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鱼畅游,在宜宾三江口畅享生态之美;望山赏鸟,在成都与自然界生灵来一场隔空对话……作为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地,四川近年来扎实推进环境保护,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做好长江十年禁渔等工作,生态环境整体向好,“绿色引擎”动能澎湃,新能源产业带加速崛起,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美丽画卷正在巴山蜀水铺展。
11月,四川巴中市光雾山层林尽染,吸引众多游人前来赏叶休闲。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看鱼观鸟热”兴起 生态宜居景美如画
鱼群欢快游弋,不时跃出水面,水花四起,引来观众一阵沸腾。来三江口“看鱼”,已成为四川宜宾市民和游客的打卡新时尚。
宜宾地处岷江、金沙江、长江三江交汇处,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这里形成“观鱼胜地”,是近年来长江水生态逐渐向好的成果。
宜宾三江口形成“观鱼胜地”。兰锋 摄
宜宾翠屏区合江门巡江护渔巡护员申建雄介绍,近年来,长江宜宾段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很多变化肉眼可见。如在合江门,除了常见的野生草鱼、鲤鱼,有时候还能够看见黄辣丁、岩原鲤、清波鱼、胭脂鱼等,就连下游很多地方都出现了这样的鱼群。
在岷江上游,观鸟也逐步从小众爱好走进大众视野。
10月11日在四川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拍摄的川金丝猴。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清晨,旭日破晓,云海翻滚,雪山下的锦官城如诗如画。
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背上望远镜、相机和干粮早出晚归,一天走上两万步,瞪大眼睛在林间枝头捕捉各种鸟儿的身影……
随着天气转凉,气候温暖湿润的成都平原又迎来大批候鸟迁徙越冬。凝望着天空,看着飞鸟掠过,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成为“观鸟人”,共同的爱好让他们聚集在一起。
“观鸟就是观察并欣赏野生鸟类,现在爱好者越来越多了。”成都“老资格”观鸟人沈尤说。
9月5日拍摄的四川若尔盖花湖景色。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越冬的候鸟不断增多,是当地生态持续向好的生动写照。今年四川盆地越冬水鸟调查结果共记录水鸟74种,数量达78593只,还记录到43只极度濒危的中华秋沙鸭,创下历年之最。
在成都,“窗含西岭千秋雪”也不再只是诗歌中令人神往的景象。一群在成都遥望雪山的爱好者,每年都会在社交平台发布“成都观山数据报告”,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
九寨沟县神仙池景区内的高原湖泊和钙化池。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据统计,人们在成都市中心望见雪山的记录,仅2024年上半年就有28次,不少市民已将“在成都遥望雪山”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初冬时节,四川资阳市雁江区蜀人原乡滨江河湖公园内,一排排水杉在冬日暖阳下“染”上红妆。这个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河湖公园,已成为当地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单日平均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10月11日在四川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拍摄的川金丝猴。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嘉陵江沿岸,24.9万亩的绿色生态走廊已成为市民休闲地、城市会客厅;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已涵盖大熊猫栖息地1.39万平方公里,有效保护了全国64.8%的野生大熊猫;广元剑阁县蜀道翠云廊现存古树1.2万余株,名木古韵传承千年……
6月12日,大熊猫“福宝”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的圈舍进食。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四川全省203个国考断面,201个水质达到优良,占比99%,相较去年同期和今年上半年均提升了1个百分点;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国第13位,保持不变。
厚植绿色本底:从“生态之痛”到“生态之美”
秋去冬来,地处沱江畔的四川内江市七家滩湿地公园近日又迎来别致风景。初冬温暖的阳光印在沱江江面上,波光粼粼。一阵风起,两岸枫树落叶蹁跹,令人心旷神怡。
沱江流经的2.55万平方公里是四川城镇最集中、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流域污染也逐年加重。
3月8日,游客徜徉在四川省广汉市高坪镇的油菜花田里。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一场轰轰烈烈的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攻坚战随之打响。“十三五”初,沱江16个国考断面仅有一个达标,经过重拳治污攻坚战,2022年,沱江全流域水质已全部达标并保持至今。
从“生态之痛”到“生态之美”,沱江一江清水的美丽蝶变,也照见四川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实步伐。
这是11月4日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多瀑沟景区拍摄的2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唇鹿。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近年来,四川严查环境违法案件,设立五级河长1万余名,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变水污染防治“分散治理”为“协同治理”。2023年,四川全省203个国考断面、142个省考断面、285个水功能区水质首次实现“三个百分之百”达标。
