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新传-立格联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暑期夏令营”武汉站行程安排和讲座预告来啦,敬请关注!

文摘   2024-07-13 12:57   湖北  

为深入学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专业素养的新闻人才,我院将与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以及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共同开展“新传——立格联盟五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暑期夏令营活动。活动旨在通过现场教学、实地考察和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参与师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思想和现实意义。

现将暑期夏令营活动行程安排和讲座预告公示如下: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站







行程安排





讲座预告



(排名不分先后顺序)





题目:《潘梓年的办报实践与中国共产党早期新闻事业



内容简介



 潘梓年(1893-1972),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著名报刊活动家和哲学家,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前身中原大学校长。潘梓年先后主编过《北新》《洪荒》《真话报》等进步刊物,在整个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他担任《新华日报》社社长,被誉为“中共第一报人”。潘梓年的办报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凭借丰富的办报经验、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为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做出了杰出贡献。我们应该铭记这位杰出的新闻斗士和报刊文化活动家的事迹和精神,继续推动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壮大。



主讲人简介



罗晓静,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潘梓年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文学思潮、世界华文文学、文化传播。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等,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秦琼,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理论、文化传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等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湖北省文艺评论协会会员、湖北省电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写作协会会员、武汉市文艺评论协会会员。









题目:《调查研究: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办学方针与新闻宣传



内容简介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获得真理的思想方法。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的奋斗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深入调查研究,把握客观情况变化、把握历史大势、把握时代发展方向、把握人民群众期待,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战胜一系列艰难险阻,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历史。调查研究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1926年冬至1927年秋,毛泽东在武汉创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亲自在这里讲授《农民问题》《农村教育》《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农讲所办学方向的口号是“到农村去”“实行农村大革命”。农民讲习所秉持的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是中国新闻传播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真正体察群众疾苦、掌握群众愿望、贴近群众感情,针对群众所思、所想、所急、所盼,更好地反映民意、汇集民智、以人民为师,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福祉,是当今时代新闻宣传的重要课题。 



主讲人简介



吴玉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实务(经济新闻)和财经媒体发展。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在《新闻大学》《现代传播》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 80 余篇。长期主讲《新闻写作学》课程、《经济新闻报道》课程等专业核心课程,为省级一流课程《新闻写作学》课程负责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专家组成员,该教材获得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新闻传播类2等奖仅两项)。主编《财经知识与财经新闻报道》(武汉大学2022年版)《财经媒体与新闻报道案例》(华中科技大学2024年版)等教材。多次获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学成果奖,2020年获第二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书育人”奖。







题目:《青年毛泽东的群众观及其指导下的报刊实践》



内容简介



群众观,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核心构成部分,为毛泽东其他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实践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那么,毛泽东的群众观是如何形成的?其在早期阶段有着怎样的特征?这些特征对于毛泽东的早期报刊实践有着怎样具体又深刻的影响?而其早期报刊实践又对其群众观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青年毛泽东的群众观与毛泽东的群众观、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之间有着怎样的脉络承接关系?等等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通过对青年毛泽东群众观的理解,可以加深我们对早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理论的认识,理清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化。毛泽东的群众观对于当前党的群众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更好地运用群众路线,提高党的宣传和组织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亟需思考的问题。




主讲人简介



王大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新闻史,尤其是毛泽东新闻宣传思想史研究,在《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建国以前毛泽东的政治宣传思想及其新时代实践价值研究》获得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后期资助项目)立项。








题目:《革命的舆论战场:八七会议中的宣传策略与群众动员》



内容简介



本讲内容旨在探索1927年八七会议这一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八七会议是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标志着中国革命的新起点。更为重要的是,八七会议在宣传策略和群众动员方面做出了重要部署,强调通过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来唤醒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会议期间,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进一步明确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这一历史事件不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危机中的应变能力和战略智慧,也为后来的革命宣传和群众动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通过研究八七会议的宣传策略和群众动员方法,我们可以深刻理解舆论在革命中的巨大力量,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宣传和组织,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推动社会变革。



主讲人简介



肖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专任教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博士后。主讲课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财经传播前沿、新媒体工作坊。学术兼职:国际传播学会会员、美国农业与应用经济学会会员、湖北省人口学会会员。研究方向:数据治理、行为偏差、实地实验。








