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娟研究员综述 | 土壤固碳的机制和潜在途径——生物地球化学视角(全文翻译)

文摘   2024-12-30 13:00   河北  

点击关注上方“技术科研吧”,选择加"星标"置顶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热课推荐

【教程】生态系统NPP及碳源、碳汇模拟实践技术应用

ChatGPT水科学全景解析:暨AI在水文水资源、水环境科研与工程领域中的全方位实践技术应用

学术论文写作的“破局”之道暨AI支持下的高分 SCl论文一站式提升: 准备、写作、投稿技巧与实战

2024最新全流程ChatGPT办公与科研应用、论文撰写、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专利撰写及AI绘图高级应用


摘 要:土壤碳固存被《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列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实现长期“碳中和”的关键途径之一。土壤固碳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其核心涉及植物、微生物和岩石矿物。然而,其调控机制和促进途径尚不清楚。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综述了土壤固碳的关键过程和机制。总结了加强土壤固碳的主要途径(包括植物输入、矿物保护、微生物转化和岩石风化)。本文还讨论并综合了如何利用先进的生物地球化学方法和技术来探索土壤的固碳机制和潜力。本文综述的总体目的是从生物地球化学的角度提高我们对土壤固碳作为自然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的认识,并强调地球科学基础研究在帮助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碳中和,植物输入,微生物碳泵,矿物保护,岩石风化


1. 前 沿
气候变暖是现代人类所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之一。自工业革命时期以来,人类活动(如燃烧化石燃料)造成了大量的CO2排放,这一直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平均CO2浓度达到417ppm,比工业革命前的水平增加了50%。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变暖预计将在未来20年(即2021-2040年)上升1.5°C。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碳汇水平已成为减缓气候变化的首要任务。

“碳中和”是指在碳排放(如化石燃料的使用和土地利用变化)与通过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或CCUS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从大气中移除碳的过程之间实现平衡,从而达到CO2净零排放。当前来看,减少CO2排放和增强碳汇(增加从大气中移除CO2的能力)是实现碳中和的两个基本途径。由于目前CCUS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在短期内不会成为主要的碳封存方法。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固存,即利用植被-土壤系统进行碳固存,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自然解决方案,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贡献。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陆地生态系统作为碳汇,每年吸收1.0-1.5亿吨CO2,部分抵消了人为碳排放。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潜力及其增强方法已引起广泛关注。

土壤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活性碳库,其碳储量约为植被的四倍、大气的三倍。与植被碳库相对较短的储存期(驻留时间)相比,土壤(有机)碳的平均驻留时间为数百至数千年,在缓解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法国农业部的估算,全球土壤碳储量在1米深度范围内增加4%,即可抵消当前全球净CO2排放量(其中不包括陆地和海洋吸收),从而避免大气中CO2浓度进一步上升。这凸显了增强土壤碳汇作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在尚未广泛实施其他碳捕集策略或低碳技术的情况下。因此,土壤碳汇已成为国际碳汇研究领域广受关注的焦点。

然而,土壤碳汇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生态过程,受植物、微生物、养分、水分、矿物质等多种因素的调控。我们对土壤碳汇的关键过程和调控机制的认识仍然有限,关于增强土壤碳汇的潜力和途径尚不清晰。基于此,本文通过全面介绍土壤碳汇的关键过程和机制,总结土壤碳汇的主要途径,并强调生物地球化学方法和技术在探索土壤碳汇机制及提高土壤碳汇潜力方面的作用,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土壤碳汇的研究进展。总体目标是从生物地球化学的角度更好地理解土壤碳汇的机制和潜在途径,并为未来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2. 土壤有机碳固存的关键过程和调节机制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2转化为有机分子。植物合成的有机物随后以凋落物和根系分泌物的形式转移到土壤中,这一过程实质上驱动了土壤(有机)碳的固存。传统观点认为,易降解有机物(如溶解态根系分泌物)容易被矿化为CO₂,因此对土壤碳积累的贡献相对较小。相反,由于化学抗降解性(如木质素),植物中的结构性大分子能够在分解过程中幸存下来。木质素因此被认为是土壤有机碳(SOC)的主要贡献者(图1)。许多土壤碳模型将木质素作为一个关键参数,用以指示一种抗降解(即缓慢降解)的碳库。然而,随着分子生物地球化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矿质土壤中,木质素并不像之前认为的那样抗降解。木质素酚类单体的滞留时间(或周转时间)显著短于受矿物保护的组分(例如植物来源的蜡类脂质)。这表明,以木质素为代表的植物大分子对SOC的贡献可能在历史上被高估了。

图1.土壤有机碳的来源及保存机制

随着土壤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进展,我们对土壤碳固存过程的理解发生了显著转变。研究重点已从早期的“腐殖质形成”和化学抗降解理论转向了微生物转化和理化保护机制,例如通过矿物和团聚体对SOC的保护(图1)。例如,许多研究发现,SOC分子组分的周转(降解)速率主要受土壤环境的调控,而非其化学抗降解性。在缺氧环境中,氧气限制通过降低微生物和细胞外酶的活性,能够促进有机物的保存和积累,从而导致湿地和泥炭地中SOC密度最高。活性金属氧化物(如无定形铁和铝氧化物)和黏土矿物可以通过吸附、共沉淀等机制与有机质相互作用,从而降低土壤有机质的可及性和降解速率,这对于SOC的长期固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由植物根系、菌根、矿物质和有机质形成的土壤团聚体可以通过限制氧气、水分和细胞外酶等的渗透(扩散),抑制有机质的降解,从而保护SOC。

最新研究还发现,尽管异养微生物分解SOC,其残留物(即微生物残体,包括死亡的细胞组分和细胞外副产物)通过与矿物的结合形成一个缓慢循环的SOC库。在微生物群落快速周转和繁殖的过程中,微生物残体不断积累,显著贡献于土壤碳库(特别是缓慢碳库)。这一过程被形象地称为“微生物碳泵”,指的是微生物通过合成代谢将部分易分解有机碳转化为缓慢循环的有机碳(微生物残体)。在微生物转化活跃的土壤中(如草原表层土壤),微生物残体(而非木质素)可能主导了SOC的长期积累。

