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妈妈”用爱托起乡村学子的希望

政务   2024-12-17 11:34   湖北  



前不久,三峡大学女大学生李潇晗放弃保研机会选择前往山区支教的感人事迹(点击查看原文),经《人民日报》等多家央媒官方微信公众号转载报道后,引发社会各界赞扬。在报道中,李潇晗表示因为在秭归县九畹溪镇芦池湾小学的支教经历,让自己做出了这个重要决定。这个深山里的小学和小学校长杜凤琴,再次成为众人关注山村教育的焦点。



宜昌市秭归县九畹溪镇芦池湾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杜凤琴


  为了大山里的悦耳读书声,今年35岁的杜凤琴研究生毕业后舍弃了城市优越的生活和高薪工作岗位,回乡教书育人。


  在县教育局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在大山里修建了像家一样温馨的学校。杜凤琴像妈妈一样,和学校的教师们一起陪伴着孩子们快乐成长,关爱着山里的留守儿童,用最美的青春点亮了孩子们心中的星辰大海。




研究生回乡育桃李
为了“山村的希望”




杜凤琴带着孩子们在“爱心超市”领爱心物资。


  在屈原的故乡秭归,《橘颂》几乎是家喻户晓。诗中以橘树喻人,颂扬了其坚定不移的志向和对故乡的深厚情感。杜凤琴的教育之路,亦如诗中所言,“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杜凤琴出生于秭归县九畹溪镇的一个小山村。2011年5月,已经考上三峡大学研究生的杜凤琴回到母校秭归县九畹溪镇芦池湾小学支教。


  实习结束后,孩子们依依不舍地拉着她的手说:“杜老师,一定要回来!”杜凤琴斩钉截铁地回答:“我已在这片土地上撒下希望的种子,一定会回来见证它的丰收。”


2014年
杜凤琴研究生毕业
当她的同学们纷纷留在城里工作时
她却选择回到芦池湾小学
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芦池湾小学离镇上有二三十公里,在一处山岰里。教学楼、学生宿舍外墙斑驳破旧,室内门窗掉漆,水泥地面凹凸不平。当时,全校有160余名学生,九成以上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教师队伍不到20人,大多数年龄都超过五十岁。


  杜凤琴住的教师宿舍墙壁也有裂缝,条件艰苦。有些人受不了离开了,但杜凤琴却选择留了下来。


  她每天清晨6点起床洗漱,7点去叫醒住校的孩子。她细心地教低年级孩子穿衣穿鞋,整理衣物,带领他们做早操、上课。晚上,她还会前往学生宿舍查房,哄孩子们入睡。然后,再回到寝室备课,她窗前微弱的灯光在黑夜的山村显得分外明亮。


  学校缺少英语老师,教语文课的杜凤琴又开始兼任英语课。有一次,杜凤琴在给四年级上英语课,课题是happy birthday。她去几十公里外的镇上买回来一个生日蛋糕,插上蜡烛让同学们许愿。多数孩子都许愿说想要见见妈妈,还有孩子说想和妈妈一起过生日。


  回想起自己的求学之路,杜凤琴认识到,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成长之路的关键。杜凤琴默默许下心愿:要让学校像家一样温暖快乐,要像母亲一样陪伴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年以校为家
为学生建设“温馨家园”





  前行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杜凤琴坚信只要努力就能到达。


  2018年1月,29岁的杜凤琴被任命为芦池湾小学校长。


  杜凤琴决定先改善学校设施,把学校打造成孩子们的家园。她着手撰写申请、规划报告,奔波于各部门之间,在她的不懈争取下,县教育局拨付了近千万元的资金给学校。


  施工队到校园开始施工,杜凤琴化身为工地上的严格监工,每日头戴安全帽,仔细检查工程质量,严格监督施工安全。


  三年施工期间,杜凤琴几乎住在学校,每天都去工地上监督,就连节假日也不回家。2021年,施工完成,一个崭新的校园在群山环绕中显得分外美丽。学生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在干净整洁的食堂吃饭,到舒适的宿舍休息,就像家里一样温馨。校园里第一次拥有了现代化的运动球场,全校师生在这里举行了升旗仪式。


