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除夕了。
中国人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
没有之一。
你知道吗?
春节从前叫“元旦”,
唐代春节放七天假。
第一副春联是一个皇帝写的,
……
关于春节的12个冷知识,
你知道多少呢?
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节,而叫元旦,或元日。
元,谓之“始”,元日意为“初始之日”。
王安石有《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采用公历记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就这样,中国社会出现了两个新年,一是“民国新年”公历元旦,一是“国民新年”农历春节。后来,国民政府曾试图废除春节,但是被国民强烈抵制后以失败告终。秦代的春节是在十月,
汉武帝时才改到正月。
岁末年初时,中国将上等或时令食品献给神灵,祭祀诸神,祈求丰收。秦代至汉中前期,夏历十月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十月初一是新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汉武帝颁布太初历,将岁首之月定在夏历四月,即如今的正月。
每逢元日,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庆贺新年。民间元日合家团聚,设宴欢庆。白居易在江南与家人一道团圆度节,写下《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二十八丈殷判官二十三兄》:古人过年要喝屠苏酒
从年纪最小的喝到年纪最大的
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鸡鸣而起,先到门庭前燃放爆竹,“以辟山臊恶鬼”。拜贺时要进奉屠苏酒,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桃符上写有辟邪祈福的字样,桃符一年一更换或刷新一次。
王安石《元日》诗说: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相传五代后蜀国主孟昶是第一副春联的作者,他写下一副春联:
因为现行农历是根据地球、月亮、太阳三者运行的天文数据来安排的,必须每个月的初一看不到月亮任何明亮的部分,也就是“朔”。而事实上,月亮从圆到缺的时间,平均周期是29.53天,安排月份的天数必须是整数,这就导致了大月、小月的出现,便会发生某个月拥有30天,某个月29天的情况。如果这个月刚好是腊月,那么这一年(农历)就没有大年三十了,除夕也就提前到了腊月二十九。
春节虽然是一个整体性的习俗,但是每天的庆祝内容却不相同。从初一到初七,分别是鸡日、犬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和人日。传说女娲先用六天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积累了经验后在第七天才造出了人。
世界上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很多国家将农历新年列为法定假期,分别是:韩国、朝鲜、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毛里求斯、缅甸、文莱。另外,以前的日本也过农历新年,但明治维新后废除了农历,节日也直接搬至阳历。
压岁钱其实不是“钱”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夜里出来害人,压祟钱就是专门用来吓走这货的。
大门上的“福”字不能倒贴,在民俗传统中,水缸、垃圾箱和柜子才要倒贴福字。为了避讳在倒水和倒垃圾时把家里的福气倒走,便在这两处倒贴福字,巧用“福至”来抵消“福去”。
关于爆竹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当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而新年起床第一件事也是爆竹。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汉族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男子拜年抱拳要“左抱右”,中国传统习惯尚左贬右,所以抱拳时要用左手包右手,此谓“吉拜”;如果右手包左手,则称为“哀拳”,是向别人报丧或求饶时使用的手势。女性抱拳则相反。
明天就是除夕了。
这些冷知识你都知道吗?
赶紧分享给朋友们一起长知识吧!
祝您蛇年新春行好运,万事皆顺遂!
来源:诗词世界
发布:乌拉特前旗文体旅游广电局
【免责声明】内容、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注明,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