法治号关注丨重庆沙坪坝双碑街道:“社区合伙人”实现社区“邻”聚力

政务   2024-12-06 18:09   重庆  



2024年12月5日,法治号刊载《重庆沙坪坝双碑街道:“社区合伙人”实现社区“邻”聚力》一文。



典式楼居民自治小组院坝议事会


在川渝地区的方言中有一个词叫做“打伙”,意思就是“一起”“合伙”。做事可以“打伙”做、吃饭可以“打伙”吃、好朋友往来那肯定是要“打伙”耍。而在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双碑街道自由村社区的“典式楼”小区,这里的街坊邻居们通过共商共议,就组建起了一支“打伙”干事的“民间组织”,居民们还起了一个好听又好记的名字:“社区治理合伙人”。


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一代代居民,从基层社会治理的“旁观者”变成了“合伙人”,困扰居民多年的社会治理问题得到根治,公共管理高效有序,自己的家园被不断“擦亮”,曾经的老工业区变身为幸福家园。


1


20元的初始“会费”

打开“三无小区”共商共治新模式



双碑街道面积2.8平方公里,下辖4个社区,其中3个社区在原嘉陵厂范围内。“远看嘉陵像天堂,近看嘉陵像银行”,这是嘉陵厂职工流传之歌,对于住在自由村社区典式楼的老居民来说,嘉陵厂承载着他们年轻时的记忆,见证了重庆工业的辉煌岁月。


自由村社区原是嘉陵集团单位型社区,也是开放式老旧小区,百分之九十以上居民楼都是原嘉陵厂职工家属楼。


2012年,随着嘉陵厂环保搬迁,社会事务整体移交,昔日人人艳羡的“嘉陵厂区”面临着基础设施陈旧、居民主体意识较弱等治理难题。


“典式楼”小区,因俯瞰小区楼栋呈“典”字而得名,常住居民360户。小区名字清新雅致,但在居民张世萍眼里,过去的“典式楼”始终是一个上不了“台面”的老旧小区,卫生条件差、设施老又旧、居民还不闻“窗外事”。“空地变菜地,楼道贴满小广告,垃圾清运不及时甚至为了抢车位大打出手……”张世萍忍不住摇头数落道。“虽然社区隔三岔五也会让环卫工来做清洁,但始终治标不治本。”张世萍说。


如何破题?只有把居民发动起来!


起初,张世萍和几个老党员一起义务清扫环境卫生,想着在小区里作个表率,居民也能被带动起来。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并不理想。“就靠我们这几个人,始终不是长久之计,需要想一个大部分居民能够参与进来的办法。”张世萍说,当时社区网格员给他们想了个办法,让居民共同出资请人打扫。于是,几人商量着让每户每月缴纳20元清洁费,其中还包括了小区路灯、水管等公共设施的更新维护费用。


不出力、只出钱,通过每周院坝会的“游说”,大部分居民都愿意出这笔钱。为了得到大家的充分信任,保洁员的选择也是“下足功夫”,经过大家推荐,张世萍找到了在小区里大家都信得过的下岗工人,以每月支付和市价相当薪酬的形式,聘请成为社区保洁员。为保证居民缴纳经费使用情况公开透明,起初还做了个简单表格,每月公示。“要想让这部分居民觉得钱花得值,只有让他们看到实际效果。”张世萍表示。


钱来自小区、清洁工人也来自小区,环境也逐步得到改善,大家对这种“合伙出资”的治理模式予以充分肯定,就连最开始不愿意缴纳20元清洁费的居民,也不再有所顾虑。于是,20元的清洁费,成了自由村“典式楼”小区“合伙”的首笔“会费”。这种居民自治的新模式,也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在双碑街道其他社区进行复制推广。



2


“合伙人”模式顺利推广

织密延伸进城市楼栋和乡村院落的大网



“嘉陵厂的职工及家属,都习惯了以前‘大包大揽’的时代。”双碑街道党工委书记袁宇坦言,一直以来,国企“大包大揽”的模式让居民们无需担心生活琐事,只需要“鼓足干劲生产”,楼道清洁有人扫,环卫设施定期有维护,污水管网堵塞有专业疏通,职工家属生活方便舒适还不花钱。


但这样的舒适日子,随着嘉陵厂的环保搬迁戛然而止,当“有人问、有人理、有人管”的生活模式不再,各种居民生活难题就开始逐步显露——上面漏、下面堵、路不平、车乱停、人心散,社区各楼栋一度变成“失管地”。曾经引以为傲的风光不再,曾经的优越感只留在记忆中,面对困境,不少人都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双碑街道面临从单位管理向社区治理转型挑战


针对嘉陵厂搬迁后无物业小区的治理难题,双碑街道创新推行“社区治理合伙人”模式,各网格片区采用“党群共治、资源共有、经费共筹、事务共商、成果共享”运行模式,实现“社区治理合伙人”模式的广泛参与、多元共治局面。


在社区党委的牵头下,经过院坝会讨论以及居民选举投票产生“自治小组”,各小组以支部党员为组长,热心居民代表为组员,按照“1+3+4”(一个党建网格,三项制度,四个友邻约定)模式,将原嘉陵厂职工转化为小组成员,通过居民之间的相互约定和相互约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治小组充分发挥其在创新社区管理、搜集社情民意、化解居民矛盾、深化居民自治、助力文明创建、促进社区和谐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推进“三无小区”的自治管理。


“我们在堆金村贝斯特片区、勤居村远大路片区等多个片区分别进行了老旧小区改造,并深入实施推广‘社区治理合伙人’模式,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老旧小区真正改成了群众喜欢的样子。”袁宇告诉记者,老旧小区改造,改变的不仅仅是生活环境,随之改变的还有居民的意识,居民更愿意承担起主人翁的责任和义务,主动做好老旧小区改造后的维护工作,越来越多的居民通过双碑街道“社区治理合伙人”的基层自治模式成了小区“主角”,他们参与到小区的建设和管理中来,也让幸福生活不断升温。



3


数字助力基层治理

网格与网络实现“双网联动”



在双碑街道堆金村社区,社区网格员娄洁正在对居民易明素和邻居间的矛盾进行最后的调解,双方在网格员的调解下达成共识,矛盾得以快速化解。


“前段时间我家厨房老是漏水,后来检查发现是楼层渗水到家里。我多次联系楼上邻居都不回应,我就拍照上传到‘双碑网格管家’上。”易明素说,网格员很快就上门了,并联系了专业的维保单位上门检查,发现是楼上住户的弯管出现锈蚀,就进行劝导协调,楼上住户认识到自身责任,找人进行维修,事件得到妥善解决。


邻里纠纷第一时间化解,得益于双碑街道搭建的“双碑网格管家”平台。“无物业小区管理难题在于跟居民之间存在沟通堵点,网格员人数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社区管理需求。”娄洁告诉记者,通过“双碑网格管家”小程序,居民可直接联系将诉求传给对接的网格员,真正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转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提高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辖区居民通过注册认证后进入“双碑网格管家”小程序,可以把急事、难事和烦心事讲出来,并由专门的网格员进行对接,及时进行沟通处理,相关部门之间可实现信息互通并明确职责,及时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实现了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


小程序运行1个多月以来就吸引了5160户辖区居民注册,解决小区矛盾纠纷34起,处理居民小区公共事务73件。


来源:法治号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沙坪坝政法
沙坪坝区政法平安宣传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