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云南】曲靖富源:以“小举措”铸就“大团结”

民生   2024-11-11 18:27   云南  


近年来,曲靖市富源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后所镇杨家坟村委会白龙洞村为试点,立足村情实际,深入挖掘自然与人文优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形成了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同频共振的“大团结”局面。


以“小载体”凝聚“大共识”。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村民思想文明建设,精心打造“党建+民族团结”品牌。建设富源县第一个党小组诞生纪念馆,把红军长征三次过境、富源县第一个党小组革命斗争历史等红色精神弘扬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引导各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用活优良民族文化。每年举办一次火把节,传承各族群众颂盛世、庆丰收等优秀民间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凝聚群众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用实“后所讲堂进村组”载体。党支部每季度组织开展一次宣讲活动,以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用身边的事感化身边的人。近年来,累计开展宣讲活动20余场次,逐渐形成红事白事简办、升学满月不办、致富经验互传的共识,营造出风俗比文明、保洁学典型、产业帮后进、工匠带学徒的良好氛围,群众凝聚力更加“强劲”。


以“小积分”兑换“大文明”。把遵守村规民约作为乡村治理的“牛鼻子”,让村规民约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一味润滑剂。健全村规民约,探索群众“积分”管理制度,分类制定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环境卫生、移风易俗、孝老敬亲积分细则,实行“日常积分、季度核算、半年兑换”,按照“百户村民、千个积分、万元物品”的原则,每户每月基准积分100分,党支部每季度组织邻里议事会成员、村民代表、党员代表等逐户评分记账,每年募集1万元购置香皂、洗衣粉等生活用品,每半年兑换一次物品。2024年以来,累计开展积分兑换2次,向群众发放价值5000元的生活用品,用“小积分”兑换出“大文明”。村规民约“约”出了乡风文明新气象,“约”出了乡村治理新动力,也“约”出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局面。


以“小网格”构建“大和谐”。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融入网格化服务管理,合理优化网格设置,推进“组网合一”,由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和组长兼任网格员,按照“区域相连、工种相同、家族相近、产业相关”设置32个“睦邻微格”,选配64名“吹哨人”。全面落实矛盾纠纷排查化解“3342”工作机制,制定并落实网格员村情民情“三清”、重点工作“六到位”职责和风险隐患“六必访”、重大事项“六必报”制度,做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深入推动建立各族群众互嵌式社会结构,动员网格力量参与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以“小庭院”优化“大环境”。把村内人居环境提升作为乡村治理的“基脚石”,通过支部先行、党员先干,带动群众主动参与建设“花香村寨”“花香庭院”。坚持尊重庭院原滋原味、尊重群众意愿爱好,不得大改大建、不得刻意造景的“两个尊重”“两个不得”原则,推行“12345”做法,每户改造1座卫生厕,在庭院内栽种2棵树(1棵果树、1棵乘凉树),培植30个盆栽或建设30平方米的花坛,耕种一片40平方米的菜园,客厅、庭院、畜圈、花园、菜园五个区域规范整洁,建成“花香庭院”示范户96户。在房前屋后清粪除堆、栽果种菜,在路边沟旁清污除垢、增花添绿,村内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空地老宅摇身变为小微公园、小景绿地,村庄颜值和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十足”。


以“小产业”促进“大民生”。坚持在发展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找准产业优势,引导群众自力更生拓宽家庭经济增收渠道,促进交流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同频共振。依托杨家坟农产品交易市场、育苗棚、烘干厂和芥菜加工厂,推行“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地+企业+群众”等“1+N”模式,大力发展芥菜、辣椒等特色农业,健全联农带农机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2024年,全村种植辣椒1100亩、芥菜500亩,170户群众户均年增收1.3万元。开展“花香村寨”“花香庭院”建设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动员群众建设“小果园”“小菜园”,圈养土鸡土猪,全村庭院果蔬套种率和猪禽饲养率达80%,实现户均年增收3000元。依托村民砖木施工技术优势,党支部牵头成立房建施工技术协会,通过传帮带培养砖木工匠178人,实现户均年增收2.7万元,群众幸福感“满满”。


(来源:富源县委统战部、云南统一战线)

云南新闻网
云南新闻网是由中新社云南分社管理和维护的新闻公众号,凭借中国新闻社及中新社云南分社的新闻资源,以快捷丰富的内容、简洁明快的风格,在新媒体领域全面展示云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