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芯
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书画作品的美观与长久流传离不开隐于幕后的装裱技艺。作为我国特有的传统工艺,装裱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随着用时短、造价低的机器化装裱盛行,传统的手工装裱技艺变得尤为珍贵。在衡水市区商贸城,有一位坚守手工书画装裱26年的手艺人,他就是桃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书画装裱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范志新。他以执着与热爱,让这项古老技艺在新时代依旧闪耀着独特光芒。
拜师学艺 怀揣梦想踏上征程
近日,记者来到范志新的工作室时,他正专注地为一幅画量尺寸。他的动作轻柔且精准,眼神中透露出的认真劲儿,仿佛在对待稀世珍宝。“可别小瞧这一步,尺寸若有偏差,裱纸尺寸也会随之出错,上下就不对称了。”他放下手中工作,微笑着向记者介绍自己与这项传统技艺的深厚渊源。
范志新今年49岁,邢台市清河县人。17岁时,他跟随亲戚来到衡水,在一家工厂当工人。因自幼喜爱书画,他一边打工,一边拜师学写毛笔字。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对字画装裱产生了兴趣,还常从书本中汲取相关知识,并立志要成为一名手工装裱艺人。1998年春天,范志新怀揣梦想与东拼西凑的1万元钱,踏上了赴京学艺之路,拜入北京荣宝斋装裱大师王辛敬门下。
学徒生涯对毫无基础的范志新而言,是充满艰辛与挑战的旅程,但他凭借对书画装裱的热爱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坚定地一步一个脚印前行。手工装裱有托芯、晾干、下料、镶边、覆背、磨光等几十道工序,装裱一幅作品一般需要一个多月。范志新不断摸索、尝试,沉浸其中,常常会忘记吃饭、睡觉。
回忆起初学装裱,范志新笑着道:“那个时候,没少‘吃’师傅的木尺子。手工装裱一定要有过硬的技艺。”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他逐渐掌握了装裱的技巧和精髓。
几经波折 坚守初心永不言弃
晾干
1998年底,范志新回到衡水,他习练书法,并自己进行装裱,遇到问题就打电话请教师父。随着不断练习实践,他的装裱技艺愈发娴熟,找他装裱字画的人也越来越多。随着客源增加,他租赁房屋开了一家手工装裱店。当时,因经济拮据,租完门店后已无钱装修,他便自己踩着椅子刮大白、搬桌子……很快,范志新的店面开张了。
店面开张后,范志新空闲时仍然坚持赴京向师父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手工装裱技艺。时代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机器胶膜装裱的兴起,冲击着传统手工书画装裱行业。“记得1999年,衡水开始有了机裱,那时我的客源就逐渐变少。”范志新告诉记者,他曾犹豫是否早日关门以减少损失,可想到近年来积累的客源,以及支持他的众多朋友,便咬紧牙关坚持下来。范志新一边打工,一边守着店面偶尔接几个手工书画装裱的活儿维持生活。
2006年,命运给了他沉重一击,父母先后患重病,他无奈关闭门店回老家照顾父母。那段日子,经济来源几乎断绝,生活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但他始终未放弃对传统技艺的热爱。父母去世后,他带着妻儿重回衡水,借钱租下门店,继续书画装裱事业。
范志新告诉记者,很多人图快和省费用,选择机裱。机裱流程简单,通过高温压合的方法,将画芯和装裱材料粘合即可,所用胶膜无法融解。传统手工装裱用浆糊,一幅采用手工装裱的书画作品即便存放几百年,仍可再次揭裱修复。所以,他坚信传统技艺的独特价值和魅力无可替代。
“做生意与书画装裱同理,急不得,要静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成功。”这是范志新经营多年门店后悟出的道理。如今,经范志新装裱的字画已近万幅,他已然成为圈内小有名气的手工装裱师,众多书画爱好者慕名前来请他装裱,与他交流书画心得。
夫妻搭档 传承手工技艺
在范志新的指导下,妻子孙焕文也成为一名装裱师。为了传承书画装裱传统技艺,只要有人前来学习,范志新和妻子孙焕文总是倾囊相授,特别是对家庭困难的学员,他们除了无偿授课外,还在生活上予以帮助。在他们的努力下,学员们掌握了手工装裱技艺,有的留在衡水从事书画装裱,还有的前往北京、广州等地工作。
如今,随着书画艺术走进更多家庭,范志新的生意越来越好。作为桃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书画装裱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范志新希望今后能走进校园,为学生们免费授课,让更多人体验和学习手工装裱技艺,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当今社会熠熠生辉,焕发出新的光彩。
摄影 夏晓婷
来源|衡水新闻网
感谢看到最后,点文末右下角“在看”“点赞”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发布更多信息
欢迎拨打24小时热线:13363760518(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