就像每一个望子成龙的母亲一样
杜凤琴对留守孩子们的学习
也是倾注了全部的精力


  山村的学生学习专注、刻苦,书也背得熟练,但是考试成绩往往不太理想。杜凤琴综合分析认为,在封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缺少题型多样的参考书,见识也不够全面,缺乏灵活审题的思辨能力。


  她在网上发起募捐,与多个教培机构结对,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课外书籍,丰富他们的知识面。


  她与三峡大学和武汉传媒学院结对,在学校设立“武汉传媒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每到暑假都会有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来这里,将最时尚的话题、流行的文化和新兴的生活方式介绍给孩子们。


  她和学校的老师们带领孩子们开展夏令营,去参观屈原祠、三峡大坝,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在秭归全县的教学业务考核中,芦池湾小学排名靠前。10年来,学校300余名学生都上了镇里的中学;100多名学生考上了大学,走出大山,飞向了他们心中的星辰大海。






成长的路上不缺席
她是留守儿童的“老师妈妈”





  杜凤琴8岁的女儿偶尔会抱怨:“妈妈更像是她学生的妈妈,陪学生们的时间远远超过了陪我。”


  女儿刚出生仅8个月,杜凤琴便将孩子送到了在城区的父母家中。自己则扎根村里,当起了留守儿童的“老师妈妈”。


  杜凤琴与同事们在学校成立了“爱心超市”,在社交平台发起爱心捐赠活动,筹集学习用品和生活物资。她还向自己的恩师陈运普求助,陈运普发动亲友为学校捐赠文具、生活用品及运动器材等物资。多年来,“爱心超市”累计接收社会各界物资捐赠超过万件,资金捐赠数十万元。


  “爱心超市”开业首日,学生小丽挑选了一件合身的棉袄,杜凤琴告诉她,这件棉袄是远方爱心人士赠予的。小丽对杜凤琴说:“我想去外面世界看看,感谢那位送我棉衣的好心人。”


  杜凤琴在学校里开设了心理健康课,设置了“悄悄话”信箱,她和老师们一起耐心地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为在困境中迷茫的他们点亮前行的明灯。


  学生第一次考了100分,会拿给她看;跑步得了第一名会把奖状递给她;看了什么好书、吃了什么好东西、见到什么新鲜事都会第一时间与她分享。她和学校的老师们像母亲一样在孩子的成长路上尽量做到不缺席,为他们加油,陪伴他们的童年。





十年青春奉献教育事业
默默耕耘引来“一树花开”





  在乡村教学的10年里,当初与杜凤琴一同前来的年轻教师都已返回城镇或寻求更好的发展,而她却在这片教育的田野上默默耕耘。


  在爱与光的照耀下,芦池湾小学的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小希是芦池湾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曾随父母在城区读书。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小希的成绩下滑,性格变得内向。转回村里的学校后,她的成绩提升了,性格开朗了,还成为广播室的播音员。


  杜凤琴把青春、事业、爱心都奉献给了大山的孩子。


“我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对于我来说,这些孩子们也是我的家人,我愿意将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乡村教育事业。”



杜凤琴说。


  学校条件的显著改善,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愿意扎根乡村。“现在的学校条件与城里相差无几,我们来到这里都很安心。”青年教师江雪芬说。


  今年11月中旬,杜凤琴的手机里弹出一则《人民日报》官微的新闻《“本人李潇晗,决定放弃……”》,她点开一看,曾经在这里支教的三峡大学学生李潇晗已放弃了学校保研的宝贵机会,踏上了前往山区支教一年的征途。


  李潇晗说:“在芦池湾小学支教的经历,让我切身感受到,既能帮助到孩子们,又能实现自我价值,这是双向奔赴。”


  杜凤琴轻轻放下手机,目光转向窗外的大山。峰峦叠嶂的青山张开双臂,像母亲一样守护着自己的孩子,默默无言不求回报。杜凤琴知道,因为她的胸怀永远向着远方,眺望着未来的希望。


文明湖北官方视频号上线

欢迎关注

湖北文明网编辑部出品 |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文明宜昌、三峡日报(记者 崔艳华 通讯员 徐红 谭三菊

责编:李欢


文明湖北
传播文明理念,培育文明风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