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郭程:一位西方学者的中国情结
“武松背住包裹,提住梢棒,叉步进镇,望见二旁边道路宽阔,店面整齐,左手一家三间开簇展新的草房,草房外面竖了根簇展新的青竹竿,青竹竿上挑了面簇展新的蓝布酒旗,酒旗上贴了张簇展新的梅红纸,梅红纸上,写了簇展新的五个大字——三碗不过岗。”
刚刚大家听到的声音是一门传承了400年的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评话。40多年前就曾有人为了这个声音、为了这个声音所传递的中国文化,不远万里从丹麦赶到扬州,她就是奥斯陆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翻译家维贝克·易德波。
故事还要从20世纪60年代的巴黎开始说起。那时候大多数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最多是中国的美食、美景而已。易德波在巴黎读大学时,有一次从路边餐馆经过,无意间听到了炒饭师傅的一句话:“带一碗沙茸茸的香肠炒饭”。他觉得特别好听,一问才知道这是“中国话”,这位厨师是扬州人,于是,她决定要去东方了解这个神奇的国度。
她真的来了,而且前后40年来了17次,从学说中国话,到学说扬州话,到接触扬州评话,到研究王少堂的王派《水浒》。40年的光阴,我们可以做很多事,而她就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传播中国文化”。她4次邀请扬州评话艺人去西方表演,拯救了400万字老艺人的传统书目,让很多外国人了解了中国。
2018年,我有幸以导游的身份与她相见。她见到我第一句就问了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武松从河北柴进府中到山东景阳冈走了多长时间?”
我说原文是20余日,她笑着对我说,“昨天我从北京来江苏才5个小时,过去可没这样快。以往每次来,路上实在是痛苦的。而今年,我坐着一辆叫作‘FXxingbullettrain’、快速而美丽的列车,只4个多小时就来到了江苏。这实在是太美妙了。”
漫步在扬州古城,我问她,“你为什么要这么多次来到中国?”她告诉我:“因为故事。我是一名汉学家,我知道你们中国有很古老的故事,还有很多新发生的故事。我每次来了解到的故事都很有趣,也很美好。我想把这些带到西方。”
她说,“我知道你是一名导游,我希望你们导游能成为新的马可波罗,如同你们称我是‘女马可波罗’一样。”
我看着她点点头,“因为我们不仅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更有时代变迁、民族的梦想,而世界也需要我们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产权及免责声明
转自“我们的文化旅游院”微信公众号平台。本公众号转载其他媒体内容,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学习、交流,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文章中图文、视频等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处理。
往期回顾
Review of previous peri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