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后,他终于回应!“公式相声”博士李宏烨对当年叫板郭德纲内幕首爆

文摘   2024-11-29 06:09   广东  

上海的一场相声选拔节目中,一对博士夫妻站在聚光灯下,台下观众的目光里充满了好奇与疑惑。他们自信满满地开口:“我们带来了创新的相声模式——公式相声。”随即递出三本书,语气中透着几分轻挑:“郭老师,这本书您应该能看得懂。”评委席上的郭德纲微微一愣,随即回敬道:“那我得努力试试。”一瞬间,现场的空气仿佛凝滞了几秒,这样的开场,无疑点燃了整个节目的焦点,也将这场传统与创新的对撞推向台前。

这场“公式相声”的亮相背后,隐藏着一段复杂的争议。作为“公式相声”理论的创始人,李宏烨与妻子希望通过逻辑和算法,解构喜剧的秘密,用标准化的模式让普通人也能成为相声演员。他们认为,这将是颠覆传统艺术的一次革新。然而,这种理性化的尝试,却在相声这个强调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中引发了强烈的反弹。

郭德纲,这位相声界的领军人物,是传统相声艺术的坚定捍卫者。他曾说,相声最重要的是“感情的流露和现场的共鸣”。在他看来,无论是段子的铺陈,还是包袱的抖落,都依赖于演员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联结。可公式相声,却试图以数学计算替代艺术灵感,这样的理念自然让郭德纲难以接受。

李宏烨在节目中的表现更是备受争议。他不仅在台上直言郭德纲不识他,甚至将自创的书籍赠予对方,暗讽其文化水平。这种高调的姿态,让许多观众直呼看不懂,甚至引发了一些对其行为动机的质疑。有人认为,李宏烨夫妇在节目中怼郭德纲的行为,更像是一场策划好的“话题营销”。

两人表演的“公式相声”作品《好浪漫啊》本应是他们创新理念的展示,却在现场收效甚微。表演过程中,观众的反应寥寥无几,整个氛围显得尴尬无比。一些观众感慨:“这样的相声,实在无法让人发笑。”或许,正是这一点,让他们与传统相声的分歧更加显著。


这种分歧的背后,其实反映了艺术与商业的拉锯战。郭德纲认为,相声是要为电视观众服务的,节目的核心在于收视率,而非单纯逗乐现场观众。他曾说:“如果节目中的内容不能引发电视机前观众的共鸣,那即便现场笑声雷动,也是无用的。”因此,他更倾向于采用观众熟悉的传统相声形式,以保证节目的受众面。

然而,李宏烨却不认同这种观点。他认为,艺术的使命是突破传统,而非被商业束缚。他对郭德纲的操作提出质疑:“既然你说现场不笑是最搞笑的事,那为什么又用观众的笑声来判断作品好坏?”这种直接的对抗,引发了不小的舆论风波。

其实,李宏烨夫妇的“公式相声”并非毫无道理。他们尝试通过标准化流程,让相声创作变得更加普及,试图降低艺术门槛。然而,这种方法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观众的笑点是千差万别的,任何公式都难以完全预测人们的情感反应。正因如此,他们的尝试未能在市场上赢得广泛认可。


节目结束后,李宏烨夫妇并未因此停下脚步。他们继续在短视频平台上推广“公式相声”,开设线上课程,试图用新的方式吸引观众。与此同时,他们也尝试将这一理论商业化,计划打造一个专属的相声品牌。然而,现实却并不尽如人意。商演票房冷清,网络课程的关注度低迷,让这一梦想显得更加遥远。

2023年,李宏烨再次回到公众视野,这一次,他选择了另一个领域——音乐创作。他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作品,希望通过模仿流行歌手的风格再次引发关注。然而,音乐市场的反应冷淡,让他未能实现突破。有人调侃:“相声没做成,又来搞音乐,这是在试探观众的底线吗?”

尽管争议不断,但不得不承认,李宏烨的探索为传统艺术形式带来了一种新的可能性。无论是“公式相声”的提出,还是与郭德纲的交锋,都让相声这门传统艺术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他的尝试或许并不完美,但却让人们思考: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艺术是否可以通过创新走向更多样化的发展路径?

传统与创新的冲突,情感与逻辑的碰撞,这场“公式相声”的争议,依然在提醒我们,艺术的边界可以很宽,但它的核心永远是触动人心的力量。正如郭德纲所说:“相声的灵魂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或许,这也是李宏烨需要重新思考的地方。

喜欢这篇文章,记得【点在+在看】哟


杨鲸鱼笔记
分享娱乐新闻,记录影视事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