上述过程调控了SOC的形成和稳定性,而土壤矿物或岩石的化学风化调控了土壤无机碳汇。岩石风化主要指的是大气CO2与土壤或岩石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碳酸盐矿物,并释放出钙、镁、铁、钠和钾等离子的过程。由于碳酸盐矿物能够与碳酸反应生成CO2,陆地碳酸盐岩的风化过程通常被认为会在短时间尺度(数百至数千年内)影响全球气候,但在更长时间尺度(数千至数十亿年内)无法有效去除大气中的CO2。最近的研究还表明,碳酸盐岩风化过程中形成的溶解无机碳可以被水生环境中的浮游藻类和沉水植物转化为有机碳。这意味着当碳酸盐沉积埋藏时,可以形成一个有机碳汇。相比之下,在硅酸盐岩风化过程中,每个硅酸盐分子可以消耗0.5–1.0个CO2分子并转化为碳酸盐。鉴于碳酸盐的有效存储,硅酸盐岩风化被认为是在地质时间尺度上最重要的大气CO2碳汇,因为它维持了大气CO2浓度的相对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硅酸盐岩风化过程中释放的营养元素(如钾和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并增强植被-土壤系统的有机碳汇,从而实现短期碳固存。此外,岩石(主要是沉积岩)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碳,也称为化石有机碳。在全球范围内,化石有机碳风化释放到大气中的CO2通量约为每年40至100吨碳,这在地质时间尺度上是一个重要的碳源。为了缓解化石有机碳释放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可以通过减少沉积岩的侵蚀和暴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碳封存。因此,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生物碳封存和岩石风化在土壤碳封存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3. 提高土壤固碳能力的主要途径

基于SOC固存的调控机制,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了解提高土壤碳汇的主要潜在途径:增加植物投入、促进矿物保护、提高微生物转化效率、增强岩石风化作用。

3.1 增加植物输入

植物碳是SOC的主要来源,通过三种方式增加其输入是增强土壤碳固存的关键(图2)。首先,恢复受干扰或退化的植被以增加植物碳输入可以增强土壤碳固存。未经干扰的森林和草原的SOC储量高于耕地或退化的森林/草原,这部分是由于前者具有更高的植物输入(如未移除的凋落物)以及未受干扰的土壤结构(如未耕作或踩踏)。因此,植被恢复有助于增强土壤碳固存。其次,提高植物多样性可能有利于土壤碳固存。相关研究表明,随着植物多样性的增加,SOC储量也会增加。这可能归因于植物生产力与多样性之间的协同关系。此外,增加植物多样性可以提高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即微生物将有机碳整合到生物量中的效率相对于呼吸作用的效率)并可能提升SOC形成效率。因此,增加植物多样性有助于土壤碳的积累。第三,促进和种植深根植物可以增加根部碳输入。大量研究发现,与地上凋落物输入相比,植物根系(包括根系分泌物)的有机物质输入具有更高的SOC形成效率。因此,根系输入对SOC的长期固存贡献更大。特别是,在有机碳和氧气含量较低、微生物活动较少的深层土壤中增加植物根部碳输入具有较高的增加土壤碳固存的潜力。因此,通过培育深根植物来增加根系碳输入是土壤碳固存最有前景的策略之一。科学家们正尝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具有深根特性的高碳储植物,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土壤形成固存大气中的CO2,从而实现土壤碳固存。

图2. 增强土壤固碳的四个主要途径:增加植物投入、提高微生物转化效率、促进矿物保护和增强岩石风化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增加植物输入并不总是能增强土壤碳固存新鲜有机碳的输入可能会提高微生物活性,从而增加对原生SOC的微生物分解,导致激发效应。当激发效应超过土壤中新形成碳的量时,土壤碳储量可能会减少在氮等营养物质限制微生物生长的土壤中,新的碳输入容易刺激微生物对土壤有机养分的开采(即增加SOC 的降解),从而引发正向激发效应。这种激发效应的风险在有较高有机碳含量的土壤生境中尤为显著。因此,评估植物碳输入对土壤碳库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新碳在土壤中的形成效率以及新碳引起的原生 SOC(老碳)的降解

3.2 促进矿物保护

矿物保护是促进SOC持久性的重要机制之一。当前已有的相关研究表明,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的周转时间显著长于未受保护的颗粒态有机碳(POC)。因此,促进矿物与有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被认为是延长SOC驻留时间和实现长期SOC固存的有效途径。以下方法可用于促进矿物保护:

第一,添加具有桥键形成能力的活性矿物或离子 例如,钙离子的加入可以增强有机物与矿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钙离子与活性铁氧化物可以通过吸附、共沉淀、螯合和包覆等机制与有机物形成复合物,从而降低SOC的生物有效性和降解率。此外,钙的添加还能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强微生物活性和枯枝落叶分解速率,促进微生物代谢物与矿物的结合,从而增加MAOC的积累。将黏土矿物添加到沙质土壤中也可以显著提高SOC含量。因此,人工添加含钙、铁和黏土矿物的土壤改良剂可以增强土壤碳固存。

第二,深层耕作 通过将富含有机碳的表层土壤埋入深层,同时将原本深层的、含有较高黏粒和粉粒但SOC含量较低的土壤带到地表。这种做法有两个目的:(i) 将表层土壤埋入氧气和水分含量较低的深层,减少土壤微生物活性并减缓SOC矿化;(ii) 深层土壤SOC含量较低且矿物表面未占用的吸附位点较多(即碳饱和度低),有利于SOC的快速积累。例如,德国和新西兰的研究表明,与未进行深耕的土壤相比,深耕可使SOC储量增加42%-70%。这一实践目前主要应用于农田,但在森林和草地中也已得到验证。

