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报考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研究生

文摘   2023-07-13 15:55   湖北  



学院介绍

0


1

学院简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成立于2004年9月,2019年7月入选湖北省委宣传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单位。学院下设新闻系、中文系和艺术系,开设了新闻学、广播电视学、汉语言文学、数字媒体艺术和网络与新媒体五个本科专业。新闻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网络与新媒体、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学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学院拥有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新闻与传播、国际中文教育两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新闻传播学为湖北省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传媒与艺术实验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设有世界华文文学与传媒研究中心、文化传播研究所、法律与文学研究所、数字媒体艺术研究所、戏剧影视研究中心、儿童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新闻评论中心、网络舆情研究中心、潘梓年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与湖北省作家协会共建湖北儿童文学研究基地,编辑出版学术期刊《中国新闻评论》《影视戏剧评论》和《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


0


2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89人,其中专职教师70人,正副教授3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8人。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2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30余项省部级项目,出版专著5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得湖北省和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获得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新闻学概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新闻写作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1-2)”入选省级一流课程,“融合新闻学导论”入选省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戏剧欣赏”被评为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群教学团队”获批湖北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


0


3

专业类别

学院拥有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新闻与传播、国际中文教育两个专业硕士学位点,设有新闻学、传播学、新闻与传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际中文教育共九个专业。

学院2006年获得新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又获得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在办学理念上,学院不仅重视前沿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教育,而且非常重视新闻传播实践教育。以实践教学为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传媒与艺术实验中心”有数字媒体实验室、融合传播实验室、数字音频实验室、数字影像实验室、虚拟演播实验室等11个实验室,设备总资产达1500多万元,可以为学生的新闻采访、航拍、虚拟仿真与演播等实践操作提供一流的实验设备与条件。学院同时与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法制日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为学生提供高层次、高水平的实习实践基地。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2007年开始本科招生,2018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21年获批汉语国际教育(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现设有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际中文教育六个专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在我校却是相对年轻的学科。但从1948年建校时的首任校长范文澜先生出版《文心雕龙注》开始其学者生涯,到当代以古远清教授为代表的前辈学者的台港文学研究在海内外广有影响,本学科可以说是薪火相传、积淀丰赡,而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本学科教师在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影视戏剧研究、儿童文学创作与研究方面颇具特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0


4

学生培养

近两年来,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每年达到90人左右。学院倡导严谨学风和学术诚信,坚持学术自由,鼓励学术创新,反对学术活动中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在严格质量要求保证下,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全部参加外审盲评,论文合格率皆在99%以上。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主要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法制日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和教学基地实习。

研究生就业质量较高。很多优秀毕业生就业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多名毕业生考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生招生专业名称




新闻学

传播学

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文艺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

专业介绍

新闻学

1.培养目标

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能从事新闻传播、影视、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实务以及相关教学、科研工作的综合型人才。具体要求为:

(1)掌握并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

(2)具备采、写、编、评、管等基本知识和实务技能,能够从事新闻记者、编辑、新闻事业管理或企事业单位等的新闻和宣传工作;

(3)熟练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够综合运用新闻学的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复杂问题,提出相应的设计或者方案,并对设计和方案可能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

(4)具有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运用新闻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组织开展调查和研究,能够发现、辨析、质疑、评价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现象和问题,形成个人的判断和见解;

(5)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不断适应新闻传播发展的国际化趋势。

2.专业特色

新闻学硕士点成立于2006年,现设置新闻史论、经济新闻和法治新闻三个特色专业方向。本专业现有硕士生导师1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人。

近年来,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和省部级课题,出版《中国财经类媒体发展研究》《经济新闻报道研究》《经济新闻报道》《经济新闻评论》《法制的传播之维》《媒介营销》等专著及教材,并在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在国内新闻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形成了以经济新闻、法制新闻为主要特色的科研和教学格局。

3.核心课程

新闻传播学专题研究、新闻理论专题研究、新闻传播业务前沿研究、大众传播理论专题研究、新闻学中外经典文献选读、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4.毕业生去向