题目:《武昌起义前后的报刊动员及舆论引导》



内容简介



武昌起义前后,报刊媒体日益关照革命发展态势,相关宣传如雨后春笋,蔚然成风。围绕着辛亥革命的发起与发展,报刊在革命思潮的传播、社会心态的影响、个人行动的选择上都发挥着重要舆论导向作用。孙中山曾说,辛亥革命之胜利,报纸宣传占了九成功劳,反映出媒体在革命舆论动员中的重要角色,同时报刊也为读者建构了辛亥革命的“社会图景”,成为他们了解革命形势、激发革命斗志的方式,并充当起读者与革命军之间的桥梁。这一时期的思想舆论动员也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早期共产党人的思想意识形成、共产党成立前期的干部队伍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课程通过梳理辛亥革命前后的报刊媒体的宣传动员,引导学生理解革命报刊的特点和意义,并从思想准备、人事关系和办报活动等方面深入阐释这一时期的报刊舆论与早期共产党人思想启蒙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正确把握和体认革命报刊在早期中国共产党创建中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主讲人简介



余沐芩,文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数字新闻学,新闻史等。曾主持或参与省部级、校级科研项目5项,在《现代传播》《新闻记者》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2

西北政法大学——延安站






行程安排





讲座预告



(排名不分先后顺序)




题目:《中国共产党大学新闻教育的发轫与传承》



内容简介



本讲内容主要是通过回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中国高等新闻教育的历史脉络,探寻中国高等新闻教育始发原点的特殊价值,在“中国的西北角”红色基因土壤中挖掘新时期中国高等新闻教育的原始生态,不仅有助于新时期中国新闻传播学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能够有目的追根溯源寻根问祖,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圣地找到中国新闻传播早期实践活动与理论求索脉络,而且可以畅想中国高等新闻教育红色基因继往开来,发挥中国高等新闻教育一脉相承的红色文化红色基因魅力,对中国高等新闻传播教育下一阶段传承创新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主讲人简介



孙江,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陕西网络舆情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社会政策与社会舆情评价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级新闻学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兼任陕西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人文与新闻传播类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法制新闻协会法制新闻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和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








题目:《新闻人的独立性、信息的客观性与报道倾向性——范长江新闻救国理想与实践在新媒体时代的启示意义》



内容简介



本讲内容主要是通过对范长江新闻报道与延安之行的介绍。范长江在1930年代中期成为享誉全国的新闻记者,他将新闻事业作为自己愿意终身为努力之事业,认为记者要具有政治认识、坚贞的人格/操守、“既要博,又要精”的知识、专业的采写的多项技术等;他亦深知新闻工作不是容易做好的工作,即便自己已是著名的记者,他仍希望通过不断学习、思考、探索,成为更称职的新闻工作者。了解范长江的新闻活动、新闻思想和精神品格,可以看到这是一个不断探索真理、探索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脚踏实地的新闻工作,“范长江新闻奖”的设立,也印证了新闻工作者对于国家社会发展与新闻事业的积极推动作用。通过范长江的新闻活动与新闻报道,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这种追求光明、探索真理、积极实践的可贵的职业精神,这也是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主讲人简介



罗朋,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学博士。兼任全国广电与网络视听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音乐学类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陕西省教育厅艺术教育委员会 委员、陕西省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广播电视节目和网络视听节目审查专家等。曾荣获 “陕西省五一巾帼标兵”“陕西高校巾帼建功标兵”“西北政法大学师德先进”“西北政法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新闻传播史、影视文化传播等。








题目:《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现代戏的革命话语建构》



内容简介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话语作为党的政治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通过某些特定载体来表达自己的革命主张,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的言语表达,延安时期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所创作的现代戏就对当时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话语建构起到关键作用。延安时期,为发挥文艺的舆论宣传和娱乐作用,配合革命斗争形势,延安根据地建立了诸多文艺团体,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就是其中之一。剧团一经建立,就迅速成为当时革命话语建构的重要文艺形式之一,其原因在于剧团编演的秦腔、眉户等地方戏拥有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够被多数文化水平有限的群众所接受。而此时的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也都看到了戏曲艺术对革命开展的积极性,开始重视与艺人结合,相继创作出多部戏曲剧作,不仅丰富了边区根据地军民的文化生活、鼓舞了广大群众的革命热情,还推动了根据地的生产建设,和推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原则在中国文艺方面的具体化。



主讲人简介



陈琦,西北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陕西省重点研究基地“社会政策与社会舆情评价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短视频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陕西省法学会传媒法治研究会副会长。








