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冀院士——make sense(阐明)与me first(首创),交相互补,推动中医药学发展!

健康   2024-11-01 19:01   湖南  



编者按:

10月19日,以“传承创新发展,谱写时代新篇章”为主题的第十次陈可冀院士学术思想传承座谈会暨从医七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陈可冀以《开放包容,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为题作报告,勉励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提高民族自信和时代精神,自觉做到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在传承基础上创新发展,服务健康中国建设。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陈可冀院士的从医之路、治学思想、经验传承等作交流,现辑录精彩内容。


开放包容

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 陈可冀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历经世代传承而愈发焕发活力,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这一代人应怀着光荣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继承和发展这一宝贵遗产,为保障人民健康作出新时期的新贡献。


我国中医药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不断发展的历程。历代国家领导人都强调了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的重要性,并提倡西医学习中医以及中西医结合。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也提出“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等。我们这一代人应勇于担当,将民族性与时代性、全球化相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不负新时代的使命。


中医药学文献宝库中蕴藏着丰富的医德理念、理论特色、学术精华以及临床辨证论治的经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西医结合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我们应缅怀那些已故的、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医药学家,特别要学习他们坚持弘扬传统、融会新知、推动中西医结合的精神。我们要重视医德文化、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的传承,并将人文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相结合,实现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融合,以及中医药学临床治疗八法与现代医药学新进展的结合。我们应致力于理论、治法和药物的创新,以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make sense(阐明)与me first(首创)相互补,力求研发出安全有效的新疗法和新药物,以预防和治疗各类危害人民健康的急慢性疾病,为健康中国服务。同时,我们也要在理论机制等方面取得新时期的新成果。


结合西医学习中医以及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等方面的临床及研究经历,我们首先应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发扬时代精神,自觉实现中西医的团结合作与优势互补。同时,我们要坚持不懈、百折不挠,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

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 王阶


传承创新开拓

中西医结合新领域


陈可冀是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对这一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在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创新研究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中西医结合不仅开创了中国的新医学和新药学,而且中医和西医共同关注身体健康和生命保障,符合自然科学的规律和真理。陈可冀所倡导的中西医结合理念,有效地解决了中医和西医在医学理念和科学原理上的同频共振问题。


血瘀证是冠心病的主要证候,活血化瘀是其主要治法。陈可冀在活血化瘀法治疗血瘀型冠心病方面的研究,是中西医结合传承与创新的典范,他因此荣获了中医药领域首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他提出的辨病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方法,具有双重诊断、双重治疗、中西药合用的特点,使得诊断清晰化、治疗靶向化、预后精确化,同时深化了经典理论,显著提升了临床疗效。他还创新研制了包括精制冠心片、川芎嗪、宽胸气雾剂、清宫寿桃丸在内的30余种新药,推动了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传承方面,一是要传承中医藏象理论,聚焦心主阳气、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二是传承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候,病因病机是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转归规律的认识,证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也是临床辨治的关键;三是传承名老中医经验,包括传承名医思维理念、名医辨证思路和名医用药经验等,特别是要传承陈可冀“辨病辨证相结合”“两补三通”(补益气血、补益脾肾;活血化瘀、芳香温通、通阳宣痹)和“瘀毒理论”(因瘀致毒、毒瘀互结、因毒致虚、因毒致变)的学术思想。


在创新方面,要把握两个关键环节:一是用现代科学方法解读中医药学原理,二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针对冠心病的最新病理环节进行创新。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病理机制涉及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凋亡、自噬、微血管内皮损伤、血浆白蛋白渗漏、能量代谢异常、侧支循环不良、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出血和血栓形成等多个方面。必须通过多环节、多组分整合调节的方法来应对。陈可冀研究发现,活血化瘀法能够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如赤芍提取物中的没食子酸丙酯可以升高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中NO的释放水平、eNOS的表达水平以及SOD和GPx的活性,从而发挥抗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此外,他还发现活血解毒法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并建立了“瘀毒相关”的系列动物和细胞模型,证实了活血药配伍解毒药抑制炎症、稳定斑块作用优于单纯的活血药,阐释了活血解毒与单纯活血作用机制的差异,并因此荣获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岐黄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心血管中心主任 史大卓


引领现代活血化瘀

学派发展


陈可冀1954年于福建医学院医疗系毕业,1956年作为优秀人才选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先后随著名中医冉雪峰、蒲辅周和岳美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中医基础,由此开启了他在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开拓和创新发展之路。


他率先主持制定了血瘀证的国内外标准、冠心病血瘀证标准以及稳定型心绞痛的辨证诊断量化标准,这些标准皆获得了国际认可;系统阐释了血瘀证的科学内涵,并揭示了活血化瘀方药的作用机理。通过结合文献记载与药理研究进展,他对活血化瘀中药进行了和血、活血和破血的现代分类,指导了现代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他还主编系列血瘀证与活血化瘀专著,促进了学术推广。他首倡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冠心病,并创制了冠心Ⅱ号方,主持该方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证明该方可减少心绞痛发作和硝酸甘油用量,改善心肌缺血;率先针对冠心病介入后再狭窄这一难题开展活血化瘀制剂干预研究,证明可降低再狭窄形成;进行益气活血方药随机对照研究,证明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和介入后冠心病患者的预后;跨世纪两次主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证明宽胸气雾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速效止痛效果不劣于硝酸甘油,且副作用更少,为心绞痛治疗开辟了有效中药途径。在冠心病血瘀理论的基础上,他创新性地提出“因瘀致毒、毒瘀互结、因毒致变”的理论,研制的活血解毒中药显著降低稳定性冠心病的血栓事件;自主创新研发20余种冠心病活血化瘀中药,引领行业发展。


