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的秘密通道——给予法则

文摘   2025-01-29 18:30   山西  
冥想网
加入冥想爱好者交流圈!
公众号

信奉“给予”法则,
付出一定会有更多回报。
这不算奖赏,仅仅是因为你对它的尊奉
一种虔诚的,发自心灵深处的尊奉…







01

给予越多收入越多


财富从何而来,或许你只需要懂得一条法则。

世界上最富有的一群人已经或是正在实践着这条法则。

这条法则传承于人类的史前文明并仍旧发挥作用。这条法则将赐予所有的信奉者以财富,然而,多数人对此忧心忡忡,提心吊胆。

这是怎样的一条法则?

约翰·D·洛克菲勒先生从孩提时代就奉行这条法则,结果他成为亿万富翁。

安德鲁·卡耐基先生也同样奉行这一法则,结果他成为工商巨子。历史上最伟大的赚钱秘密是什么?

对每一个人都行之有效的这条法则是什么?

——“给予”

是的,是“给予”

给予,给那些帮助过你、一直留在你内心世界的人;给予,给那些鼓励你、慰藉你、爱你的人;

给予,当然不是因为期望从受益者身上获得什么回报,可是,请相信,因为你的给予之心,你能够获得更多的回报,或许是以另外的什么形式。

1924年,在给儿子的信中,约翰·D·洛克菲勒先生解释了他的“给予”法则。他说,“…很久以前,还在我青年时代,当我开始赚钱的时候,我就开始奉行给予法则,并且,付出越多同时收人也越多。”

明白他的意思了吗?

付出越多同时收人也越多。他一生中,总共捐献了5亿5千万美元。

一些人认为,洛克菲勒的慷慨乐施纯粹是为了塑造他自己良好的公众形象。那并不正确。洛克菲勒的公关顾问,艾文李先生在他的个人传记《大众的信使》中提到,“雷埃尔登·哈伯特先生证明洛克菲勒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地如此慷慨。”艾文李所做的就是告诉公众真实的情况。




02

有给予必有收获



Pt·巴纳姆也同样深信这一法则。在我写的另一本书《每秒都有一个顾客产生》中,我曾经提到,巴纳姆相信他所谓的“有收益的慈善”的说法。他深信,付出将带来回报,果然,他也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安德鲁·卡耐基同样的乐善好施,结果,他是美国历史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布鲁斯·巴顿是著名的BBDO广告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我在我的另一本书《成功的七个鲜为人知的秘密》中曾提到,他也信奉“给予”法则。1927年,他写道:
“如果一个人,一直为他人的利益服务,甚至这种善行已经成为他下意识的习惯,那么宇宙中所有的善的力量,都会汇集到他的身后,成就他的事业。”
巴顿成为一名畅销书作家、工商名流、著名慈善家当然,他很非常非常富有。
些人会说,这些早期的工商巨子们有钱去做这些事情,对他们来说这纯粹是举手之劳。对此,我的看法是,恰恰是因为他们对“给予”法则的奉行,他们才能创造出如此斐然的财富。可以说,是对“给予”法则的信守和秉承,才成就了他们的事业。
我再重复这条法则:
有给予才有收获。
给予带来了更多的财富。
现在,热心于公益事业已经成为工商界的一种时尚。这当然可以帮助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而那些信守这一法则的工商人士则事业发达,前程似锦。Anita Roddick的书店,安妮·罗迪克的内衣;本科汉和杰丽·格林费尔德的冰激凌,以及伊冯·乔纳德在巴塔哥尼亚,这些现实的例子都证实了“给予”法则对他们的生意有多大的帮助。
但是,我所说的是个人的给予,我所说的是慷慨给予将带给你更多的财富。
不能吝啬,有些人在实践“给予”法则时,总是犹犹豫豫、小心翼翼地付出,你的给予之所以几乎没有什么回报,原因很可能是你给予的太少啦。给予,多多益善。
我记得,第一次听到“给予”这个词语时,我还以为只是向我推销这主意的人一种骗我钱财的伎俩而已。
所以,起初我就像守财奴一样,并不慷慨,付出不多,自然,我得到的回报也很少。
然而有一天,我突然决定测试以下“给予”法则的效力。
我喜爱励志故事,我看这样的故事,我听这样的故事,与别人分享这些故事。我曾经上过www.tut.com这个网站,在这里麦克多利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与我分享他的励志故事。我决定好好谢谢他。
我决定给他些钱。要是以往,我或许只会付出5美元,那是因为我那时并不富裕,而且我对“给予”法则心存疑虑。可是,这一回有所不同,我拿出支票簿后签一张1000美元的支票给他。
在那时,这是我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捐赠啦!
是的,我承认这令我有些紧张,但更多的还是兴奋。我想与以往有所不同,我想报答麦克,当然,我也希望知道这以后会发生什么。
麦克收到支票后相当吃惊,当他从邮局拿到支票开车回家时,险些驶出路面。他简直无法相信,他给我来电话并再三道谢。我十分惬意分享他的惊喜,这让我感觉自己是一个百万富翁(其实我当然不是)。
能给他带来快乐,我很开心。同时,我也为自己的行为而欣喜。不论他拿这笔钱来作什么,我都很开心。促成别人继续做我所信奉的法则对我是一种美好的感受。帮助他是一种内在的冲动,我一直为自己当时的行为而欣喜。
随后,意料不到的好运来临啦。
我意外的接到一个电话,有人邀请我和他一道写一本书,结果是,我由此获得的报酬远远高于我给麦克的1000美金。
接着,有日本出版商联系上我,他打算购买我的畅销书《精神营销》的版权,自然我收益丰厚,超过了我给麦克的好几倍。
你可能会说,这些事情不一定有关联。或许,对怀疑者而言,它们毫不相关,纯属偶然,可我相信这是“给予”法则的作用。
当我捐钱给麦克的时候,我就树立了一条神秘的财富法则“有给予必有收获”,这一法则使我收益日丰。
给予时间,你将收获时间;
给予物质,你将收获物质;
给予爱,你将收获爱;
给予金钱,你将收获金钱。

