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打造特色科技创新平台,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在10月22日下午,开展了以“智汇创新潮·燃动科技月”为主题的首届科技创新活动月的系列活动。
通过这些精心策划的活动,不仅展现了科技与创新的魅力,更激发了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我们将继续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理念,不断激发创新动力活力,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有敢于创新的勇气,坚韧不拔的精神。
科技活动月开幕仪式
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魏凤歧在开幕式致辞中回顾梳理了信息工程学院创新教育和科技创新活动工作取得的突出成效。
信息工程学院将以“科技创新活动月”为创新教育平台,将创新创业理念与人才培养实现无缝对接和深度融合。继续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理念,不断激发创新动力活力,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实践不断取得新突破。
学院院长包广才教授在会上作重要讲话,他指出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国家强盛之基、民族进步之魂,也是一所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本次科技创新月活动,对引领校园文化,弘扬科学精神,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紧紧围绕我院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展示信息工程学院创新教育教学、营造科技创新与学术文化氛围成果的一次展示。
———————————————
会上,对在各类科技创新类学科竞赛中做出重要贡献和取得优异成绩的指导教师和优秀学生进行了表彰。
科技展览
开幕式结束后,学院领导和师生到信息工程学院“骄阳之家”科创实践中心进行现场参观,荣获全国奖项的武术擂台机器人团队、智能车参赛团队进行了生动的现场展示和技术知识讲解。
科技创新学术交流
“骄阳”、“乾历”与“智云”科创小组相继举办学术研讨会及赛后经验分享会,旨在提升电子产品设计、编程、创新思维及数学建模等能力。在指导教师引领下,新老生共探比赛经验,激发科创热情,促进学术交流,为学院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骄阳之家
乔林同学以其在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以及蓝桥杯大赛中斩获的国家级荣誉为基石,为大家带来了关于蓝桥杯竞赛EDA组设计的深度解析。
白抗非同学则以其在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大赛中的卓越表现,为大家带来了STM32智能输液装置的精彩讲解。他在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
乾历之家
龙天宇同学详细讲解并查集算法的原理和应用,通过具体的例子和代码演示并查集算法的实现过程,让大家对并查集有了更深入的,更具象化的理解。
智云之家
高赫同学分享了其获得省级一等奖的论文,探讨了基于 0-1 线性规划模型在蔬菜类商品自动定价与补货决策中的应用。他详细解读了论文,重点讨论了如何运用该模型制定策略,并关注了模型收益的多种影响因素。
大手拉小手,点燃科技梦
活动中,师生们参观了信息工程学院的科创兴趣小组——骄阳之家、乾历之家。
骄阳之家小组成员热情地接待了来访的同学们,并带领他们参观了多个科创项目。有趣的智能寻迹车,精彩的武术擂台机器人表演,可爱的舞蹈机器人表演,赢得了师生们的阵阵掌声。
舞蹈机器人
在信息学生自主开发“大冒险”小游戏中,同学们更是积极参与,体验了科技的趣味性。
车道线识别
体验“大冒险”小游戏
此次研学之旅不仅让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的学生们领略到了科技的魅力,更激发了他们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
科技创新竞赛
第二届数学建模暨数学竞赛校内大赛
此次大赛不仅展示了我院学生出色的数学素养,更深化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育人模式。
对于众多同学而言,参与比赛不仅是对自身技能的一次大胆挑战,更是一次宝贵的成长经历,同时培育了团队协作精神,推动实践能力的提升。期望选手们以此为契机,在未来的比赛中能继续展现才华,再创佳绩,为学院赢得更多荣誉。
在这个洋溢着智慧与创造力的时代,科技的力量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追求知识的征程。11月21日晚7:00,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党建引领创新·科技点燃梦想”科技创新活动月闭幕式及颁奖典礼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办。出席此次活动的有信息工程学院学院院长魏凤歧、党总支书记黄良、信息工程学院教师及部分学生。闭幕式由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赵跃主持。
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赵跃
随着时间的流逝,首届科技创新活动月圆满结束。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展示了科技的魅力,更提升了师生们的科技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我们衷心感谢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每一位参与者的热情投入和无私奉献,正是因为你们的支持,科技月活动才取得了圆满成功。今后,我院将继续发挥各专业学科优势与特色,促进学赛融合,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应用型科技创新人才。
策 划:杜 菲
撰 稿:杜 菲 杨玉婷
图 片:信息工程新媒体部
视 频:樊佳航 刘田田 尹文杰
编 辑:马文萱
校 对:赵 跃
责任编辑:樊文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