题目:《影像中的延安》



内容简介



本专题课程通过梳理20世纪30年代西北地区的电影摄制历史,爬梳延安时期的电影拍摄史料,呈现中国共产党电影业的开创历史和早期发展情况,同时勾连上海、延安两地影人的双城互动,着重讲解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延安电影团)的成立及活动开展。延安电影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自发成立的第一个独立、正规的电影和图片摄影机构,是新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和艺术先驱。其电影实践为中国革命力量觉醒、构建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本专题课程重点讲解延安电影团的创作流变,在分析其“新闻纪录片”的艺术特征和历史价值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认识延安电影团在电影史上的地位,体认其作为解放区文艺为中国革命和早期电影做出的历史贡献。



主讲人简介



郭梅,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文艺与文化传播方向博士生。陕西省电影对外交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传媒法治研究会常务理事。主持完成西安 市社科基金规划课题1项,校级教改项目1项,参与多项省级、校级科研项目。曾获西北政法大学微课教学大赛二等奖、西北政法大学第三届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一等奖、“课程思政教学标兵”称号。研究方向:中国电影史、影视文化研究、传媒法。








题目:《“万众瞩目清凉山”——新华社在陕北的红色记忆》



内容简介



陕北延安和清凉山,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包括在中国新闻史和新华社的历史上,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和地位。陕北特别是延安,在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的13年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抗战和夺取解放战争胜利的指挥中心和革命大本营。1937 年1月红中社在延安更名为新华社。延安清凉山是闻名遐迩的“红色新闻山”。当年,新华社、解放日报社、边区群众报社等我党新闻宣传单位,主要以清凉山为阵地,担负起党的“耳目喉舌”重任,宣传动员全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1947年3月我军主动撤出延安后,新华社抽调部分人员组成的“四大队”,跟随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重要篇章。在炮火硝烟中成立的新华社西北总分社及前线分社、群众日报、西北台,为解放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讲人简介



边江,新华社陕西分社原副社长、高级记者,西北政法大学兼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会员。








题目:《重温党报经典,再谈“为人民服务”》



内容简介



“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是我们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总方针。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时发表的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正式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44年8月18日,毛泽东同志再次强调:“我们的军队是真正人民的军队,我们的每一个指战员以至每一个炊事员、饲养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1944年9月21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以《警备团追悼战士张思德同志毛主席亲致哀悼“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是死有重于泰山”》为题进行了宣传报道。重温《为人民服务》大众化的叙事表达和平民化的模范塑造,可以感受到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宗旨“为人民服务”的论证经历了一个思考、完善的一个过程,来自革命的实践。党报党刊在其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学习党报新闻前辈朴实的新闻话语,对于在思想宣传领域反对形式主义意义重大。阅读当年党报新闻,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新闻记录历史的作用。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实践,就要阅读、研究革命战争时期的党报党刊,特别是元典新闻作品。深入群众作调研,既是提高新闻质量的基本方法,又是记者成才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新闻工作者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途径。



主讲人简介



郭淼,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法学博士,国家信息中心博士后。美国福特海斯大学、上海复旦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科研方向为网络政治传播、环境传播。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 6项,横向课题一项,发表核心期刊15篇,出版专著1部,连续五年参加中国新媒体报告(蓝皮书)撰写。曾获第十四次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十五次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23年获批国家民委第三轮中青年专家。








题目:《延安鲁艺的红色文艺创作及其艺术教育启示》



内容简介



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聚集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革命艺术家,他们与党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开展了抗战歌咏、抗战戏剧、抗战文学、抗战版画以及大众新秧歌运动等,使文艺工作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动员、组织、团结和教育人民群众的强大作用。鲁艺引领了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各解放区的抗战文艺的发展,成为实现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与核心,奠定了中国革命文艺史上最灿烂的篇章。延安鲁艺既注重理论教学,又重视社会实践,经常组织学员进行下基层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在文艺创作、文艺人才培养、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及其蕴含的中国精神,为当下新时期文化建设、文艺创作及文艺人才培养等提供重要借鉴。



主讲人简介



曾静蓉,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北政法大学社会政策与社会舆情评价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电影学、文学、文化传播等。长期从事影视、文学和传播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教授的课程有《电影理论》课程、《戏剧影视表导演原理与实践》课程、《电视剧专题研究》课程、《微电影创作》课程等多门课程。曾多次获得省、校级教学及多媒体大赛奖项,主持、参与省、校级科研项目十余项。主持、参与多部教材、专著的编撰工作,在《四川戏剧》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3