他对清宫原始医案进行系统研究,抢救整理三万多件尘封的清宫原始医药档案,出版了系列清宫医学专著。其中,《清宫医案集成》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这些成果填补了传统中医在清代宫廷原始医药档案继承方面的空白。他还主持研发清宫八仙糕、寿桃丸、长春丹和龟龄集等清代宫廷新药,使宫廷医药惠及寻常百姓家。


他开创中西医结合老年医学,1978年出版第一本中医老年病学专著《岳美中老中医治疗老年病经验》,1981年组建第一个中医老年医学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1988年订正评注出版第一部老年医学专著《养老奉亲书》。


他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原常务副总编陈维养一起主持创办中英文版的《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该杂志的引用频率历年来在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类期刊中名列前茅。英文版的《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成为国内首个被SCI-E收录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期刊。


他非常重视学科建设,带领团队相继组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血管病重点实验室、研究室、重点学科、重点专科,以及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他主持带领的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学科,是目前国内外中医、中西医结合领域最活跃的临床和科研单位之一。


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张敏州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是我国人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中医临床诊疗核心是“辨证论治”,但由于缺乏统一和规范的治疗方案以及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中医临床诊疗行为存在较大差异。这种情况使优秀的诊疗技术难以推广,使中医的科学性受到一定质疑。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西医结合在诊治AMI及相关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80年陈可冀及国内众多专家制定了冠心病及AMI辨证分型的试行标准,为今后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广东省中医院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团队(下称“团队”)是全国中医院最早开展冠心病及AMI介入手术、最早成立胸痛中心、最早开展AMI再灌注后中医药研究的团队。


团队在2011年牵头制定了AMI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及疗效评价研究,证明了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AMI预后。自2014年成立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以来,团队一直致力于传承陈可冀院士学术思想,制定心肌梗死规范化诊疗方案。2014年发布了我国首部《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及规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得到国内专家认可,体现中西医结合防治AMI的优势。


2015年由陈可冀院士与我牵头,成立全国“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联盟”,推广中西医结合规范治疗方案。2018年由陈可冀院士、葛均波院士和我共同牵头,联合国内众多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标准化及方法学领域专家,制定并发布国内首部《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下称《指南》),填补学术空白,实现由专家共识到指南的跨越式突破。《指南》发布后不仅得到了陈可冀、葛均波、张伯礼、张运及吴以岭等院士专家的肯定,且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指南》英文版在SCI期刊发表,标志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走出国门,得到国际的认可。2023年《指南》作为团体标准通过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及中华医学会联合发布并全国推广,标志着《指南》得到中西医结合标准化工作的认可,作为标准推广和指导临床实践。同年《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指南》获得广东省地方标准立项,进一步推动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方案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促进其传播和影响范围的扩大。


在陈可冀院士的指导下,笔者带领团队成功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救治2例百岁心肌梗死老人,多次举办“心血管病·南北交融:陈可冀院士学术思想传承大会”,开展《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关键技术体系创建及临床推广应用》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福建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彭军


2005年,福建中医药大学成立了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陈可冀担任院长。他带领团队秉承“中西合璧,求真至善”的院训,构建了一个集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药物研发于一体的创新研究平台与体系,围绕心血管等重大慢性疾病的防控,在学术思想传承、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学术思想传承方面,系统总结了高血压的病因、病位、病机、证候分型、演变规律和治法治则,形成了系统的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的学术思想,为高血压的精准辨证施治提供了新理论。同时,针对高血压中肝阳上亢这一关键环节,重点开展了创新中药清达颗粒的研发,规范的临床前研究获得了国家1.1类中药新药II期临床试验批件。临床及基础研究证实,清达颗粒具有确切的降压疗效和突出的症状改善作用,能减轻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并展现出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该研究成果荣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在人才培养方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已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拥有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学位授权点、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以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构建了“本—硕—博—博士后”全链条、一体化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在国家级、省部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荣获40多项奖项,包括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全国总决赛金奖1项、银奖2项,实现了在创新创业大赛中的新突破,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近年来,随着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和结构的优化,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硕博研究生为主体的科研创新型教学团队,学历、学位、职称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结构日趋合理。目前已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中西医结合领域复合型人才,并打造了包括双聘院士、全国名中医、全国模范教师等在内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在科学研究方面,围绕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等重大慢病,共获批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创新项目和面上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0余项、省部级项目200余项。研究成果丰硕,共发表学术论文17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0余篇,包括在影响因子高达39.3的《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同时,研究成果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项30余项,显著提升了学科的影响力。在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中西医结合学科位列全国第三。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长按二维码 关注视频号


长按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第1医学频道

健康中国观察



第1医学频道
第1医学频道创立于2009年,以视频为主要手段为医学新技术、新知识、新观点和新学说提供立体式、全方位的专业学术传播,旗下拥有《医会在线》、《医影传声》、《院长说》等众多品牌栏目,已成为专注于医疗健康领域学术文化传播的综合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