研究生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多年达到100%。很多优秀毕业生就业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东方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多名毕业生考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传播学

1.培养目标

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能从事新闻、影视、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实务以及相关教学、科研工作的综合型人才。具体要求为:    

(1)掌握并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        

(2)具备采、写、编、评、管等新闻传播的基本知识和实务技能,能够从事数字信息传播或企事业单位等的信息传播和公关、宣传工作;

(3)熟练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够综合运用传播学的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复杂问题,提出相应的设计或者方案,并对设计和方案可能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

(4)具有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运用传播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组织开展调查和研究,能够发现、辨析、质疑、评价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现象和问题,形成个人的判断和见解;

(5)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不断适应新闻传播发展的国际化趋势。

2.专业特色

传播学硕士点成立于2010年,设置有传播史论、新媒体传播、戏剧影视传播三个特色方向。本专业现有硕士生导师1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人。

近年来,本专业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部级课题多项,获得湖北省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学成果奖多项,在影视传播、网络舆论、健康传播等领域研究卓有成效。

3.核心课程

新闻传播学专题研究、新闻理论专题研究、融媒体传播实务研究、大众传播理论专题研究、影视传播专题研究、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Communication Rearch。

4.毕业生去向

研究生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多年达到100%。很多优秀毕业生就业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东方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多名毕业生考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

1.培养目标

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能从事新闻、影视、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实务以及相关教学、科研工作的综合型人才。具体要求为:

(1)掌握并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      

(2)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知识和实务技能,能够从事数字信息传播或企事业单位等的信息传播和公关、宣传工作;

(3)熟练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够综合运用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的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复杂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对方案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

(4)具有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运用网络思维和新媒体传播技能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

(5)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不断适应新闻传播发展的国际化趋势。

2.专业特色

新闻与传播硕士点成立于2014年,现设置经济新闻报道与策划、法治新闻报道与策划、新媒体与文化传播三个专业方向。本专业现有硕士生导师32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7人。

本专业突出培养学生的网络与新媒体理论素养与实务技能,采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为主,导师与校外联合导师、硕士生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学习及身心健康。通过课程学习、撰写学位论文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着重培养其科研方面的独立工作能力。注重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个人才能和特长,突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核心课程

新闻传播学专题研究、新闻传播业务前沿研究、高级新闻采写实务、新媒体传播实务研究、大众传播理论专题研究。

4.毕业生去向

研究生毕业生就业质量较高,很多优秀毕业生就业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东方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多名毕业生考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坚实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的本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

(1)具备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掌握并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热爱祖国、身心健康、遵纪守法,能积极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

(2)熟练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

(3)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够运用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语言科学的研究并解决实际的语言问题,具有较高的写作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资料。

2.专业特色

本专业设置对比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三个研究方向。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在学院组织下实行学生与导师的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采取导师指导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导师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专业学习及身心健康。

通过课程学习、论文撰写、参加学术会议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培养研究生独立的科研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开发研究生的学术潜能,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必要的筛选和考核制度,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核心课程

中国语言文学专题研究、Intensive Reading o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学术示范与论文写作、汉语发展史、文字研究专题、英汉语言对比专题研究、文化语言学专题研究。

文艺学

1.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从事文艺学专业研究与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具备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掌握并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热爱祖国、身心健康、遵纪守法,能积极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

(2)掌握文艺学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具有从事文艺学研究、教学、管理工作能力以及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和翻译专业原著;

(4)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和创新精神。

2.专业特色

本专业设置马列文论与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文艺美学三个研究方向。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硕士生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学习及身心健康。通过课程学习、参加学术活动和撰写学位论文等多种方式,着重培养其科研方面的独立工作能力。注重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个人才能和特长,突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核心课程

中国语言文学专题研究、Intensive Reading o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学术示范与论文写作、西方文论专题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文艺美学专题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

1.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坚实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的本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

