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备22年,单日票房仅28万,它成2024贺岁档电影圈最大“滑铁卢” 在2024年贺岁档的电影宣传中,一场两极分化的票房战悄然上演。一部是名不见经传的新导演作品《好东西》,另一部则是贾樟柯执导的文艺片《风流一代》。前者一路高歌猛进,凭借女性题材和现实细腻刻画,票房轻松突破2亿,成为黑马;后者虽然有国际影后赵涛加持,却因晦涩的表达和观众难以理解的情节,单日票房仅有28万元,被戏称为贺岁档最大的滑铁卢。
贺岁档一直是各大电影争夺市场的重要阵地,而这两部电影的表现却截然不同。《好东西》以真实贴近生活的女性视角打动了观众,而《风流一代》则因内容过于“高深”而被许多观众拒之门外。人们开始讨论:文艺片是否已经脱离了大众?或者,这只是贾樟柯的创作困境的再次显现?
《风流一代》原本被寄予厚望。影片由贾樟柯执导,他曾因《小武》《站台》等经典作品,被誉为“文艺片宗师”,其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和艺术表达能力备受推崇。然而,这次《风流一代》却让人失望。影片内容充满了拼贴感,从未播出的素材到不相关的情节,像是将20多年的素材硬生生拼接成了一部“电影”。例如,影片中的女主在公交车上被反复推回的桥段,以及与AI机器人对话的片段,让许多观众感到不知所云。更有影评人调侃,观影体验就像看了一场超长MV。
影片最大的争议集中在赵涛的表演上。作为贾樟柯的御用女主,赵涛的“空洞眼神”和“机械笑容”在本片中被放大到极致,被观众形容为“像演鬼片”。而电影宣传中对外媒评价的大肆渲染,比如“崇高而心碎的爱情故事”,与实际观影体验的差距,更加深了观众的反感。
相较之下,《好东西》则用完全不同的方式获得了观众的喜爱。这部电影讲述了一群普通女性在社会压力下勇敢面对生活的故事,没有明星阵容,没有炫技的镜头语言,却凭借接地气的情节和深刻的情感共鸣让人耳目一新。导演邵艺辉通过女性视角展现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怀,既有故事的冲突点,又能让观众在细腻的情节中找到情感的归宿。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电影的导演都来自山西,这种地域上的巧合让观众不得不将两者拿来比较。《好东西》还在影片中以调侃的方式提及贾樟柯,增加了戏剧性。而这也引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文艺片是否必须晦涩难懂,才能彰显“艺术性”?
近些年来,国产文艺片的口碑和市场表现呈现出两极分化。一些成功的案例,如《我不是药神》《你好,李焕英》等,既保持了对社会议题的深刻探索,又兼顾了观众的接受度,最终在票房和口碑上实现双丰收。而像《风流一代》这样“曲高和寡”的文艺片,则难以跨越观众和艺术之间的隔阂。
贾樟柯作为一位深耕文艺片的导演,他的作品曾经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面旗帜。但近年来,从《江湖儿女》到《风流一代》,他的创作似乎陷入了某种重复和固化之中,对“文艺片”标签的依赖反而限制了他的表达。当导演一味追求所谓的艺术高度,而忽视观众的观影体验时,电影的意义便容易变得空洞。
《好东西》的成功则为文艺片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它证明了文艺片不必与市场对立,只要在故事和表达上做到真诚,仍然可以打动观众。女性题材的受欢迎并非偶然,而是因为它触碰到了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两部电影的命运,正如一面镜子,反映了当下电影市场的两面性。一边是拥抱现实与观众需求的作品获得认可,另一边则是刻意疏离的表达被市场抛弃。这不仅是对导演的提醒,也是对整个国产电影行业的启示:观众需要的是真诚的故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
或许,对于贾樟柯这样的导演来说,票房和口碑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指标。但电影作为艺术的同时,更是一种与观众沟通的媒介。如果一部电影无法与观众产生共鸣,它的艺术价值也会显得单薄。这是《好东西》的启发,也是《风流一代》的遗憾。
喜欢这篇文章,记得【点赞+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