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非遗文化 传承非遗之美——天津港保税区非遗文化传承展示空间正式对外开放啦!

文化   2025-01-23 17:47   天津  


非遗空间开放时间


周二—周日 9:00—20:00

(节假日与图书馆开放时间一致)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方针政策,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厚植区域文化底蕴,提升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度与参与度,保税区文化中心利用图书馆三楼休闲走廊区域构建集展示、传习、研究、交流、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非遗空间,让保税区群众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打造保税区文化新场景。

非遗空间即日起正式对外开放,空间内引进天津泥人张、津派花丝镶嵌、葫芦庐以及津派面塑等极具特色的津派非遗项目,在促进文化资源共享与交流的同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津派

非遗

佛像雕塑,走下神坛


天津泥人张





泥塑,俗称“彩塑”,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天津泥人张彩塑经流传发展已有180年历史,是继元代刘元之后我国泥塑艺术的又一高峰。泥人张彩塑把传统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令人万分喜爱。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天津市南开区泥人张美术馆荣获“天津泥人张”项目保护单位资格,这支数代相传的艺术之花,成为今日津门艺林的独特一绝。

津派

非遗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天津面塑





天津面塑(津派面塑)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历经百年传承四代。清朝末期面塑传统技艺从山东传入天津,受融汇古今兼收并蓄的城市文化影响,天津面塑成为了中国非遗门类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支面塑流派传承。

天津面塑所用材质突出“薄、透、润、秀”的特点,善于表现古代纱、丝等织物的质感,将仕女题材进行重点塑造。充分展现了“衣薄如纱、发细如丝、衣袂飘逸灵动、人物秀美如生”的艺术流派特点。

葫芦雅韵,福禄满盈


天津葫芦





“葫芦庐”起源于清光绪年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葫芦制作技艺中的代表性项目,至今五代传承。葫芦制作需要经过36道工序方能完成,主要技艺包括范制、醒模、烙画、雕刻、彩绘等十余项,范制葫芦是在葫芦小的时候套上模具长成需要的样式,是葫芦制作技艺中难度最大的。

津派

非遗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津派花丝镶嵌技艺





花丝镶嵌技艺,又名“细金工艺”。实际以“花丝”和“镶嵌”两种之所技艺相结合。花丝始创于汉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早期大多应用于佛像或是皇家冠冕,雍容有余,巧思不足。到了明朝,举国上下崇尚手工,追求奇巧,花丝工艺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作为皇家的传统工艺与景泰蓝、牙雕、宫绣等并称为“燕京八绝”。

清末以后,北京宫廷造办处的手工艺人流落到京津两地,天津的武清地区成为手工花丝制作的集中地。天津处于京津唐地区,而又是五大通商口岸之一,除了受到北京传统花丝影响外,还受到了海派西洋镶嵌手艺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天津特色的花丝镶嵌手法。

津派

非遗

天津空港经济区文化中心
介绍空港经济区文化中心,发布空港经济区文化中心的活动预告,活动总结,介绍空港经济区的特色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