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视频
舍小家顾大家
奔赴新家园
50年前,南水北调一期移民开始时,七岁的赵久富就跟随父母搬迁到了十堰市郧县余嘴村。
移民前的十堰市郧县余嘴村
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启动,郧县余嘴村就被定为当地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是村里移民的第一责任人。家园难舍,故土难离,移民工作最难张嘴。
黄冈市团风县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原党支部书记赵久富:老百姓的工作难得很,说心里话,有时候搬家从这个地方搬到那个地方不远,心里都有点不舒服,搬上六百多公里,可想而知那是个什么心情。
在赵久富的带头下,陆续有61户村民在移民干部的动员下签了搬迁协议。2010年4月27日,赵久富到黄冈团风安排好搬迁工作返回村里,4月28日、29日装车,30日凌晨4点,61户村民正式搬家!
黄冈市团风县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原党支部书记赵久富:我父母亲是跟着弟弟,提前一个星期弟弟就把他们领走了,他们七八十岁了,我们一走,他们一哭一伤心,不好搞。欢送仪式搞完以后,我刚准备上车,有一个人说:“老赵,你母亲也来了!”我扭头一看,几个村民拉着她,我走到她跟前,我说:“你回去,没事,我们往好处搬,以后有时间我们回来看您”,我说完头也没回,就上车了,上车后也是眼泪唰唰地流。
那一天,客车载着赵久富和移民们驶向黄冈团风的新家园。
2013年,郧县余嘴村变成了蓄满清水的库区。
2014年9月,赵久富第一次将母亲接到团风黄湖新区的移民新家小住了几日。“新搬迁点条件好。”回来后,母亲很放心,她说:“儿子做事公道,一辈子没有贪占过村里一分钱。他在新地方接着为乡亲们做事,就是对我尽孝。”
稳得住
还要能致富
黄冈市团风县南水北调黄湖移民新区总面积8600亩,共接收郧县移民874户、3723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面积最大、人数最多的移民安置点,被称为“南水北调移民第一村”。新区建制为安阳、郧阳两个村,14个村民小组,实行社区管理。
让乡亲们稳得住,必须要让他们有地在手,心里才不慌。赵久富与镇里干部一道,晚上开会,制定方案,白天冒着酷暑炎热,行走在田间地头。在移民部门的帮扶下,全村6000多亩耕地仅用2个多月时间就顺利地分给了村民。
在上级政府大力支持下,团风县移民部门争取资金2500余万元,对黄湖新区内人居环境进行了全面提升,将村庄内的大街小巷进行了全面步道砖硬化升级。2023年,团风县积极向湖北省水利厅申请,争取到1500万解决移民突出问题项目资金,对黄湖移民新区874户进行瓦屋面维修改造。
除了村容村貌的变化,更让赵久富欣慰的是村民们精神面貌的变化:
黄冈市团风县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原党支部书记赵久富:大家的认识这个变化非常大,一开始搬下来,心里烦躁,一心想的是在老家怎么样;现在不一样了,生活条件、生产条件都跟上了,而且区位优势这么好,认识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搬得出,稳得住,还要能致富。”作为移民村支书,赵久富还主动谋划新村产业发展,帮助移民致富。赵久富多方奔走呼吁企业到团风县黄湖新区投资,发展服务业、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提高移民收入,拓宽就业渠道,把黄湖新区建设成了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移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黄冈市团风县团风镇郧阳村村民艾留德:原来在老家到十堰市去打工,一跑几个月回不来家,现在我们早上出去晚上就可以回来,很方便,这是我们搬迁移民到这来,最好的一个事。
十年来,在省水利厅和团风县水利部门的支持下,团风县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854元增长到13285元,黄湖新区移民村集体年收入10万元以上,安阳村和郧阳村建设成了湖北省移民美丽家园示范村。大伙都觉得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黄冈市团风县团风镇郧阳村党支部书记朱大明:我们从2010年搬到这里,老百姓住房条件,群众的收入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
赵久富的故事
2015年,赵久富当选为“201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他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
如今70岁的他已头发花白,他每天到幼儿园接送孙子,散散步,收拾一下自己种的菜园子,一家人其乐融融。
十年来,一渠清水源源不断奔流北上,超1.85亿人喝上甘甜“南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超过767亿立方米。
赵久富说,看到这些变化,大家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黄冈市团风县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原党支部书记赵久富:一句话,我们移民搬迁搬了个好地儿!老家想不想?想!现在做梦百分之九十都是老家的梦,可老家再好,新家更好!
文明湖北官方视频号上线
欢迎关注
湖北文明网编辑部出品 |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湖北省水利厅、湖北发布、新华社、央视网
责编:王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