10月10日在九寨沟县景区甲勿海熊猫园拍摄的大熊猫“新新”。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出台小微湿地建设规范,实施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启动四川省千岁古树名木保护三年行动……近年来,四川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切实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一盘棋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环境。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长江边拍摄的长江村。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守护生态,法治护航。2023年,《四川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正式施行,填补了四川省土壤环境管理地方性法规的空白,着力解决农用地、工矿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土壤环境问题。
跨区域协同治污举措不断升级。川渝两地通过联合启动专项行动,治理突出问题,化解跨界河流治理不同步、解决不及时、侧重不统一等症结;川陕甘三省以“四川条例+三省决定”的形式协同立法,携手建好大熊猫国家公园……
今年9月召开的四川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四川泸州市民在玉带河边休闲散步。近年来,经过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玉带河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成为市民休闲走廊。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下猛药、治顽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行动正在四川持续发力。
“绿色引擎”动能澎湃 新能源产业带加速崛起
生态优势正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一个多点布局、多元互补、多链融通、多城共进的绿色新能源产业带在长江上游加速崛起。
10月17日拍摄的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科学城。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走进专门从事高纯晶硅研发生产的四川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基地,花园式厂区绿草茵茵,生产车间和大型装置分布其间、错落有致。
“通过持续数年科技攻关,公司产品各项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深受客户信赖。”四川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四川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位于四川乐山市五通桥经济开发区光伏产业园,地处长江上游重要支流岷江与大渡河交汇处,也是乐山市打造“中国绿色硅谷”的核心区,目前全球晶硅光伏领域10家头部企业已有半数在这里布局。2023年,乐山市晶硅光伏产业实现产值784.6亿元,硅料产能占全球17%以上。
“中国绿色硅谷”四川乐山晶硅光伏产业园的一个生产车间。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念好产业发展“绿”字诀,绿色低碳产业正在四川多地蓬勃发展:自贡无人机产业持续壮大,攀枝花钒钛产业做大做强,遂宁锂电产业势头正盛……
扩链成圈、集群突围,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数据显示,2023年,四川六大优势产业、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6%、11.9%。
“依托优质的清洁能源、丰富的锂矿资源、畅达的黄金水道,长江上游发展晶硅光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具有独特优势。”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杨奇才说,从四川的成都、眉山、乐山、宜宾、泸州、遂宁等地,到重庆全域,一条聚集在长江上游的绿色新能源产业带已初具规模。
10月13日,市民在宜宾三江口长江公园的亲水堤岸休闲、散步。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目前,四川已累计建成39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成43个省级生态县;累计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657家、绿色工业园区89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1家;加快建设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累计推动105个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四川碳市场已累计成交超3800万吨……
日益提升的“绿含量”,也正在实实在在地转化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10月10日,游客在九寨沟景区五花海游览观光。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走进成都新都区天星村,一望无际的田园映入眼帘,与之相映成趣的是特色民宿以及现代咖啡店,还有田园游步道穿行其间。通过生态修复、乡村风貌塑形、业态融合提质以及文明乡风培育,天星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今年上半年,天星村累计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同比增长超一倍。
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是千年大计,需要久久为功。逐“绿”而行,坚定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四川全面绿色转型的步伐愈加稳健。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