第三,生物炭 作为一种具有高度芳香结构的固体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疏松多孔结构、高碳含量和抗降解特性。生物炭在土壤中能长期存在,并表现出较强的吸附和螯合能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生物炭的应用可发挥与矿物类似的作用,以保护SOC。然而,上述方法在实践中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尽管向沙质土壤中添加铁铝氧化物和黏土矿物能显著提高碳固存效果,但在高度风化土壤中效果并不明显,且过度使用可能导致土壤中重金属的积累。此外,深耕可能增加土壤侵蚀风险,而生物炭应用可能引发植物养分限制并加速旧SOC的降解。因此,在选择能够确保土壤健康和可持续利用的方法时,需综合考虑母质、地形、生物群落和土壤类型等多种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观点认为湿地土壤中的MAOC含量低于草地和森林等旱地土壤。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湿地的矿质土壤中含有较高水平的活性(即无定形)金属氧化物。此外,湿地中频繁的氧化还原电位变化可促进金属氧化物的形成或活化,从而增强其与有机碳的相互作用。因此,湿地也是矿物-有机物相互作用的热点区域。湿地的标志性植物泥炭藓通过分泌酸性酚类代谢物能够活化金属氧化物,从而增强铁-碳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还发现,在贵州独山实施的一项为期20年的泥炭藓栽培项目使MAOC含量增加了188%,表明泥炭藓栽培与湿地恢复能够显著促进MAOC积累,是一种潜在的基于自然的土壤碳固存策略。

3.3 提升微生物转化效率

微生物既是分解者也是有机物的贡献者,因为它们将易降解的有机碳转化为微生物残体,并长期储存在土壤中。土壤动物通过食用枯落物或捕食微生物,暂时将有机碳储存在其体内。然而,在死亡后,土壤动物会被微生物分解,最终以微生物残体的形式返回土壤。因此,土壤微生物充当驱动易降解有机碳转化为抗性土壤碳库的引擎。值得注意的是,微生物残体的积累伴随着呼吸作用。微生物(残体)转化效率,即微生物将有机碳转化为残体的效率相对于呼吸作用的效率,是决定微生物介导土壤碳封存效率的关键参数。提高微生物转化效率是改善土壤碳封存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图2)。

微生物转化效率受微生物生物量合成、残体生产和保存的影响。有机物(底物)质量、营养物质可用性和土壤矿物保护等因素通过影响上述过程来调节微生物转化效率。作为驱动微生物碳过程(MCP)的燃料,有机物(底物)通过其降解性或质量影响微生物的代谢和转化效率。根据“微生物效率-基质稳定化”框架,利用低质量底物(即具有较高碳氮比或木质素氮比)的微生物需要更多能量合成胞外酶,从而导致较低的CUE。相反,高质量底物有利于微生物的同化和生物量合成,这两者随后会增强残体的积累。因此,改善底物质量可以提高微生物转化效率。土壤养分(特别是氮)可用性也能调节微生物生物量的生成和微生物残体的保存,从而影响微生物转化效率。在营养限制下,微生物将更多能量分配用于胞外酶合成,以从土壤有机物中获取必要的养分,这会降低它们的CUE。此外,微生物残体是氮的重要来源。当微生物氮受限时,它们可能优先降解或再利用微生物残体,这也可能会减少微生物残体的保存并降低微生物转化效率。因此,增强土壤养分供应可以提高微生物转化效率,并进而影响土壤碳封存。

此外,土壤矿物也能影响微生物转化效率。一方面,微生物倾向于在矿物表面定殖和生长。另一方面,微生物残体可以由于矿物保护在土壤中持续存在。然而,不同类型的矿物有不同的影响。例如,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粘土矿物(如蒙脱石)可能增强微生物转化效率。钙的添加可以促进细菌在矿物表面的繁殖,并增强有机物与矿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微生物转化效率和MAOC的积累。然而,铁氢矿可能通过介导自由基生成来降低微生物生物量合成和微生物转化效率。因此,添加适当的矿物可以显著提高微生物转化效率。

3.4 提升岩石风化

研究者Seifritz在1990年提出,人为增强硅酸盐岩石风化(即增强岩石风化)是一种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增加碳封存的重要技术。增强硅酸盐岩石风化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1)工业化层面:通过微生物和化学途径加速矿物粉末与CO2的反应;(2)原位封存:将CO2注入富硅酸盐的地质环境或地下水层,促进硅酸盐矿物的碳酸化反应;(3)外源封存:将粉碎的硅酸盐岩石添加到土壤中,促进其与水和CO2的反应,从而加速硅酸盐矿物的风化。

“外源封存”的效果受岩石类型、粒径、环境温度、土壤湿度和土壤pH值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硅酸盐岩石的风化速率可以通过四条主要途径进行增强。首先,风化速率受岩石溶解速率控制。具有较高溶解速率并富含钙、镁和铁矿物的超基性岩石(如玄武岩、橄榄岩和辉长岩)能够迅速风化,从而促进短期碳封存。其次,颗粒较小且比表面积较大的矿物更有利于与CO2的相互作用。因此,添加较小粒径的岩石可以显著提高岩石风化的碳封存效率。第三,CO2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是硅酸盐岩石风化的前提条件,而随着土壤干旱度的增加,风化速率急剧下降。温度在最佳土壤湿度条件下也控制着岩石溶解速率。因此,在温暖潮湿地区,将硅酸盐岩石粉末添加到土壤中对岩石风化和碳封存更为高效。最后,土壤pH值对岩石风化速率有重要影响。低pH有利于硅酸盐矿物的溶解。例如,玄武岩在pH值为4时的溶解速率是pH值为6时的17倍。另一方面,高pH有利于碳酸盐矿物的形成和沉淀。因此,外源硅酸盐岩石风化的碳封存效果需要结合土壤酸碱度来考虑。

增强岩石风化还可以增加SOC汇。一方面,硅酸盐岩石风化可以释放钾、磷等营养物质,有利于植物生长。另一方面,岩石风化可以平衡土壤pH,改善土壤孔隙度,提高植物抗病虫害和抗旱能力,促进植物生长,从而增强植物的碳输入。值得注意的是,岩石风化还会生成次生矿物,这些矿物可以通过矿物保护作用增强SOC封存。基础硅酸盐岩石丰富且广泛分布在中国。因此,将硅酸盐岩石粉末添加到土壤中以可能增强CO2封存能力,已引起中国的广泛关注。

