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有些家长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会给他们报各种辅导班,甚至在假期里24小时监管,把孩子圈在家里学习。
但好的教育不仅仅是死读书、读死书,还应该让孩子们多参加社会实践,看看广阔的世界,体验更多的生活。
美国医学博士斯图尔特·布朗用了42年时间,对6000人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显示,长大后难以适应新环境,跟小时候一直待在家里有很大的关系。
而那些长大后适应能力强的孩子,往往是小时候经常在户外玩耍的孩子。
所以,如果你想在假期里“养废”一个孩子,就让他一直待在家里吧。
圈养在家的孩子更危险
为人父母后,我们总是担心孩子的安全,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随心所欲。我甚至有时候怀疑自己是不是有被害妄想症。
有些家长索性把孩子关在家里,觉得这样更安全。但真的把孩子关在家里就能完美地保护他们吗?
心理专家指出,经常被限制自由、关在家里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为人类是群居动物,活动对我们的影响很大。被禁锢的孩子与人接触减少,社交能力会变差。
此外,当一个人的情绪得不到宣泄和释放时,容易形成自闭、孤僻的性格,严重的甚至会患上心理疾病。
而且,许多父母为了让孩子乖乖听话,会给他们一部手机,让他们追剧、网上冲浪、打游戏。但当孩子沉迷于游戏,对电子产品产生依赖,受到的身心伤害会更大。
简单来说,孩子需要外出活动,家长不应该限制他们。把孩子圈养在家里,并不是保护他们最明智的选择。
幼儿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曾说:“来自智力的东西没有一件不是来自感官。”每一次新的感受和体验都会使我们的神经元变得更强大。丰富的体验对孩子的感官刺激更加强烈,对他们的成长非常有益。
我有个朋友是小学语文老师,他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会不定时地带孩子去旅行,体验一些新鲜事物。
几次旅行下来,孩子不仅能更好地把课本知识和现实环境结合起来,还学会了自己做计划,自己照顾自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人生处处是风景,生活处处是教育。假期里,我建议家长朋友们可以带孩子去这三个地方。
天然的游乐场——大自然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的假期吗?约上三五好友去山上采摘果实、在草坪上打滚、释放天性。现在的孩子放假了,最满的行程就是学习。
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提出了一种现象,叫做“自然缺失症”,意思是现代儿童与大自然隔绝,长时间保持这种状态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
孩子会对自然缺乏认知,不再尊重自然,对食物也没有更深的理解。
缺少在大自然中放松的体验,会导致压力过大、注意力不集中、抗挫能力差,进而影响学习成绩。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更容易迷失自我。
趁着假期,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吧!哪怕只是静听河流、感受花香,也能让孩子发现新天地,促进家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帮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强身健体的好去处——运动场
有些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很难专心学习,心思都在吃喝玩乐上。既然无法集中注意力,建议家长带孩子多去室外运动。
《运动改变大脑》一书中提到:“对于注意力障碍的最好方法,就是给孩子制定周密的运动计划。”运动会促进肾上腺素、血清素和多巴胺的分泌,使孩子专注力更强,学得快记得牢。
运动可以让孩子拥有强健的体魄,还能锻炼他们的坚持不懈的韧性,丰富生活,对孩子终身都是极其有益的。
博古览今的学习课堂——博物馆
博物馆里有很多老物件,还蕴藏着久远的人类文明,是孩子直观感受历史、文化的最佳途径。置身于厚重的历史文化中,孩子沉浸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会对新知识产生无限兴趣。
复旦大学教授张军平曾建议:“带孩子多‘泡’在科技馆里,你会惊奇地发现,孩子会把学习当作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现在就带孩子就近走进博物馆吧!
假期到了,带上孩子去尽情拥抱大自然吧!听风声、赏雨景、看花朵、戏水玩,感受自然的活力与生命力。
孩子们来自于自然,更应该在大自然中茁壮成长。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走到哪里都能学到知识。
培养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走出房门,亲近自然,感受生命。在大自然中汲取营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当孩子的心灵充满了活力,所有的教育才会真正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