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南文化中,“送王船”
是人与海洋沟通的媒介
代表着风调雨顺的美好祈愿
古稀之年的肖大州
带着王船制作的家族技艺
在非遗文化传承的道路上
走了五十多年
2024年12月16日,漳州港送王船活动在石坑保泉宫成功举办。这艘王船体型庞大,色彩鲜明,尤其亮眼,船的桅杆还扬有“国泰民安,一帆风顺”的风帆,整体上看威武庄严,极具闽南特色。今年71岁高龄的肖大州便是这艘王船的主要制作人。
△万人空巷的王船巡境活动
提起王船制作,肖大州的话头就停不下来了。“我是做船世家,专业做船的。”经肖大州介绍,他家中爷爷、爸爸、叔叔都是王船手艺人,王船制作是他们家代代相传的技艺。“小学之后我就跟叔叔学习手艺,我给他打下手,后面看多了、做多了就慢慢熟悉了。”后来,他制作王船的技艺越来越娴熟,名气渐渐打响,开始独当一面,自己接王船商单。
“像一艘大型王船的制作,我主要负责船头船体和刷油漆部分,船身的雕刻和彩画会交给其他人来做。”送王船活动的王船船体庞大,工序繁多,光靠肖大州一个人效率太低,一般需要三个人轮流配合才能将王船完美展现出来。“一艘大王船,需要三个人花费二十多天才可以完成。”通常来说,王船制作的时间主要是在年后半年,一年就做3到4个月。
△肖大州制作的王船模型,摄/吴彤 邢蔓钰
除了大型王船的制作以外,肖大州还会接王船模型的制作。“像这艘小船就是学校定制的,用于文化遗产介绍和教育。”肖大州指着工作台上的王船模型介绍道。这艘王船模型还处于素胚状态,只有整个船体一半的形状。肖大州说,以前学校的王船模型是用布做的,现在国家对非遗教育重视起来了,开始找专业的师傅去做一比一的真模型,让小孩实感教学。
谈到制作王船的难点,肖大州说是船底部的一根木条。这根木条是整艘船的核心,要够弯,但又要刚刚好,才能让整个船有船的意义,让船体稳稳漂浮。“刚开始的时候很难,熟才能生巧。”制作王船没有大型的流水线机器,全是用的手动的木工工具,特别考验手艺人的耐力和细心。
有订单就制作王船,没有订单就修理渔船,肖大州每天的生活作息很规律,早上7点出工,下午5点收工。为此,肖大州特地把工作地址选在添鸿码头附近,一是因为离家不远,二是靠近码头方便停靠渔船。
△“烧王船”当天场面火爆,不少居民游客一同感受非遗魅力
肖大州有儿子和孙子,如今是三代同堂。他的儿子今年已经五十多岁了,传承了肖大州的做船手艺,目前也是一位从小学艺的王船手艺人。谈到是否让孙子也延续家族之路传承这门手艺时,他犹豫了一瞬然后做出了回答:“我们当时那一辈人还能靠制作王船生活,现在不行了,让他学这门手艺的话赚不到钱。”
△人群簇拥着王船来到燃烧点,摄/沈志善
△王船化吉,摄/周世冰
王船,承载着成千上万海内外族人的美好祈愿,在熊熊燃烧的烈火中圆满“化吉”。王船手艺人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和热爱,将这门技艺传承至今,他们诠释着“匠人精神”的内涵,固守着那份专注与执着。传统习俗的延续,不仅需要传承与创新,更需要一批批年轻力量的加入,希望有更多年轻人了解这门手艺,让它日益焕发光彩。
//////
“家在漳州港”专栏邀您一起来分享
我们期待聆听您和漳州港的故事
投稿邮箱:2939604809@qq.com
来稿请备注署名和联系方式~
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邢蔓钰 吴彤
编辑|高立璇 责编|许小燕
监制|郑游楚
漳州开发区
一个接地气的政府微信公众号
漳州开发区
一个接地气的政府微信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快点亮下方的“赞”和“在看”~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快点亮下方的“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