硅酸盐岩石风化在千年时间尺度上提高碳封存,而碳酸盐岩石风化则主要在世纪到千年时间尺度上影响大气CO2水平。研究人员发现,将碳酸盐岩石粉末撒入非喀斯特土壤之中,能够在中国每年增加3859万吨的碳汇。如果碳酸盐岩石风化能够与生物泵效应结合,它可以促进风化过程中形成的溶解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从而增强有机碳汇。尽管目前无法评估碳酸盐岩石粉末应用带来的长期有机碳汇,但碳酸盐岩石的快速溶解动力学相关研究表明,碳酸盐岩石粉末的应用在提高碳封存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4. 研究前景

如上所述,土壤碳汇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涉及植物、微生物和岩石矿物的共同作用。土壤碳循环研究跨越了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化学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根据对以“SOC”作为标题或关键词的项目的粗略检索,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在过去10年时间里(2014–2023年)资助了约700个与SOC相关的项目,其中2023年资助了超过120个项目。这些研究从土壤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了土壤碳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探讨了微生物介导的SOC形成与转化机制,以及基于大数据的SOC建模。总体而言,这些研究加强了中国土壤碳循环的研究工作。本文从生物地球化学的视角提出了若干未来研究方向,以帮助加深我们对土壤碳汇机制的理解,并评估土壤碳汇的潜力。此外,深入了解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并量化生物体对岩石形成与风化、碳循环及其他过程的影响,也是《2020-203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球科学愿景》中的十二个优先科学问题之一。因此,加强土壤碳汇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不仅有助于地球科学基础研究,还将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并开辟跨学科研究的新领域。

4.1 评价土壤微生物残体及其转化效率的精炼方法

土壤MCP在MAOC的形成、积累和长期封存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土壤MCP的驱动因素和效率仍然不甚明了。使用13-C标记底物可以通过监测底物碳转化为微生物残体(如氨基糖)相对于微生物呼吸(CO2)的比例,定量评估微生物残体(例如氨基糖)积累效率。这一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MCP的效率。然而,作为微生物细胞壁的组成部分,氨基糖无法追踪微生物的胞外物质(如胞外聚合物和酶)。因此,使用氨基糖来指示微生物残体忽略了胞外代谢产物的贡献。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替代方法或生物标志物,以准确追踪微生物残体(包括细胞残骸和胞外代谢产物),并精确评估微生物源有机碳对土壤碳库的贡献以及土壤MCP的效率。例如,与氨基糖不同,氨基酸既具有细胞内微生物来源,又广泛存在于微生物的胞外物质中,这使其在追踪微生物代谢产物方面具有潜力。然而,与氨基糖相比,土壤氨基酸的研究相对有限,其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探索。

4.2 探索MAOC的形成机制和封存潜力

MAOC是土壤长期碳封存的重要贡献者,最近的研究表明,全球土壤矿物仍然具有可观的碳封存潜力。然而,由于分析技术的限制,MAOC的来源、组成、稳定性及其结合方式仍不明晰,这阻碍了其封存潜力的精确评估。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在揭示MAOC的来源和结合方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例如,采用矿物溶解方法(如氢氧化钠、草酸盐、硫代硫酸钠-柠檬酸-碳酸盐萃取等)可以去除矿物对有机物的保护(屏蔽)效应。随后的生物标志物分析可以表征结合在矿物上的有机物的组成和来源。此外,矿物和有机物的微观表征技术为研究有机碳与矿物之间的结合位点和方式提供了先进工具。例如,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矿物表面风化的痕迹,而纳米尺度二次离子质谱能够表征碳、氧、硅和金属元素的分布模式。结合电子能量损失谱分析,这些方法能够揭示有机碳与金属的结合方式。因此,利用生物地球化学方法或工具有助于探索MAOC的来源、分子组成和结合方式,进而识别热点区域并评估MAOC形成的碳封存潜力
4.3 阐明通过岩石风化固碳的策略和可行性

岩粉施肥在农田中的应用,即人工促进岩石风化,已成为国外众多理论、实验室和田间研究的主题,并被提议作为碳封存的关键战略途径之一。然而,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仍面临着诸多障碍,如缺乏量化指标、需要优化过程以及对其生态和环境效应的综合评估。在增强岩石风化技术能够进入碳交易市场之前,解决这些问题是必要的。针对这些问题的潜在解决方案包括:(1) 必须制定评估通过增强岩石风化实现碳封存的国家标准,这在国际碳交易市场和国际碳减排核算背景下已有提出。新的标准需要具备独立的知识产权、国际认可和独立的核算能力,最重要的是,这些标准必须能够以快速且成本效益高的方式进行评估。特别是,实验室中获得的硅酸盐和碳酸盐矿物的溶解动力学参数可能不适用于现场情况,因为现场与实验室条件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常规的现场观测具有较高的成本和较大的时空异质性。例如,碱度的测量可能受到现场水文条件和二次碳酸盐沉淀的影响。(2) 必须发展矿物溶解动力学理论,并与田间实验进行对比,以确定适合中国农业的增强岩石风化策略。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旱农田上,但中国广泛分布的湿润农田,如水田,尚未受到足够关注。因此,为了实现最大的CO2封存,需要在湿润农田进行实验,以确定适合这些条件的最佳岩石类型、耕作模式和施用过程。(3) 需要在金属迁移、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等方面进行增强岩石风化的生态效应综合评估。一些风化速率较高的硅酸盐岩石中含有大量有害重金属,如铬和镍,在岩石风化过程中可能被释放,进而通过食物链影响植物生长、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为了防止重金属污染土壤,需要对不同岩石释放有害元素及其生态风险进行初步评估。此外,同步监测土壤肥力变化和土壤有机质积累有助于评估通过施用碳酸盐和硅酸盐岩粉增强碳封存的生态效应。