中国政法大学——北京站







行程安排






讲座预告



(排名不分先后顺序)





教学主题:《在历史场景和理论交锋中学思践悟马思主义新闻观》



主讲人简介



姚泽金教授,法学博士,现担任主持日常工作的常务副院长,广播电视政策法规研究基地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兼新闻与宣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评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媒体融合发展咨询专家。现主要从事网络与新闻传播法、文化法学、传媒政策、法治新闻、政治传播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








题目:《报道中国法治:回顾与展望》



主讲人简介



林平,澎湃新闻时事新闻中心资深记者,入职澎湃逾八年,从事法治新闻报道十余年。长年驻京负责对接全国人大、中央政法委、公检法司等国家部委机构,多年参与全国两会等重大时政报道工作,获得多次提问机会并担当采写主力。持续观察国家立法、司法进程,聚焦解析重大个案及涉法事件。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澎湃新闻在全国人大会上获得首问机会,助力奠定澎湃在时政报道上的重要地位。在职期间,多篇报道和策划荣获全国政法优秀新闻作品奖、中国人大新闻奖、上海新闻奖、澎湃新闻年度专业报道等荣誉。代表作品包括《论法的精神——中国资深法学家访谈录》《为民立法典——新中国首部民法典问世全纪录》《新时代“枫桥经验”启示录》《司改何为》《两高改革年鉴》《中国试验田》《法学何为》《两高十大厅长(庭长)访谈录》《何以法治》等。








题目:《邵飘萍新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主讲人简介



屈高翔,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网络与新媒体研究所副所长,主讲课程荣获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曾荣获第四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全国三等奖、第三届北京市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研究方向为新闻生产、新媒体传播、影视文化传播等。








题目:《国际传播新形态:范畴、特征与策略》



主讲人简介



聂书江,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本科生、研究生的危机传播管理、新闻评论教学,科研方向为国际传播、公共传播。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横向课题9项,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人民日报》(理论版)等发表论文10多篇,出版1部专著。曾入选教育部中宣部2023年“双千计划”。








题目:《中国共产党文宣系统的结构形态及价值意涵》



主讲人简介



祖昊,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传播。曾获北京市第十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暨最佳教学回顾奖,中国政法大学第十九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青年组一等奖。曾获“北京市优秀本科论文指导老师”“中国政法大学第十届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位老师”“中国政法大学第五届‘中凯’青年教学名师”“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五四青年之友”等荣誉称号。








题目:《“政治家办报” 的提出背景、现实意义和时代要求》



主讲人简介



董城,光明日报社北京记者站站长,兼任北京教育宣传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先后入选国家级重要人才工程以及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人才互聘“双千计划”、首都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百人工程”(新闻界别)、北京市“四个一批”理论领军人才。曾获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中国新闻奖(深度报道与文字通讯)二等奖、北京市哲学和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六次获北京新闻奖一等奖。先后被授予“北京青年五四奖章”“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榜样”“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称号。







4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站







行程安排






讲座预告



(排名不分先后顺序)




题目:《邹韬奋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



内容简介



本讲主要是通过对邹韬奋一生在新闻出版方面的思想、实践的具体梳理,让同学们了解邹韬奋从青年时期就立场做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记者,正是带着这样的理想,他开始了一切为读者服务的新闻出版生涯。通过对韬奋在新闻出版方面的思想和实践的讲解,让同学们能对党的新闻出版事业的责任和使命有更清晰的了解。



主讲人简介



范玉吉,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学院院长,中华全国法制新闻协会常务理事兼法制新闻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理事兼法制宣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精品课程传播法研究、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的课程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有法治传播、传播法、网络治理等。








题目:《伪装与突破:马列书刊在中国的早期生产与传播》



内容简介



本讲座尝试从传播的视角切入,在借鉴已有书籍史(阅读史)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利用尚未被关注或挖掘的档案史料,考察马列书刊在中国的早期生产制作与传播流通,以及在此过程中的策略运用。



