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副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篆刻院研究员,国家画院研究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篆刻委员会主任,河南印社社长。
时间已进入九十年代后期,艺术形式变化在加快,当今印界真可谓风起云涌,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之态势。君不见近两年入展中篆刻作品多大刀阔斧、纵横淋漓、粗犷至极,着实地体现一个“过瘾”、中心是讲求一个“凸现”,然若细细审视品味,除去火药味,余者所剩不多,其印间偶尔闪烁一两处白印的字形或某种框式,便是有内涵了。
我感觉篆刻这门艺术,除与其它门类艺术有些不可分割的关联外,最主要的是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这门独特的艺术一直被界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里。
创新这个词泛泛谈起来固然容易,真要做起来并非如此,尽管是老生常谈,我一直固执地认为:篆书在印章创作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并不是因为我们面前摆着像赵之谦、吴昌硕、齐门石、来楚生这样的大师,它原本就是篆刻创作中的核心所在,灵魂所在。若除去它,那么剩下的只有形式加装饰,所以没有独特风格的属于自己的篆书,就不可能有属于自己风格的篆刻作品。
冷静地看,一些在当今印界有一定影响的名家作品,尽管其大体效果及局部处理“硬指标”都过关,但只能说是“组合件”。这些又常常被一些初学者去效仿,以致故作扭曲变形、雕琢粉饰的花架子活,在世上恶性循环。
我个人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是“跟着感觉走”。但一个成功的作者对自我对宏观的把握不能盲目,应做到理性与激情、古典与现代、精心与率意的统一,把篆刻作品由过去以“读”为主,发展到以“看”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