总的来说,建立一种标准化的CO2封存评估体系,通过人工增强岩石风化对CO2的吸收,将有助于在中国代表性的水田和旱地农业系统中进行综合田间实验。还需要对CO2封存的定量技术进行比较研究,如水文化学、同位素追踪、显微界面特征分析和岩石样品分析。此外,还需要进行对岩粉粒度、施用频率和施用深度对CO2封存效果影响的比较研究。随后,应通过对不同施用策略的优劣比较,建立一种标准化的增强岩石风化碳封存评估体系。最后,评估增强岩石风化的综合生态和环境效应,将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建议,帮助判断是否应在国家层面推广增强岩石风化技术以提升碳封存。

5. 结 论
土壤碳固存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长期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由于过程的复杂性,土壤碳固存的调控机制和增强途径仍不明确。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回顾了土壤碳固存的关键过程和机制,涉及植物输入、矿物保护、微生物转化和岩石风化等方面。我们识别出增强土壤碳固存的四个主要途径,包括增加植物输入、促进矿物保护、提高微生物转化效率和增强岩石风化。最后,提出了未来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方向:完善土壤微生物残体量及其转化效率的评估方法,探索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的形成机制和固存潜力,以及阐明通过岩石风化进行碳固存的策略和可行性。土壤碳固存的关键过程、限制因素和增强潜力在森林、草原、湿地和农田等不同生态系统中差异显著。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区分不同生态系统中土壤碳固存的机制和途径,制定适应当地条件的技术方案,以增强土壤碳固存潜力,并为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生态\遥感类课程安排
2025年国自然基金项目撰写技巧与ChatGPT融合应用

培训时间:1月4日-5日
ChatGPT、Python和OpenCV支持下的空天地遥感数据识别与计算——从0基础到15个案例实战
培训时间:1月16日-19日 西安 1月17日-19日 【腾讯会议直播】
封闭式SCI论文写作精准训练营:暨论文精准选题、创新点挖掘及SCI论文写作培训班
培训时间:1月2日-6日 成都 
培训时间:1月15日-19日 南京 
ChatGPT办公与科研应用、论文撰写、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专利撰写及AI绘图高级应用
培训时间:1月10日-14日 南京 11日-14日 【腾讯会议直播】
最新基于R语言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稳定性分析与可视化实践高级应用
培训时间:1月11日-12日  18日-19日
第六期:最新Python深度学习全景进阶与前沿技术应用高级培训班
培训时间:1月7日-10日  
学术论文写作的“破局”之道:高分SCI论文写作一站式提升高级培训班
培训时间:1月10日-13日  

点击课程标题了解详细介绍
水文、地质、绘类课程安排
ChatGPT水科学全景解析:暨AI在水文水资源、水环境科研与工程领域中的全方位实践技术应用

培训时间:1月11日-12日 18日-19日【腾讯会议直播】
全流程各工程类型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与MODFLOW Flex建模实践技术应用培训
培训时间:1月11日-12日 18日-19日【腾讯会议直播】
五天教学:地表水-地下水耦合建模全景解析暨SWAT-MODFLOW地表与地下协同模拟及多情景专题应用培训班
培训时间:1月15日-20日  桂林 16日-20日【腾讯会议直播】

点击课程标题了解详细介绍 


最新、最热教程

全套课件+长期反复观看+案例数据代码+随行导师群

(点击课程标题了解课程详情)

SEE MORE →

大气环境精品教程推荐(点击标题查看详细内容)
1教程

全套区域高精度地学模拟-WRF气象建模、多案例应用与精美制图课

2
教程

基于SMOKE多模式排放清单处理技术及EDGAR/MEIC清单制作与VOCs排放量核算

3
教程

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wrf-cmaq)改进与污染源排放清单视频课

4
教程

气候水文耦合 WRF-Hydro 模式应用在线直播视频课程

5
教程

区域气象-大气化学在线耦合模式(WRF/Chem)视频课程

6
教程

CLM 陆面过程模式实践技术应用视频课程

7
教程

NCL 数据分析与处理实践应用视频课程

 8
教程

大气颗粒物PMF源解析实践技术应用视频课程

 9
教程

EKMA曲线及大气O3来源解析视频教程

10
教程

WRF DA资料同化系统理论、运行与与变分、混合同化新方法技术

11
教程

R语言在气象、水文中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绘图实践技术应用视频

12教程MPAS跨尺度、可变分辨率模式实践技术应用及典型案例分析高级应
13教程如何使用格点数据分析中国霜冻灾害变化技术专题
14教程基于MATLAB野外观测站生态气象数据处理分析实践应用精品课程
15教程基于CALMET诊断模型的高时空分辨率精细化风场模拟技术专题课
16如何使用格点数据分析中国积温变化技术视频课程
17教程基于CAMx的空气质量模拟及污染来源解析技术与案例分析精品视频
18教程计算流体力学 ANSYS FIuent 实践技术高级应用
19教程Noah-MP陆面过程模型建模方法与站点、区域模拟实践技术应用
20教程系统学习cmaq空气质量模式实践技术应用
21教程双探目标下资源环境中的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实践技术应用
22教程python在WRF模型自动化运行及前后处理中实践技术应用
23教程MCM模型建模方法及大气O3来源解析实践技术应用
24教程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cmaq)应用基改进与污染源排放清单建立
25教程基于LEAP模型的能源发展碳排放建模预测及不确定性分析实践技
26教程基于OpenLCA、GREET、R语言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模型构建及典型案例应用
27教程建筑设计全过程碳排放计算与案例分析
28教程地球系统模式(CESM)实践技术应用
29教程Python在气象与海洋中的实践技术应用
30
教程基于CAMX大气臭氧来源解析模拟与臭氧成因分析实践技术应用
31
教程基于CAMx的空气质量模拟及污染来源解析技术与案例分析
32教程(WRF-UCM)高精度城市化气象动力模拟技术与案例应用
33教程拉格朗日粒子扩散模式FLEXPART实践技术应用
34
教程大气颗粒物PMF源解析实践技术应用
35教程最新CMIP6数据处理及在气候变化、水文、生态等领域中的实践技术
36教程
基于“python+”潮汐、风驱动循环、风暴潮等海洋水动力模拟实践
37
教程双碳目标下基于全球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与区域气候-化学耦合模式WRF-Chem的未来大气污染变化模拟
38
教程双碳目标下太阳辐射预报模式【WRF-SOLAR】及改进技术在气象、农林、电力等相关领域中的实践应用
39
教程大气污染扩散模型Calpuff实践技术应用
40
教程陆面生态水文模拟与多源遥感数据同化的实践技术应用
41
教程遥感、GIS和GPS技术在水文、气象、灾害、生态、环境及卫生等领域中的实践应用
42教程气象数据相关分析及使用系列课程一:基于CALMET诊断模型的高时空分辨率精细化风场模拟技术应用
43教程气象数据相关分析及使用系列课程二:如何使用格点数据分析中国积温变化技术应用
44教程气象数据相关分析及使用系列课程三:如何使用格点数据分析中国霜冻灾害变化技术应用
45教程气象数据相关分析及使用系列课程四:遥感降水评估技术方法
46教程Python支持下最新Noah-MP陆面模式站点、区域模拟及可视化分析技术应用
47
教程高精度气象模拟软件WRF(Weather ResearchForecasting)实践技术及案例应用
48教程基于Python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技术提升气象、海洋、水文领域实践应用
49教程基于R语言机器学习方法在生态经济学领域中的实践技术应用
50教程基于AERMOD模型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实践技术应用