这一法则足以给你带来财富。

想想在过去一周内哪些人鼓励过你,想想又是哪些人使你对你自己、你的生活和梦想目标依然抱有美好的期望的?

那就为他们付出一些吧,发自内心地为他们付出,慷慨地为他们付出,不要吝啬。

不要期望能从他们那里直接获得什么回报,但请相信,你的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当你奉行"给予"法则时,你的生活必将越来越甜美,你的事业必将越来越兴旺。

那就是历史上最伟大的赚钱秘密。

“如果你看见它,请触摸它;

如果你触摸它,请感觉它;

如果你感觉它,请热爱它;

如果你热爱它,请给予它。”

对照自己的内心世界,热情地大声地朗诵吧。

信奉“给予”法则,付出一定会有更多回报。这不算奖赏,仅仅是因为你对它的尊奉,一种虔诚的,发自心灵深处的尊奉……





03

实践“给予”法则的大秘密




一位女士给我电话,向我咨询一个问题。

她说:“几年来,我一直在奉行给予法则,可是我并未因此而增长财富啊!难道我做错了什么吗?"

"你给予的对象是谁呢?"我问道。

“给我们当地的教堂啦。”

“你为什么要给予他们呢?”

“他们需要。”

"那么,当你给予时,你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呢?"

“就好像我在雪中送炭一样。”

“但是,那是你真实的感受吗?你的真实感受是什么?"我问。

她沉默了片刻。

“是的,是一种痛苦。”

她说,“当给她们支票的时候,我有一种阿谀奉承的感觉。”

这不太好。

“如果给予时,你感觉到痛苦的话,那么你就把所付出的钱和沮丧的感觉联系在一起了,"我对她解释说“或许,你心底并不想有太多这样不好的糟糕的感受,所以你也不大可能因此而获得更多的回报!"

"哦,我从来没有这样想过。"

“如果你是因为有人要求甚或是恳求而给予的,那么你的行为只能是满足这种需要,”

我说,“为了达到增加财富的目的,你在付出的时候需要有美好的感觉。换句话说,给予需要帮助的人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大胆的照我说的去做吧,可我刚才所说的也并非是原则的全部。”

“我知道啦,”她说。

或许是其它的什么因素,使她顿然领悟了我无法解释清楚的部分!

"你知道什么啦?”我问她:

“我以前是怀着一种乞求回报的心态在教堂里给予的,而‘给予’法则需要自愿而快乐地付出。给予可以是在教堂里面,也可能是在教堂以外的什么地方。”

“看来你真的明白了”我赞许她。

那么你明白了吗?你应该为任何你喜爱的事业给予。我曾帮助过红十字会、希望基金、癌症资助基金等机构,但我从没有期望能从为它们所做的给予中获得经济上的好处。自然,那样一种慷慨是非常有帮助的,但并不是"给予"这一财富法则的精神所在。

“给予”法则的灵验条件似乎只是在你因为无私给予并且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时才会在“给予”后导致财富的增加。