主讲人简介



郭恩强,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华东政法大学经天学者、传播学学科负责人,兼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清华大学访问学者。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全国老龄办、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与特别资助等课题,参与其它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重构新闻社群:新记<大公报>与中国新闻业》(专著)《互动新闻:黑客、数据与代码》(译著)。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等新闻传播学权威、核心期刊及其他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获第二届“全国新闻学青年学者优秀学术成果”奖、全国老龄政策理论研究部级课题结项一等奖、第三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首届“新闻传播学期刊优秀论文”奖、第五届“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等学术奖项。








题目:《习近平“四力”重要论述的历史逻辑与当代实践》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四力”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关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即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本讲内容对“四力”进行追根溯源,重点讲述了“四力”的提出以及其内涵,深刻阐述了“四力”中所体现的党的工作路线、人民立场、党性原则和新闻传播规律等内容。让同学们对“四力”的现实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从而对自身的责任与使命也有更为清晰的认知。



主讲人简介



张勇锋,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硕士、传播学博士,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思想史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党报党刊研究委员会理事。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和陕西省社科基金等项目。出版《新中国连环画政治叙事研究(1949-1978)》(专著)。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出版发行研究》等新闻传播学权威、核心期刊及其他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多篇。获第七届中国新闻史学会奖“优秀学术奖”二等奖、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陕西省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编辑部年度“十佳”论文奖等学术奖项。








题目:《勇立潮头:改革开放中的<解放日报>》



内容简介



本讲内容旨在通过学习《解放日报》两段历史,了解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做出的积极贡献与起到的重要作用。借由《解放日报》的改版和评论内容介绍,把新闻舆论的党性原则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向学生讲深说透,在宏观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质、形成过程、中国化的过程及其当前对于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主讲人简介



秦朝森,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在《新闻大学》《现代传播》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上海社科、博士后基金、上海教委专项、共青团中央课题等项目5项。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媒介社会学。








题目:《“世界交往”意义下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



内容简介



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和重视“世界交往”,是由于当时民族的和地方的观念相当顽固,人们习惯于从自己周边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而“马、恩”则希望人们放眼世界,从全人类发展的视角观察问题。在当今的时代信息传播日益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国家间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伦理等关系因跨国界传播而不断更改和重新界定。本讲结合中国古代以来的对外交往与西方工业革命后对外扩张的历史进行对比分析,阐释中国在新时代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引领,如何在“一带一路”的对外活动中践行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世界交往”思想。



主讲人简介



刘展,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媒介管理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主要研究兴趣为媒介与社会发展、国际传播、法治传播等领域。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与中国博士后基金、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两项、国家社科基金两项,发表论文10余篇。“第三届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上海市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优胜奖”华东政法大学“国浩奖教金”获得者,华东政法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学英才奖”。主要开设课程有《国际传播与对外报道》课程、《质化研究方法》课程、《媒介人类学》课程等。








题目:《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办的首份女刊——<妇女声>》



内容简介



本讲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首份女刊《妇女声》展开。作为近现代政党女刊的源头,《妇女声》的创办是遵循并积极服务于党的早期宣传政策的结果。《妇女声》的实践,则为党的女性出版物制度基础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参考和依据,使其在探索和合法化协调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同时,经由《妇女声》观察到,早期宣传制度创制过程中,党对女性的关怀和赋权,为女性言论的生产与再生产提供了保障,也为后来的女性报人从事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奠定了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妇女声》的实践与党的早期政策之间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实然世界的经验方法,完成了对应规则的建构。



主讲人简介



赵蓓红,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网络与新媒体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新闻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主要研究兴趣:女性传媒与社会变迁。








5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站







行程安排





讲座预告



(排名不分先后顺序)




题目:《正本清源讲红岩》

主讲人:周勇教授


题目:《革命军中“马前卒”》

主讲人: 刘大明,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


题目:《周恩来的“朋友圈”》

主讲人:洪富忠,重庆工商大学教授



题目:《 歌乐英烈新闻活动研究》

主讲人:王进,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研究员


题目:《<红岩>的跨媒介传播与革命集体记忆的形成》

主讲人:贺艳,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题目:《今天我们向<新华日报>学什么》

主讲人:蔡斐,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END






往期推荐:

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赴喀什开展儿童文学阅读推广活动

舒辉波《听见光》新书发布会暨作品研讨会将于7月1日在中南大开幕

“生命·奇境”2024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优秀毕业作品展顺利开幕








排版 | 王同一

推送 | 杨倩文

审核 | 赵晓

出品 | 中南大新闻学院宣传中心



中南大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对外宣传窗口,发布信息,传递资讯,全院师生信息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