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来我县陆秀夫纪念馆调研。11月5日,莫砺锋撰写的《在陆秀夫遗像前的沉思》在《南方周末》官方账号发表。
在陆秀夫遗像前的沉思
我早就知道陆秀夫是江苏盐城人,也知道盐城有一座陆公祠,却一直没能前往拜谒。日前应邀到盐城作讲座,心想机会总算来了。没想到正逢祠堂修缮停止开放,我不得其门而入。盐城的朋友见我失望,便安慰我说陆秀夫的出生地是盐城所属的建湖县建阳镇,那里从明代起就建有陆秀夫读书处、忠烈堂、景忠书院等纪念性建筑。近年在民间发现了一方刻于明万历年间“宋陆忠烈公读书处”石碑,地方政府以此为依托,在原忠烈堂的遗址上兴建了陆秀夫纪念馆。“盍往观之?”刚结识的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李向民正巧是建湖人,便自告奋勇帮我联系他的建湖老乡为我当向导。次日清晨,我便乘坐友人之车直奔建湖而去。高速公路两边的栾树挂满一丛丛的蒴果,鲜红如火,为斑斓秋色平添几分生气。
纪念馆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大殿,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我们先进大殿参谒。殿正中是陆秀夫的雕像,他身穿朝服,手执朝笏,正襟危坐,颇有朝廷重臣的威仪。但是雕像通体镀金,金光闪闪,颇似一尊佛像,我私心以为不然。这座纪念馆是二十多年前兴建的,也许如今地方经济发达,主事者便想为古代的乡贤“重塑金身”。但陆秀夫原是一位名儒,又是殉国的烈士,其像应以严肃庄重为妥,这才更加切合雕像两侧的对联“海上孤臣丹心不泯,人间忠烈正气长存”。我以前从书上见过一幅南宋彩绘的陆秀夫像,虽曰“彩绘”,也只有官服略带青绿色,整个画面相当朴素,这才符合陆秀夫的身份。
讲解员带我们走出大殿,走进左侧的“景忠书院”,院门匾额乃舒同所题。院内在很醒目的地方建有一亭,亭内竖有一碑,碑上“宋陆忠烈公读书处”八个大字尚可辨认,其余小字则漫漶不清。令我惊喜的是,走进书院的正厅,一眼看到墙上挂着那幅南宋彩绘的陆秀夫像,像旁的说明文字称“此为南宋宫廷彩绘真像,取自《赵氏玉牒》”,讲解员说这是他们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复制来的。这应该是最接近陆秀夫原貌的写真像!我心中的敬意油然升起,便肃立像前鞠了三躬。陆秀夫!这便是1279年在崖山身负幼帝蹈海殉国的那位忠烈之士啊!
蒙元灭宋,在后人心目中或许是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其实不然。虽然当时蒙古铁骑的战斗力不可一世,但它受到南宋军民最坚决的抵抗,灭宋战争绝非一蹴而就。试看蒙古大军横扫欧亚大陆的年代表:1226年成吉思汗攻西夏,次年西夏降。1231年窝阔台出兵伐金,1234年金亡。1235年窝阔台分兵西征,1241年于里格尼茨(今波兰西部)大败孛烈儿(波兰)、捏迷思(德意志)联军,全欧震动。相反,窝阔台于1235年发兵进攻南宋的荆襄、四川,伐宋战争拉开序幕。其后蒙哥又于1257年亲统大军征宋,1260年忽必烈继位后继续攻宋,直到1279年才最后灭宋。虽然南宋确有畏敌如虎一意求降的文臣武将,但爱国军民则坚决抵抗,如合州钓鱼山军民迫使蒙哥大军连攻五月而不克,襄樊军民坚守孤城长达六年而不降,皆可光耀青史。由于国势日衰,文天祥、陆秀夫等原本高居庙堂的士大夫纷纷走上抗元前线,并在烽火遍地的动荡时代中力挽狂澜,成为中流砥柱式的民族英雄。
厓山沦陷后,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北上,太学生王炎午作《生祭文丞相文》,置于文天祥将要经过的路上,劝其殉国。天祥到达大都入狱之后,故宋的宫廷琴师汪元量前往探望,作《妾薄命呈文山道人》,以“君当立高节,杀身以为忠”的句子勉励文天祥为国尽忠。可见当时非但文天祥等士大夫以慷慨捐躯的壮烈行为来维护民族气节,一些未沾朝廷命禄的民间人士也以鼓励烈士捐躯的举动来养护这种精神。厓山沦陷后四年,文天祥在燕京慷慨就义。后十年,抗元失败后避居山中的谢枋得被元人强行押解到大都,他坚拒出仕,绝食而死。陆秀夫、文天祥、谢枋得这三位宝祐四年的同榜进士先后殉国,堪称宋末士大夫群体的光荣代表。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在元军铁骑前以死抗争的人物除了上述两个群体外,又增添了帝、后等皇族人物。德祐二年正月元军进入临安之前,赵昰、赵昺二王及杨淑妃等人仓促南奔,陆秀夫、张世杰等人追及于道,其后在元军的追击下一路败退,经温州、福州、泉州、潮州、惠州,最后退至新会海中之厓山。二王虽是幼童,行动全仗护驾诸臣做主,但也历尽千辛万苦,最后赵昰在井澳因“飓风坏舟几溺死,遂成疾”而终,赵昺则在厓山随陆秀夫蹈海而死。杨太后在闻知帝昺死后大恸曰:“我忍死艰难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尔,今无望矣!”遂赴海死。一国之帝、后同时殉国而死,这是自古罕闻的壮烈举动,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主要促成于陆秀夫之手。在建湖的景忠书院中陈列着二百多幅历代诗、联,其中以当代诗人流沙河手书的一副对联最惬我意:“宋灭无降帝,陆沉有秀夫。”在帝制时代,皇帝是国家的象征,也是民族的代表。陆秀夫背负帝昺蹈海殉国,意味着宣告中华民族在强敌面前誓死不降。正如文天祥《正气歌》所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从帝昺、杨太后到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谢枋得,再到广大的爱国军民,他们用生命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气节,宣告了中华民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精神充溢天地,万古长存。从战国义士鲁仲连义不帝秦、宁蹈东海而死的壮严誓言,到南宋宰相陆秀夫决不降元、宁蹈南海而死的壮烈举动,中华民族的千年史册始终宣示着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民族品格。陆秀夫!在南宋灭亡、天崩地塌的生死关头,您背负幼帝蹈海殉国,这一跳真是惊天地,动鬼神!您有如一座秀出天外的海上奇峰,永远屹立在华夏的天地之间!
▎编 校:高婷婷 李可可
▎声 明:转载请注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