无私地帮助那些有价值的事业和人们,并且你能因此感受到自由和精神上的愉悦,这条法则就有可能起作用。如果你在“给予”时感受不到快乐,你就可能仅仅是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而已了,当然,这也同样高尚。我想说,去做吧。

再强调一次,本书的主题是关于历史上最伟大的赚钱秘密的,当你自愿而且快乐的给予,并能因此获得心灵上真正的愉悦时,你就能发现这个秘密。

“金钱是精神实质的一种外在形式”

——乔治·纳特里韦斯特《创造财富的十大箴言》




04

财富的秘密通道


今天,我收到一位许久没有联络的朋友给我寄来的一张支票。

这张支票仅仅是他偿还欠我的钱的一部分。他整整延误了十年时间,时至今日才开始还我钱,尽管如此,能收到这张支票,我还是很开心。

十年前,我的这位朋友请我为他写一份详细的市场营销规划书,在那时,提供这项服务,我要收几千美元的费用。他同意并说晚些时候会付钱给我。我按照要求完成了工作,可是他却没有履行诺言。

因为是朋友,我也就没有追问。几个月,然后几年过去了,最后他移居另外一个州,而我也移居在另外一个城市。他过着自己的生活,几乎和我断绝了所有的联络;而我走我的路,基本上忘记了这件事情。

因为我创作的书和录像带的缘故,很快我在网络界变得略有些名气。几个月前的一天,我收到一封电子邮件,有人想和我合作出版一本书,在邮件里,他说他认识我的几位朋友,并提到了欠我钱的那位。

一看到这位朋友的名字,我当时有些怒火中烧,我感觉到一种被欺骗,被出卖,被伤害的感觉。

我深呼吸以平定我内心的愤怒。我告诫自己,世界如此之大,获取财富的方式有很多,并不只有收回以前的旧帐这一条路了。我决定原谅我的朋友,并且打内心里照这样去做了,我忘掉了他和他欠我的钱,我现在不需要那笔钱,也不再想要追帐的权利了。

大概在欠帐九年以后,他发给我一封邮件,邮件中说,他知道欠了我钱,他解释说他那时候手头拮据,但保证还会履行自己的诺言,并希望恢复我们曾经的友谊。

我回复说,我们仍然是朋友,还主动提出只需偿还债务中的一小部分就可以了(大概是总额的20%)。他回信表示同意。

可是,他并没有马上兑现承诺。几个月过去了,我又收到他的另外一封邮件,这一次他还是再次向我解释了他的境况。

我平静地看完他的信。的确,我现在也需要钱,可是我已经不觉得钱一定要从他那里获得。

财富世界的“给予”法则具有你我无论怎样追求都强大得多的力量,只要我们顺从它,财富就能滚滚而来。保持平和心态正是,顶从这种力量的最好方式。

正如我在这一章开始时所讲述得那样,我今天收到了他的汇来支票。

我不知道我的那位老朋友在开出这张支票时的心情,我真心地希望他当时是内心充满了快乐。如果那样的话,他不自觉中就奉行了“给予”法则。

我也曾经经历过一件类似的往事:那是20年前,我的弟弟特德借给我500元钱以帮助我解燃眉之急,后来我还清了那笔钱。在我开出支票的时候,我感到异常的兴奋,这种发自内心的感觉就仿佛自己成为国王一样。

我把这种平和、宽容的感觉称作“财富的秘密通道”,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因为别人欠你钱而令你感到怨恨呢,或者是因为你欠了别人钱而感到吝惜?如果有的话,忘掉怨恨、不再吝惜吧!遵循世界上这种神奇的力量,并牢记,金钱并不是从你朋友那里获得的,而是经由他们而获得的。

一旦抛却了那种吝惜和怨恨,你就会有源源而来的收获。





05

谨防这个大陷阱


我曾经写过和本书同名的一篇文章,它的题目也叫做“历史上最伟大的赚钱秘密”。只不过,它只是本书第一章的一个缩节版本。

这篇短文通过网络被数以万计的读者阅读,因而非常的知名,出版商伊奇又收录出版了我的这篇文章。一些内容网站也收录了这篇文章,许多人读过后就写信给我,大部分人称赞我的文章并表示感谢。

但是,其中的一部分信件令我非常吃惊,写信的人在信件里直截了当地问我要钱。

显然,他们读了我的文章并由此推断我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会答应任何一个人提出的要求,所以他们写信来向我要钱。

问题是,这并非是文章的主旨:获取财富的伟大秘密,他们歪曲了我的本意。我从来没有讲过,“向别人乞讨然后你就会变得富有”。恰恰相反,我要传达的意思是“你付出时收获快乐,你就能收获更多的财富”。

