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的流感病毒阳性率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胡强强介绍,近期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显示,2025年第1周流感处于季节性流行期,流感病毒阳性率上升趋缓,其中,全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的流感病毒阳性率较上周上升3.8%,低于去年同期水平,预计本月中下旬流感活动水平可能会逐步下降,不同省份间流感活动水平有所不同。
为更好满足群众就医需求,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各地做好医疗资源统筹,扩大医疗服务供给,优化服务流程,并会同相关部门做好药品储备和供应保障。目前未出现医疗资源明显紧张的情况,相关重点药品生产供应和库存总体正常。
国家卫健委:
近期流感总体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未出现医疗资源明显紧张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副司长高新强介绍,监测显示,近期处于流感相对高发期,但未超过去年流行季的水平。全国发热门诊、急诊患者数量呈现一定程度的上升趋势,总体低于去年同期水平,未出现医疗资源明显紧张的情况。
中国疾控中心:
均是已知病原体 未出现新发传染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王丽萍介绍,当前正值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多种病原体均可能导致呼吸道传染病。监测显示,流感是引起当前医疗机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就诊的主要疾病。
监测数据显示,近期流感处于季节性流行期,大多数省份流行强度处于中等水平。目前,流感阳性率上升趋势已经减缓,随着各地中小学陆续放假,预计本月中下旬流感活动水平可能会出现下降。
人偏肺病毒并不是新病毒,已至少伴随了人类几十年,由于检测手段的发展,近年来的相关报道渐多。目前,人偏肺病毒检测阳性率处于平台波动,其中北方省份阳性率下降,14岁及以下病例中阳性率开始下降。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率在0—4岁年龄组中呈波动上升。鼻病毒、肺炎支原体、腺病毒检测阳性率呈下降趋势。新型冠状病毒等其他呼吸道病原体处于较低流行水平。总的来看,今年冬春季仍将呈现交替或叠加流行态势,但均是已知病原体,未出现新发传染病,总体流行强度和就诊压力不会高于去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
呼吸道疾病相关药物总体上供给充足
市场稳定
首先是加强监测调度。不间断地持续做好重点生产企业监测调度,并与卫健、疾控等部门保持信息互通共享,随时掌握生产进度、排产计划、供给情况、需求变化情况等。 第二个方面是加强储备。按照国家医药储备制度和储备计划,落实应急值守制度,确保应急调用及时高效。目前,中央和地方医药储备中都有一定量的磷酸奥司他韦、布洛芬等呼吸道疾病常用治疗药物,可用于紧急调用;中央医药储备还存有磷酸奥司他韦中间体,能够用于应急扩产。 最后是强化平台供应。指导电商平台加强动态调配,加大市场供应,发挥电商平台配送优势,提升药物可及性。电商平台监测数据显示,近一年以来常用的国产呼吸道疾病治疗药品都未出现断货情况,平台供应十分稳定。
目前流行的流感病毒对抗病毒药物敏感
药物治疗有效
抗流感药物是处方药
不建议自己使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徐保平介绍,抗流感药物是处方药,如果怀疑得了流感,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根据医生的处方使用药物,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扩散,有效缩短流感持续的时间和病程,并能够有效预防流感并发症和重症。但不建议自己使用处方药。
儿童呼吸道感染以病毒感染为主,多数没有特效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为主,常用药物包括退热药、祛痰药和一些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成药。儿童推荐使用的退热药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强调儿童慎用镇咳药,除非是剧烈的干咳,影响孩子休息、睡眠,才可以使用;建议家长要观察孩子是否出现咳痰,一旦出现,要及时停用镇咳药,换用祛痰药。
给孩子使用药物时一定要好好阅读说明书、注意事项,是否可以和食物一起吃等问题。要注意用药剂量准确问题,儿童的药物是根据年龄、体重计算的,不能过量服用。有的孩子高热不退,家长着急,有加大剂量给孩子使用退热药的,药物增加剂量会带来不良反应增多,一定不能随意增加剂量和频次服用药物。
磷酸奥司他韦进口和国产有何区别?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王孝洋介绍, “原研药”和“仿制药”是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逐渐形成的说法,按照药品研发上市先后次序,首个上市的原创研究新药被业界称为“原研药”,待该产品的专利过期或得到专利授权后,其他生产企业参照原研药相关标准生产的被称为“仿制药”。事实上,国际上通行概念为“通用名药”就是Generic Drugs,具体指原创新药也称专利药或品牌药,专利到期后,其他制药企业开发生产的,具有相同活性成分、剂型、给药途径和治疗作用,在临床治疗上能够相互替代的通用名替代药物。
大力发展“通用名药”对于降低药品费用、减轻患者负担、增强药品可及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各国均把通用名药产业作为支持和发展的重点。比如,美国药品市场处方量的90%开具的都是通用名药,各大著名的跨国医药企业也把研发和生产通用名药作为重要的业务内容。
来源:央视新闻
责编:陆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