教程+课件资料及数据代码+导师随行辅导

联系课程专员,最高享受7.5优惠

人工智能语言类精品教程推荐(点击标题查看详细内容
1教程R语言结构方程模型(SEM)在生态学领域中的实践应用
3
教程基于R语言的贝叶斯网络模型的实践技术应用视频课
4
教程R-Meta分析与【文献计量分析、贝叶斯、机器学习等】多技术融合实践与拓展进阶高级应用
5
教程基于R语言的Copula变量相关性分析及应用视频课
6
教程基于R语言的极值统计学及其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
    7教程R语言回归及混合效应(多水平/层次/嵌套)模型应用及贝叶斯
   8教程最新基于Python科研数据可视化实践技术应用
   9教程全套Python机器学习核心技术与案例分析实践应用视频课程
10教程基于pytorch深度学习遥感影像地物分类与目标识别、分割实践技术
11教程R语言贝叶斯方法在生态环境领域中的高阶技术应用
12教程如何使用python网络爬虫批量获取公共资源数据实践技术应用
13教程MATLAB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实践应用高级课程
14教程基于MATLAB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在图像处理中的实践技术应用
15教程MATLAB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及实践技术应用
16教程PyTorch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
17教程最新基于MATLAB科研数据可视化实际技术应用
18教程生物信息学大数据分析与R语言绘图
19教程python语言生物信息多组学大数据深度挖掘与论文整理技巧实
20教程基因家族分析及SCI写作技巧实践技术应用
21教程
分子动力学LAMMPS模拟实战技术应用
22教程R语言空间分析、模拟预测与可视化
23教程R语言生物群落(生态)数据统计分析与绘图实践技术应用
24教程基于R语言、MaxEnt模型融合技术的物种分布模拟、参数优化方法、结果分析制图与论文写作
25教程Python 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实践技术应用
26教程基于Python近红外光谱分析与机器学、深度学习方法融合技术应用
27教程基于R语言地理加权回归、主成份分析、判别分析等空间异质性数据
28教程基于GeoDa与R语言的空间数据回归实践技术应用
29教程基于R语言的DICE模型应用
30教程R-GIS: 如何用R语言实现GIS地理空间分析及模型预测实践技术应用
31教程R语言与作物模型(DSSAT模型)高级应用实战技术应用
32教程Matlab高光谱遥感、数据处理与混合像元分解
33教程Python语言在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34教程GPT模型支持下的Python-GEE遥感云大数据分析、管理与可视化技术及多领域案例实践应用
35教程基于R语言BIOMOD2模型的物种分布模拟
36教程基于MATLAB的无人机遥感数据预处理与农林植被性状估算
37教程基于R语言的现代线性回归实践技术方法
38教程基于R语言的分位数回归高级应用
39教程R语言在生态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40教程R语言数据统计分析与ggplot2高级绘图实践应用
41教程基于R语言APSIM模型高级应用及批量模拟
42教程基于R语言的物种气候生态位动态量化与分布特征模拟实践技术高级
43教程基于R语言piecewiseSEM结构方程模型在生态环境领域实践技术应
44教程面向课题组团队及科研人员AI培养计划:AI人工智能实践技术系统性
45教程基于PyTorch深度学习技术及实践应用
46教程基于pytorch深度学习无人机遥感影像,目标检测,地物分类及语义分割实践技术应用
47教程基于MATLAB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植被物候提取与分析实践应用
48教程基于MATLAB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分析(以MODIS数据处理为例)
50教程MATLAB的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产品分析暨MODIS NDVILAI多年产品数据批处理分析实践应用
51教程基于ENVI遥感解译的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案例分析
52教程MATLAB在生态环境数据处理与分析中的应用
53教程基于python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植被物候提取与分析实践技术应用
54教程基于Python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处理及在全球变化、物候提取、植被变绿与固碳分析、生物量估算与趋势分析等领域中的应用
55教程python高光谱遥感数据处理与机器学习实践技术应用
56教程Python 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高级应用
57教程基于python常见地球科学数据(ERA5,雪深,积雪覆盖,海温,植被指数,土地利用)处理实践技术应用
58教程基于Python语言快速批量运行DSSAT模型及交叉融合、扩展应用
59教程最新基于MATLAB 2023a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实践应用
60教程基于MATLAB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处理及在全球变化、物候提取、植被变绿与固碳分析、生物量估算与趋势分析
61教程“Python+”集成技术高光谱遥感数据处理与机器学习深度应用
62教程基于”Python+”多技术融合在蒸散发与植被总初级生产力估算中的实践应用
63教程最新Python深度学习技术进阶与应用
64教程基于python多光谱遥感数据处理、图像分类、定量评估及机器学习
65教程基于ChatGPT4+Python近红外光谱数据分析及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建模进阶应用
66教程ChatGPT4+Python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人工智能建模及论文高效撰写

