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三农”就是这样的压舱石。一直以来,安徽都是农业大省。这并没有随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演进而发生改变,相反,当前形势下,更凸显其重要性。安徽作为产粮大省,被赋予扛稳粮食保供责任的重担。安徽作为农村人口众多的省份,“富农”不仅直接事关“村里人”的获得感,更牵扯更多城市里“农二代”的生活日常,对全方位扩大内需更具现实意义。安徽农村地域广袤,壮大县域经济,以城带乡,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仍是一项根本性的发展急务。12月17日至18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作为农业大省,做好“三农”工作,既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也要有久久为功的定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才能向着农业强省加速迈进。
国家统计局前不久发布的粮食产量数据显示,今年,安徽粮食总产量、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实现“三增”。全省粮食总产量836.9亿斤,位居全国第5位,比上年增加6.7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粮食播种面积11017.3万亩,比上年增加15.6万亩;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379.8公斤/亩,比上年增加2.5公斤/亩。这样的成绩让人心安,但每一场丰收背后都是拼尽全力,一组组数据背后浸透着汗水和付出。安徽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截至10月底,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超200万亩。安徽全省农机总动力超7194.5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5%。安徽正在推进种业振兴,全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达12家、居全国第2位。今年11月,在庐江县白湖镇,村民正利用晴好天气抢晒稻谷。巢志斌/摄
当前,粮油作物正值冬季田管的关键时期,安徽各地正强化苗情监测,组织行业专家和基层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指导服务,为明年夏粮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仲冬时节,寒意渐浓。在全椒县武岗镇,绿油油的冬小麦苗生机勃勃,种粮大户谢金正使用植保无人机在田间喷洒药剂。“目前要控制小麦旺长,及时开展镇压作业,确保小麦安全越冬。对于土壤墒情较好且长势正常的麦田,可适当推迟冬灌;对于弱苗麦田可适当提前灌水,可适当施肥,促苗健壮生长。”正在田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的武岗镇农技站站长卢德清向谢金说道。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也是安徽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必须扛牢的政治责任。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始终把重农抓粮摆在突出位置,多种粮、种好粮,围绕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深入实施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优链、优农工程,加快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江淮粮仓,让“中国碗”多装优质“安徽粮”。安徽还积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前三季度,全省畜产品总产量559.2万吨,蔬菜产量1805.6万吨,水果产量706.1万吨,水产品产量189.2万吨。
12月18日,位于安徽祁门县的祁红广场茶香四溢,各种品牌的祁门红茶现场斗技,来自各地的客商体验传统祁红技艺。当日,2024祁门红茶嘉年华活动举办,并同步发布了“祁门红茶协会”集体商标。
“集体商标的使用不仅使祁门红茶的品质得到保障,而且还能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祁门红茶国家级非遗制作传承人、祁门红茶协会会长王昶表示,通过使用“集体商标”标贴的形式,可以完善“祁门红茶”区域公共品牌的管理体系,维护祁门红茶核心产区的生产、流通秩序。祁门红茶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近年来,祁门县以“三茶统筹”为引领,推进祁红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数据显示,2024年全县茶叶产量7800吨,茶农人均收入7500元,综合产值70亿元,有力带动农民致富增收。12月18日,在祁红广场,游客在体验祁门红茶非遗制作分筛技艺。程启群/摄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安徽类型多样的地形地貌和南北兼具的气候条件,孕育了富饶优质的农特物产。一大批“土特产”越来越叫得响、卖得旺,各展其长。目前,安徽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数量分别居全国第2位、第3位,前三季度全省十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1万亿元、达到10193亿元,同比增长11.47%。应当说,安徽发展乡村产业基础好、势头好、前景好,还是大有可为的。不断培育壮大的乡村产业,让农民鼓起钱袋子、日子更红火。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9元,实际增长5.8%。 “我们将扎实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深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打造更多享誉全国的‘皖美农品’品牌,加快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联农带农方面,将完善产业链利益联接机制,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让乡村产业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我家的十多亩地已经签约登记,我们放心地经营生产。”今年10月,在完成二轮土地延包合同网签后,安徽阜阳市阜南县鹿城镇王庄村种植大户郭坤如是说。据悉,阜阳市的180.86万农户二轮承包今年全部到期,占全省今年到期总户数的41.38%。截至今年9月底,该市已有178.82万户完成二轮土地延包合同网签,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基本完成二轮土地延包合同网签工作。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全面落实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任务,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探索闲置农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的有效实现形式,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今年,安徽成为全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三个整省试点中的省份之一。安徽将二轮延包整省试点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一号任务”,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全省1200万农户的延包任务。今年5月,安徽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整省试点工作方案,配套出台了试点工作办法。安徽积极稳妥推进整省试点工作,延包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截至11月底,今年全省到期的27个县(市、区)完成二轮延包合同签订的农户达427.1万户,占到期农户总数的97.7%。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安徽不断拓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村集体经济收入稳步增长,村集体经济运行方式不断优化。 11月的大湾村。郑金强/摄
在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村里的漂流、茶厂、农产品展销中心等项目均有村集体经济的参与,资金入股、资产租赁、收益分红等举措让“村有产业”带动“户有收益”。去年,大湾村集体经济收入超240万元。安徽通过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家庭农场扩量、农民合作社规范的工作思路,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有序发展。截至10月底,安徽全省家庭农场数量达33.7万个、居全国第1位,农民合作社达11.5万个、居全国第4位。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新农人协会,为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搭建了交流平台,汇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合力。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坚持不懈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锚定农业强省建设目标,持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扎实做好乡村全面振兴各项工作,全力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图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