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秀山融媒体”关注我们
非遗传承人
陈建友
在重庆秀山,龙凤花烛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传统婚嫁习俗的长河之中,那精美的龙、凤与花朵图案,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承载着无尽的美好祝福与深厚的文化内涵。生于秀山自治县梅江镇龙凤花烛世家的陈建友,仿佛命中注定要与这一古老技艺相伴一生,他用 38 年的光阴,谱写了一曲动人心弦的非遗传承乐章。
“在咱中国传统的婚嫁里啊,点花烛可是重中之重,半点马虎不得。咱秀山的龙凤花烛,那可是大有讲究,上面的龙、凤、花朵,个个都栩栩如生,就盼着能给新人带去满满的吉祥和福气嘞。”陈建友总是这样自豪地向人们介绍着龙凤花烛。凭借其独特工艺,2007 年,秀山龙凤花烛成功入选重庆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陈建友出生于1970年,在梅江镇的那个龙凤花烛世家里,他的命运早早地就与花烛交织在了一起。打小起,他就在爷爷和父亲制作花烛的身影旁穿梭,那浓郁的艺术氛围如同春风化雨,悄然滋润着他的心田。到了17 岁,聪慧的他已然将花烛制作的要领牢记于心,能够独当一面。“那时候,看着一根根普通的蜡烛在自己手中渐渐变成精美的龙凤花烛,心里别提多有成就感了。”陈建友回忆道。
然而,时代的浪潮汹涌而来,传统龙凤花烛因其色彩单一、图案简易,在市场上受到冷遇,微薄的利润让许多从业者纷纷另谋出路。年轻的陈建友也未能免俗,在打工潮的诱惑下,他背井离乡,踏上了外出务工之路。“当时就想着,出去闯闯,说不定能有更好的发展。”陈建友坦言。
但家族的传承使命感如同一根无形的绳索,始终紧紧地牵绊着他的心。一辈子与花烛为伴的爷爷和父亲,望着逐渐式微的传统手艺,满心忧虑,他们怎能眼睁睁地看着这门家族技艺就此失传?于是,长辈们苦口婆心地将陈建友劝回了家乡。“咱这龙凤花烛可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咱不能断了根啊。你是第三代传承人,这担子就得你来挑咯。”父亲的话语,重重地落在了陈建友的心头。那一刻,他深知,自己的人生轨迹从此将与龙凤花烛紧紧相依,这一坚守,便是38年的漫长岁月。
“这龙凤烛制作啊,最难的就是这龙头,每一处细节都像是它的灵魂所在。你看这龙头的眼睛,得用锉刀一点点地刻,稍微不小心,就没了那股子神韵。还有这胡须,根根分明,这纹路啊,就像岁月的痕迹,都得仔仔细细地雕琢出来,光这一个龙头,就得花上我将近五个小时,容不得有半分马虎。”陈建友一边精心制作着龙凤花烛,一边耐心地向旁人讲解着其中的门道。
在这38年里,陈建友就像一位执着的艺术家,不断地在龙凤花烛的工艺世界里探索创新,精雕细琢。他尝试着改进色彩的调配,让龙凤花烛的颜色更加鲜艳夺目、层次丰富;他精心研究图案的设计,使龙与凤的姿态更加灵动,花朵更加娇艳欲滴。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龙凤花烛宛如破茧成蝶,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独特艺术魅力。2017 年,陈建友凭借着精湛的技艺与对传承的坚定信念,被任命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凤花烛的传承人。
“我就想着,不能让这门老手艺在我手里给埋没了,得让更多的人知道它的好。”陈建友坚定地说道。自2016年起,他满怀热情地将龙凤花烛制作技艺带进校园,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艺术殿堂的大门。“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好奇和渴望的眼睛啊,让我看到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的希望。”陈建友欣慰地说。
在陈建友的倾心浇灌下,龙凤花烛这株非遗之花在国内外的舞台上绚烂绽放。它先后登上了中国艺术节、上海世博会、法国卢浮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重大节会的舞台,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并且多次在国家级、省市级比赛中荣获殊荣,其优雅的身姿还频繁地出现在央视、人民日报、重庆卫视等各大媒体的镜头与版面上。
展望未来,陈建友的眼中闪烁着憧憬的光芒:“我打算开发一些更出彩的产品,把咱秀山那些独特的、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巧妙地融合到这蜡烛里头。我就盼着,能有更多的人通过这龙凤花烛,了解咱秀山的美,了解咱中华民族这深厚的文化底蕴。”
38 年的风雨兼程,陈建友用他的指尖功夫,将工匠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他不仅为世人呈现出了一个个独具匠心的龙凤花烛艺术作品,让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岁月的磨砺中愈发耀眼,更通过培养学员、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等善举,将这一传统技艺的火种播撒得更远更广。他就像一位默默的文化使者,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让龙凤花烛这一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记者:杨俊
往期推荐
精彩视频
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我晓得你在看,给我点个赞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