我给每一个提出金钱要求的人回信,我向他们解释了上述的概念,然而,没有一个人回信。

我讲这些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1.不要指望乞讨能带来财富。看看街上的乞丐,他们的生活可不富有,他们的乞讨并没有带来富有;或者看看那些靠资助而生活的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在乞讨,尽管他们自己从来不会承认这一点,可是,他们似乎也不可能变得富有。这不是暗示着乞讨并不会给人带来富裕。

2.不要指望给乞讨的人钱并因此而富有。我并不是说不要帮助穷人,尽管给他们的钱能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帮助依然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相反,我是说不要仅仅因为有人向你要,你就慷慨解囊,这样是不会因为“给予”而变得富有的。

在我看来,把“给予”视为一种责任或者义务是一种束缚。

牧师号召信众慷慨给予,往往是因为(A)他们需要信众这样去做(B)圣主耶稣要求这样做。在我看来,这些都是问题。

以上两者或许都正确,可是,如果你给予时,并没有从内心感受到快乐,日后就很有可能你的付出并没有带来成倍的回报。

决定给予与否的最好方法是问自己一个简单的问题:“哪里能够使你获得最大的快乐?”

如果你想要彻底想清楚,下面的几个问题能帮你弄明白你应该在哪里付出,试着掌握它们:

“哪里能令你回忆起自己的尊严和神圣?”

“哪里能激励你实现自己的梦想?”

“谁使你觉得生活的美好与乐趣?”

不论答案是什么,那就是你要“给予”的地方。

“很多人对给予都有一种心理上的误解,因为很多神学一再强调给予教会要比给予个人要好的多。”

——凯瑟琳·庞德《打开成功的窍门》





06

你想获得什么,就给予什么



好吧,我坦白。
我自己也觉得“财富的付出必有回报”是一件很难让人相信的事。
这听起来好像事一个谎言,就好像是骗我钱的人的-种策略。
当然,我对此是非常机警的。我决定捐些书而不是钱。
是的,捐书。我有很多的书。由于我曾经做过许多年的自由撰稿人,而且还写过许多年的图书评论,所以我收集了很多很多的书,甚至多得超出我个人的需要。为什么不捐些书出去呢?
那一幕至今依然历历在目。当时,我躺在休斯顿家中的床上,胡思乱想着怎样才能变得更富有。
我当时想,通过书,我可以成为全美国藏书最多的人。
然后,我当即决定送书来实践“给予”法则。
随后的一段日子里,我陆续打电话通知我的朋友,让他们来挑些书。我当然不会让他们随意的挑选我所有的书。但是我选出相当的一部分书,然后由他们挑选自己需要的。
在此后的几个月里,只要我去了什么地方讲课,我都会送些书出去。我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吸引别人注意力的方法。一旦有人的注意力分故了,我就宣布会免费送一本书给提问题的人。这样,每一个人都振作起来了。
当我搬到我现在住的地方时,我放了大约25箱书到车库里。我组织了一次家庭聚会,邀请亲朋好友前来,我告诉每个人在他们离开前,可以去这些箱子里挑选他们需要的书。每个人都接受了,甚至有一个人拿得太多以至不得不用小推车把书运到他的车上去。
我的慷慨导致怎样的回报呢?
自从我在休斯顿我决定送书来实践“给予”法则的那天起,我就总是有大量的书。
今天,在市场营销和玄学方面,我恐怕是拥有世界上收藏图书最多的人之一了。
当朋友来访问我的牧场时,他们总是惊讶于我的藏书如此之多。
他们难以理解的是:
我不断地收到如此众多的书只是因为我总是在送书。我奉行伟大的“给予”法则,只不过是通过书。
今天,我知道了“给予金钱,你就能收获金钱”,作为回报,我得到很多钱,比我在休斯顿的时候富有的多。
只是,当时我害怕失去已有的财富,我能说服自己付出的只有书。
作为回报,书源源不断而来。
听一听然后学着去做:你想获得什么,就给予什么。
我们不必费心去设计好运来临的途径,思考不会有结果,因为当你付出时你将赢得回报。
—— 查尔斯·费默《成功》




