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会工作部部长最新署名文章,信息量很大!

文摘   2024-12-09 19:10   河南  

12月5日是第39个国际志愿者日,今年的主题是“贡献志愿力量、创造美好生活”。


今天,《人民日报》第9版发表中央社会工作部部长吴汉圣的文章《发展志愿服务事业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可以说是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章,信息量很大。


志愿服务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创了崭新局面。志愿服务是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志愿者围绕扶老、育幼、助残等社会民生的重点、难点、痛点,为群众服务、为百姓造福,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原文如下: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组织广大群众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重要载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取得重要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会议、重要场合对志愿服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中央社会工作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央社会工作会议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履行党中央赋予的职责使命,与有关方面一道动员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凝聚广大人民群众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引领推动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论述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志愿服务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创了崭新局面。


组织领导全面加强。志愿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党领导志愿服务的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健全。2017年国务院公布《志愿服务条例》,今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司法部、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制定本领域志愿服务发展支持政策,志愿服务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陆续推出,各地也先后制定地方志愿服务法规文件,为促进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撑。  


社会参与广泛踊跃。人民群众参与意识、奉献意识普遍增强,支持和投身志愿服务的热情高涨。目前,全国实名注册志愿者2.37亿人,各类志愿团队达135万个。志愿服务队伍构成多元、层次丰富,包括文化、文艺、体育、医疗、环保、法律等在内的各类志愿者各展所长、各尽所能,展现了强大凝聚力战斗力。  


价值导向鲜明突出。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我奉献、我快乐”成为社会新风尚。广大志愿者在关爱他人、服务社会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播撒爱心善意、体现责任担当,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志愿服务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


作用发挥更加显著。志愿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日益丰富。在助残帮困、科普支教、文化惠民、医疗义诊、体育健身等方面,广大志愿者主动参与、积极作为,成为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冬奥会、亚运会等重要活动中,广大志愿者倾心付出、真诚奉献,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展示中国形象的亮丽名片。在防灾救灾和抗击新冠疫情斗争中,广大志愿者不惧风雨、迎难而上,用辛勤付出筑起众志成城、护佑生命的坚强防线,成为扶危济困、温暖心灵的最美逆行者。


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志愿服务的使命任务


新时代新征程志愿服务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站位全局、立足大局,发挥在支持国家战略、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助力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


在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凝聚社会力量、巩固执政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唯有把14亿多中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出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宏伟蓝图才能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志愿服务是心怀梦想的人们尽展聪明才智的广阔舞台,每个人都能在参与中获得奉献社会、报效国家、实现梦想的机会。发展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要深入基层、面向群众,凝聚民心、温暖人心、增强信心,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引导激励人民群众焕发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创造精神,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自觉为创造美好生活、实现民族复兴贡献智慧力量。


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优化资源供给、增进民生福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志愿服务是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志愿者围绕扶老、育幼、助残等社会民生的重点、难点、痛点,为群众服务、为百姓造福,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要坚持人民至上,秉持自愿、无偿、公益、利他的理念,紧紧围绕广大人民群众最现实、最迫切、最关心的问题开展贴心服务,积极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个人、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公益事业,增加多元供给,让人们物质生活更有品质、精神世界更加丰盈。


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中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志愿服务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彰显了向上向善、奋发进取的价值追求,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载体。发展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要抓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重点,引导人们在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涵育道德情操,提高文明素质,用自身的善行义举影响他人、带动社会,让文明之花在祖国大地处处绽放。



在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中扩大群众参与、提升治理效能。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志愿者源于群众,扎根基层、联系各方,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化解矛盾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充实社会治理力量、优化治理资源配置、提升治理整体效能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要立足城乡基层,探索有机嵌入社会治理的路径模式,完善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与志愿者协作机制,动员各类社会力量协同参与公共事务、共同提供社会服务,以共建推进共治,以共治促进共享,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的广度、深度和效率。


着力推动志愿服务迈上新台阶、焕发新活力


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党的社会工作体系,是加强党对志愿服务的全面领导、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的有力举措,对于促进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新征程,要把志愿者作为做好社会工作的基本力量,深化志愿服务标准化、品牌化、项目化、专业化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努力谱写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新篇章。


加强党建引领,确保正确发展方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的旗帜为指引、以党的号召为方向,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志愿服务的全过程、各方面。把党员志愿者作为志愿服务队伍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发展党员志愿服务,探索完善“社区党建+志愿服务”的工作模式,注重培养党员志愿者骨干。发挥党建在引领志愿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志愿服务工作优势、发展优势,切实为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引领方向、帮扶赋能,始终把志愿力量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健全制度机制,汇聚强大工作合力。完善协调机制明职责,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构建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牵头负责、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各负其责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形成共同推进志愿服务的整体合力。推进法治建设强支撑,做好志愿服务立法相关工作,加强志愿服务标准和规范的研究制定。做好总体规划抓落实,着眼“十五五”,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推动完善相关政策,支持指导各行业各领域志愿服务健康发展。坚持统分结合促发展,党委社会工作部门抓好志愿服务的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单位结合改革发展重点工作,找准志愿服务的着力点、切入点,不断扩大志愿服务参与面、覆盖面。


聚焦服务大局,增强担当作为能力。聚焦国家战略,支持相关部门围绕乡村振兴、科教兴国、美丽中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打造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引导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在改革开放主战场、经济建设第一线、社会服务最前沿担当作为、实现价值。聚焦重大赛会,做好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和大型赛事的志愿服务工作,完善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努力营造良好秩序和人文环境。聚焦应急救援,加强志愿服务领域应急处突能力建设,与相关部门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培育一批政治过硬、专业性强的志愿服务骨干队伍。聚焦大国外交,发挥志愿服务在开展对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配合共建“一带一路”等,推动志愿服务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厚植民意基础,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做好支持保障,提高专业规范水平。健全以精神奖励为主的褒奖措施,制定志愿者嘉许和回馈办法,完善信用激励机制,对优秀志愿者给予适当礼遇,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坚持谁使用、谁招募、谁保障的原则,统筹用好财政经费、社会公益资金,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给予必要支持。加大志愿服务项目培育力度,以项目化提升专业化,推出更多有需求、有成效、有生命力的品牌项目,吸引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员加入志愿者队伍,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推动志愿服务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为数据智能互通、统一指挥调度、全程精准管理等提供有力支持。


培育志愿文化,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广泛普及志愿知识,大力弘扬志愿精神,让志愿服务成为人们的价值追求、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结合“3·5”学雷锋纪念日、“12·5”国际志愿者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媒体宣传,通过艺术作品、文创产品、融媒体产品等多种形式加强社会宣传,多角度展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成果,全方位展现志愿者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服务群众的感人故事,让志愿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来源:中社部信息宣传中心


鹤壁志愿者
鹤壁志愿服务信息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