教程+课件资料及数据代码+导师随行辅导

联系课程专员,最高享受7.5优惠

水文,水环境类精品教程推荐(点击标题查看详细内容
1
教程R 语言+遥感”的水环境综合评价方法实战应用视频课程
 2教程HEC-RAS一维、二维建模方法及实践技术应用精品视频课程
 3教程基于多案例系统学习防洪评价报告编制方法与水流数学模型建模
4教程SWMM复杂城市排水系统模型及排水防涝、海绵城市设计等工程实践应用视频课程
5教程SWMM排水管网水力、水质建模及在海绵与水环境中的应用
6教程遥感云大数据在灾害、水体与湿地领域典型案例实践及GPT模型应用
7教程基于ArcGIS水文分析、HEC-RAS模拟技术在洪水危险性及风险评估
8教程ArcGIS在洪水灾害普查、风险评估及淹没制图中的实践技术
9教程GMS地下水数值模拟技术及在地下水环评中的应用
10教程基于DEM的水文分析专题课程
11教程Delft3D建模、水动力模拟方法及在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
12教程基于遥感与GIS在滑坡、泥石流风险普查中的实践技术应用
13教程Delft3D水动力-富营养化模型实践技术高级应用精品课程
14教程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Visual modflow Flex实践技术应用精品
14教程ArcGIS在水土流失模拟及分析中的实践技术应用培训班
15教程新《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审查要点》要求下水土保持方案编高级实践技术应用视频课程
16教程地下水环评(一级)实践技术及Modflow地下水数值模拟视频
17教程AQUATOX水环境与水生态模型实践技术应用视频课程
18教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实操与典型案例分析技术应用
19教程全流程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关键技术与化工、工业园区、固废堆积、矿山等实际项目应用
20教程PHREEQC建模及典型案例解析与高阶拓展应用
21教程基于GIS流域水文分析及水库库容计算
22教程三维地质建模数据处理高级实践技术应用
23教程SWAT模型在水文水资源、面源污染模拟中的实践技术应用及典型案例分析
24教程基于FVCOM模型的三维水动力、水交换、溢油物质扩散及输运数值模拟
25教程FVCOM流域、海洋水环境数值模拟方法及实践技术应用
26教程岩土工程渗流问题之有限单元法:理论、模块化编程实现、开源程序手把手实操应用
27教程基于Delft3D模型的标量输运、波浪、拉格朗日粒子及溢油模型
28教程最新水文水动力模型在城市内涝、城市排水、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中深度应用
29教程HYPE分布式水文模型建模方法与案例分析实践技术应用精品课
30教程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数据处理、地形三维重建、形变信息提取、监测等实践技术应用
31教程基于GMT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数据处理、形变信息提取与分析
32教程地面沉降数值模拟实践与应用
33教程基于Python实现的深度学习技术在水文水质领域应用精品课程
34教程HEC-HMS水文模型
35教程AHP层次分析法在水利中的实践技术应用
36教程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在水文水资源、水环境中的实践技术应用及案例分析
37教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方法及报告编制与实际案例分析
38教程SWAT模型(建模方法、实例应用、高级进阶)
39教程基于站点、模式、遥感多源降水数据融合技术应用
40教程山洪径流过程模拟及洪水危险性评价
41教程全流程TOUGH系列软件实践技术应用
42教程GIS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与灾后重建中的实践技术应用及python机器学习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建立与优化进阶应用
43教程HSPF(Hydrological Simulation Program Fortran)模型应用
44教程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点型项目、市政工程、线型工程、矿山工程、水利工程、取土场/弃渣场、补报项目、水土保持监测验收
45教程基于Surfer与Voxler数据处理及可视化
46教程SWMM模型深度技术与案例精讲高级实践应用
47教程
SWAT模型十七项案例分析实践技术应用
48教程R+VIC模型融合实践技术应用及未来气候变化模型预测
49教程基于SWAT-MODFLOW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实践技术应用
50教程基于R语言的水文、水环境模型优化技术及快速率定方法与多模型案例实践高级应用
51教程最新全流程GMS地下水数值模拟及溶质(包含反应性溶质)运移模拟技术深度应用
52教程Delft3D水动力与泥沙运动模拟实践技术应用