07

捐出三千万美金的伟大人物





我刚得知,美国一位著名的、活跃的、充满魅力的慈善家病逝了。
我非常喜欢他所著的一本书:《向月亮要答案:如何问问题是你获得知识的关键》。
他的名字是帕西罗斯。或许你也曾听说过他。罗斯一生向各种各样的组织和机构捐献了大约3000万美元。他曾在报纸开辟了一个影响巨大的专栏,这个名为“感谢一百万人”的专栏17年来在近800家全国性的报纸上刊登过。专栏刊载了向罗斯讲述自己的经历并且向他寻求帮助的读者来信。这些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专栏非常地吸引读者。
专栏最大的魅力在于罗斯总能洞悉这些提出要求的人。他能够通过他们的来信来判断他们的要求是诚恳的、或者是懒惰的、或者是乞讨的。他总是以一种智慧的语言回复来信,有时会随信附去支票。每星期,他要给出120张的支票。17年来,他总共付出了3000万美元。
事实是,罗斯开始的时候只有200万美元。
你看出来“给予”法则在这里发挥着作用了吗?他以200万美元作为启动基金。你也许算不出这笔帐,但这千真万确,在17年里,他总共捐了3000万美元。当然是“给予”带来的收获!
回忆一下:你是否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你被要求为一个特殊的事业捐献,你望着你的银行存折,并为了是捐还是不捐而犯难?很多人向我提起他们当时的心情,但是当他们下决心捐赠之后,他们都惊奇的发现有一天他们会意料之外的赚到一笔钱,这笔钱足以补偿他原来的捐赠。
这就是事实,如果你吝惜钱财,你就会害怕,有失去钱财的风险。可是另一反面,如果你相信慷慨地付出总会带来好运的话,你就总会有足够的财富。
看看帕西·罗斯吧,他以200万美元开始他的慈善事业,可是17年之内他总共捐献了3000美元。
我怀念罗斯!
或许现在你就能像他一样。



08

什么是真正的给予?



什么是真正的给予?
或者,你有一种“平衡的心理吗”?

我刚刚和我的老朋友,保罗·黑德尼博士通过电话,他是一个著名的天才和慈善家,他很爱他的小狗。

我向他请教有关“给予”法则的事情,问他本人对这一法则的看法和法则在他生活中的作用,他的回答让我大开眼界。

"太多的人期望能够从给予中获得平衡”,他说,“他们给予一些钱,然后就期待着能够获得十倍的回报,我并不认为这样是真正的给予。”

这是一个令我吃惊的观点。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给予呢?”我问道

“我相信真正的给予应该是匿名地付出。”他解释说。“如果有人为一个机构捐助100万美元,机构的某栋建筑以他的名字而命名,那么这就成了一种交易而不是给予了。"

他说的很有道理,指出了问题的要害。
我记得有一次,有人通过电子邮件向我求教,他的朋友拒绝了他的捐助,他该怎么办。我记得我当时的想法是,为什么你要让你的朋友知道是你给予他的呢,你为什么不能匿名的捐助他呢?

保罗接着告诉我一些更有趣的事情。
“我想,给予的秘密恐怕就在于你是否对收到回报并不在意。”他解释说,“一旦你不介意啦,你才是真正地奉行了给予法则。”
是的,那就是秘密!

一种不求回报的给予,纯粹是发自内心的给予,令你精神快乐的给予,这样你才真正顺应了自然法则!

“我所说的是或许有一种力量控制着世界,”保罗对我说,“我的一生都不够幸运,可是我从没有放弃。或许是这种力量对我的照顾吧!”

我很高兴保罗对我说这些,他告诉我一个如此特殊,头脑冷静的关于给予的观点。

“我并不反对有人为了好名声而给予,”他又说,“不过,如果是因为好名声或者是为了十倍的回报而给予的话,那就不是真正的给予,你仅仅是在做交易。”保罗言行一致。

2002年的圣诞节前后,保罗给我发了封电子邮件,他问我有没有一些关于商业励志上的法则,可以在他的网络周刊中向他的读者推荐。他过去总是刊登一些时事新闻和一些财经板块。现在他打算给读者一些精神励志的忠告。

我建议他推荐我自己写的一本畅销书《精神营销》的电子版。我告诉他说,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址 http://www.mrfire.com/sprit 在线阅读我的这本书。

保罗向他的读者做了推荐,类似的事情他一直都乐此不疲。毕竟他在推荐我的书时并不能哪怕收获一角钱,他只是简单地付出。当时保罗的周刊拥有了76,000个读者,保罗把书中的妙语送给他们,那意味着他的礼物(或许也是我的礼物)影响了76000名读者的心灵。保罗是真心这样去做的,我也是真心这样去做的。
那么到底我们能获得什么呢?
没有人知道,或许除了“给予”法则超自然的力量。

你给予了吗?

“成功法则的第一步是付出,发自内心地付出,不必去估计和平衡付出的数量和结果…,我们必须不求回报地付出。”

——欧文斯特·C·维尔森《伟大的成功》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编辑删除。

冥想网
加入冥想爱好者交流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