(1)加强道德品质修养,掌握并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热爱祖国、崇尚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能积极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

(2)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风及科研道德,具有献身学术与真理的坚定信念,明确学术规范和研究论文写作规范,熟练使用外语检索海外汉学研究系统、且独立阅读本专业文献资料;

(3)具有扎实的古典文献功底和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学方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够胜任高等院校中国古代文学各层次的教学,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2.专业特色

本专业设置先秦汉魏六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四个研究方向。

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与教研室(或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

硕士研究生采取系统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参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政治理论学习与经常性的政治、思想、品德和法纪教育相结合。硕士生除学习必修的政治理论课外,还应加强形势、政策、理想、法纪、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有益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活动和科技活动。

3.核心课程

中国语言文学专题研究、Intensive Reading o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学术示范与论文写作、先秦汉魏六朝文学专题研究、唐宋文学专题研究、元明清文学专题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专题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

1.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坚实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的本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

(1)具备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政治素质,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热爱祖国、身心健康、遵纪守法,能积极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

(2)具有良好的学风和科研道德,明确学术规范和研究论文写作规范,能用外国语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文献资料;

(3)具有扎实的文艺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熟悉本专业方向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了解其发展趋势;具有较为开阔的视野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

2.专业特色

本专业设置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和作家作品研究、中国现当代戏剧影视研究、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三个研究方向。

本专业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硕士生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学习及身心健康。

通过课程学习和撰写学位论文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着重培养其科研方面的独立工作能力。

注重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个人才能和特长,突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核心课程

中国语言文学专题研究、Intensive Reading o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学术示范与论文写作、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研究、中国现当代戏剧专题研究、西方英语学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1、培养目标

本学科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能独立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研究及相关实务工作的综合型人才。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并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前沿的学术动态;

(3)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运用外语独立开展学术研究;

(4)具有较为开阔的学术视野,具有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专业特色

本专业设置欧美文学、比较文学、外国儿童文学三个研究方向。

本专业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硕士生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学习及身心健康。

通过课程学习和撰写学位论文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着重培养其科研方面的独立工作能力。

注重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个人才能和特长,突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核心课程

中国语言文学专题研究、Intensive Reading o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学术示范与论文写作、西方文论专题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方法论。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

1.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系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较强的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拥有正直诚信、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团结合作品质的研究生。具体要求为: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热爱祖国,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奉献精神与开拓意识,培养适应能力强、有较全面的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技能的国际化汉语教师;

(2)具有广博的学识修养和良好的专业素质,掌握坚实的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还精通国际中文教育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3)具有很强的实施课堂教学的能力,能运用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课堂教学中发现的实际问题;能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

(4)有较强的英语(或其它外语语种)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技能和涉外事务的工作能力,能在政府部门、公司或企业等机构从事与汉语或中华文化相关的工作;

(5)具有扎实的中国文化、历史等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艺术素养,能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机构从事汉语教学工作。

2.专业特色

本专业设置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汉语创意写作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三个研究方向。

本专业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硕士生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学习及身心健康。

通过课程学习和撰写学位论文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着重培养其科研方面的独立工作能力。

注重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个人才能和特长,突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核心课程

中华传统文化与传播、汉外语言对比、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汉语语言要素教学、跨文化交际理论与策略研究、汉字文化、汉语写作基础、国际中文教学案例分析。


研究生报考咨询




联系人:邹老师

办公电话:027-88386393

办公地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

文波楼425室

END
BREAK AWAY
往期推荐
01

关于举办“梓年新闻奖”系列活动暨第十九届“影像中南”文化艺术节之大学生微视频大赛的通知

02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罗晓静一行赴南京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

0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召开纪念潘梓年诞辰130周年暨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思想与实践论坛

排版 | 吴海飞

推送 | 杨倩文 邹贤帅

审核 | 赵晓

出品 | 中南大新闻学院宣传中心


中南大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对外宣传窗口,发布信息,传递资讯,全院师生信息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