教程+课件资料及数据代码+导师随行辅导

联系课程专员,最高享受7.5优惠

生态、遥感精品教程推荐(点击标题查看详细内容
1教程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解译与基于CLUE模型未来变化情景预测技术
2
教程MAXENT模型生物多样性生境模拟与保护优先区甄选、保护区布局优化评估实践技术应用及论文写作
3
教程InVEST模型高级进阶及在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碳中和等领域中的应用及论文写作技能提升精品课程
4
教程基于GIS探究环境和生态因子对水体、土壤、大气污染物的影响
5
教程双碳目标下基于“遥感+”融合技术在碳储量、碳收支、碳循环等多领域监测与模拟
6
教程利用ArcGIS完成基于土地利用量化人类活动的分析及模型构建
7
教程结构方程模型【SEM】高阶系列课程暨:非线性、非正态、交互作用及分类变量分析
 8
教程ArcGIS应用实战专题课程
9教程GIS数据制备,空间分析与高级建模实践技术应用课程
10
教程无人机生态环境监测、图像处理与GIS数据分析综合技术应用视频
11
教程“卫星-无人机-地面”遥感数据快速使用及地物含量计算的实现方法实践技术应用
12教程统计方法在变量变化及变量间关系分析中的应用
13教程【高分论文密码】大尺度空间模拟预测与数字制图
14教程PROSAIL模型前向模拟与植被参数遥感提取代码实现课程
15教程北斗/GNSS高精度数据处理暨GAMIT/GLOBK v10.75软件实践技术应
16教程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分析与代码实现技术应用
17教程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原理及实践
18教程无人机遥感在农林信息提取中的实现方法与GIS融合应用高级课程
19教程无人机遥感图像拼接及处理实践技术专题课程
20教程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CENTURY 建模方法与实例应用
21教程高光谱遥感数值建模技术及在植被、水体、土壤信息提取领
22教程Biome-BGC生态系统模型与Python融合技术应用
23教程Meta分析在生态环境领域中的实践技术应用精品视频课程
24教程近地面无人机植被定量遥感与生理参数反演实践技术应用
25
教程结构方程模型【SEM】高阶系列课程暨:结构方程模型(SEM)时间重复测量数据分析
26
教程结构方程模型【SEM】高阶系列课程暨:系统发育数据纳入结构方程模型技术应用
27
教程结构方程模型【SEM】高阶系列课程暨:非递归(non-recursive)结构方程模型实践技术应用
28教程结构方程模型【SEM】高阶系列课程暨:结构方程模型预测问题-直接预测实现途径
29教程结构方程模型【SEM】高阶系列课程暨:嵌套分层数据及数据分组分析
30
教程结构方程模型【SEM】高阶系列课程暨:非线性、非正态、交互作用及分类变量分析
31
教程GIS、GPS、RS综合案例实践技术应用
32
教程环境土壤物理HYDRUS2D/3D模型实践应用
33
教程面向高校的基于算法的发明专利申请写作方法
34教程系统学习环境土壤物理模型HYDRUS1D/2D/3D建模方法与案例应
35教程最新导则下:基于遥感解译与GIS技术环境影响评价图件制作
36教程遥感影像信息提取与案例分析
37教程基于”PLUS模型+“生态系统服务多情景模拟预测
38教程CLUE模型构建方法、模型验证及土地利用变化情景预测
39教程遥感、GIS及GPS在土壤普查、制图及土壤空间数据分析
40教程WOFOST模型与PCSE模型实践技术应用
41教程基于遥感数据与DSSAT作物生长模型同化的作物产量估算方法高级培训班的作物产量估算
42教程地表蒸散发遥感产品信息提取验证与融合
43教程农田通量计算方法与应用
44教程基于Fragstats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45教程扎根理论分析软件NVivo原理与技术应用
46教程如何利用有限的数据发表更多的SCI论文?——利用ArcGIS探究环境和生态因子对水体、土壤和大气污染物的影响
47教程环境土壤物理Hydrus1D2D模型实践技术应用
48教程基于RWEQ模型的土壤风蚀模数估算及其变化归因分析
49教程GEE-PIE遥感大数据处理与典型案例实践技术应用
50教程环境多介质逸度模型实践技术与典型案例【代码】应用
51教程双碳目标下基于遥感技术的碳库、碳平衡、温室气体、碳循环等多领域监测与模拟
52教程基于“遥感+”蓝碳储量估算、红树林信息提取实践技术应用与科研论文写作
53教程最新DSSAT作物模建模实践技术方法
54教程GEE遥感云大数据林业应用典型案例实践及GPT模型应用
55教程生态碳汇涡度相关监测与通量数据分析实践技术应用
56教程植被参数光学遥感反演方法(Python)及遥感与生态模型数据同化算法
57教程双碳目标下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模拟技术
58教程最新基于Citespace、vosviewer、R语言的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技术及全流程文献可视化SCI论文高效写作方法
59教程全流程基于最新导则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及图件制作与案例
60教程遥感影像目标检测:从CNN(Faster-RCNN)到Transformer(DETR)技术应用
61教程基于通用优化软件GAMS的数学建模和优化分析
62教程基STELLA系统动态模拟技术及在农业、生态及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63教程基于ArcGIS土地适应性评价技术应用
64教程地统计学空间插值方法及应用
65教程基于ARCGIS农业面源模拟案例分析专题
66教程基于查找表(lookup table,LUT)方法反演植被参数专题课程
67教程基于ARCGIS污染物浓度及风险的时空分布专题
68教程城市/农村用地适宜性评价专题
69教程利用arcgis完成基于土地利用量化人类活动的分析及模型构建
70教程GIS空间数据分析与地图制作精品课程
71教程无人机支持下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应用
72教程NC(通用数据格式)文件处理及(CD0,NC0)应用技术
73
教程
从CNN到Transformer:基于PyTorch的遥感影像、无人机影像的地物分类、目标检测、语义分割和点云分类
74教程DNDC模型在土地利用变化、未来气候变化下的建模方法及温室气体时空动态模拟
75教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InVEST模型)的人类活动、重大工程生态成效评估、论文写作
76教程基于最新SolVES 模型与多技术融合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社会价值评估及拓展案例分析
77教程基于GIS、RS、VORS模型、CCDM模型、geodetecto、GWR模型集成的生态系统健康的耦合协调分析
78教程
基于“SRP模型+”多技术融合在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构建、时空格局演变分析与RSEI 指数的生态质量评价及拓展应用
79教程基于ArcGIS Pro、Python、USLE、INVEST模型等多技术融合的生态系统服务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80教程ArcGIS Pro与R环境支持下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动态分析
81教程生态系统NPP及碳源、碳汇模拟实践技术应用
82教程基于ArcGIS、ENVI、InVEST、FRAGSTATS等多技术融合提升环境生态、水文、土地土壤、农业大气等领域的数据分析能力与项目科研
83教程ArcGIS Pro应用暨基础入门、制图、空间分析、影像分析、三维建模、空间统计分析与建模、python融合、案例应用

教程+课件资料及数据代码+导师随行辅导

联系课程专员,最高享受7.5优惠

会员、学生特惠  

1、学生可联系课程专员申请助学折扣优惠;

2、报名成功后即成为Ai尚研修终身会员,享受会员福利

3、会员参会最高享受7.5折优惠

4、平台会员免费课程无需购买,可直接进行观看

5、无门槛参加Ai尚研修举办的线上答疑交流会

6、公众号资源无条件全部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Ai尚研修客服

END


声明: 本号旨在传播、传递、交流,对相关文章内容观点保持中立态度。涉及内容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与本号联系,第一时间做出撤回。


END

Ai尚研修专注科研领域

技术推广,人才招聘推荐,科研活动服务

科研技术云导师,Easy  Scientific  Research

技术科研吧
科研推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