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产业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典型案例名单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名单)
苏州高新区入选科技创新类、绿色发展类典型案例
苏州高新区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方面的典型做法包括:聚焦高能级平台建设,强化创新策源;聚焦高层次人才集聚,增强创新动能;聚焦高成长企业培育,壮大创新主体;聚焦高水平生态建设,激发创新活力。
通过多年努力,苏州高新区形成了特色创新产业集群优势、创新平台体系“裂变”优势、高端创新要素集聚优势、开放包容创新环境优势、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优势。其中,“2+3”现代产业体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个主导产业产值均超千亿元,新能源、光子及集成电路、医疗器械及大健康三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幅超30%。
苏州高新区在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园区方面的典型做法包括:产业升级,形成具有特色的绿色产业格局;科技创新,加强具有潜力的绿色研发能力;产业培育,形成高效开放的绿色招引布局;强化基础,打造国资引领的绿色应用场景。
苏州高新区科学规划全区空间发展布局,打造宜业、宜居、宜游、宜养、宜学的绿色园区。通过加强政策引导、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典型示范,全区已建设苏高新绿色低碳产业园、绿色技术小镇、和枫产业园等绿色低碳发展载体,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2023年,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698.88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49.11%。
威海碳纤维产业园入选科技创新类典型案例
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培育的十强产业园区之一,威海碳纤维产业园集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发生产于一体,设有创研与成果孵化区、碳纤维核心生产区、复合材料产业化生产区、光威先进复材研发中心、碳纤维辅助材料生产区五大板块。
威海碳纤维产业园以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累计吸引48家上下游企业入驻,产品涉及航天航空、风电、汽车轻量化等领域,碳纤维产业链条全面拉升。今年以来,该产业园先后获批山东省2024年度“产业大脑”建设试点、国家中小企业碳纤维特色产业集群等多个荣誉称号和项目支持。
威海碳纤维产业园联合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山东省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攻关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已有12个项目被成功揭榜。
聚焦“政产学研”,威海碳纤维产业园还致力于构建创新体系,重点围绕机构组建、平台建设、技术研发、产学研合作、人才引进及培养和对外服务等方面,深入开展碳纤维复合材料发展所需要的高强、高模及低成本碳纤维技术创新机制,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碳纤维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已牵头完成了“三平台、两中心、一基地”建设,更好整合资源,强化集聚效应。
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双碳光伏产业园入选科技创新类、产业链发展与安全类典型案例
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双碳光伏产业园于2022年8月17日批复成立,规划面积24.85平方公里,作为西咸新区秦创原总窗口十大特色产业园之一,园区聚焦光伏和氢能两大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实现产业集群式快速发展。
光伏产业方面,泾河新城双碳光伏产业园依托隆基绿能等龙头企业,通过产业链招商和提供定制化服务,成功引进多家光伏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了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千亿级光伏产业集群已逐步形成。
在推进氢能产业发展方面,泾河新城正在着力建设秦创原氢能产业创新聚集区。目前,泾河新城共引入及培育氢能企业48家,其中上游制氢环节3家,中游储运环节9家,中下游燃料电池环节10家,下游终端应用及检验检测环节26家,涵盖了“制储运加用”各个环节,氢能全产业链已初步成型,集聚氢能企业数量占陕西省1/3,成为全省氢能产业发展主战场。
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选产业链发展与安全类典型案例
近年来,德阳经开区加快建设德阳清洁能源装备特色小镇、德阳大学科技园、东方电气装备产业园、上市企业产业园“四大载体”,着力招引一批、裂变一批、孵化一批高端装备新兴企业,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强链补链,推进精准招商。构建以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国机重装等链主企业为核心的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链条,存量招商释放潜能,央企混改裂变催生广大东汽、广大鑫宏、东锅氢能、东电电动机等一批项目;增量招商招大引强,重点抢抓“双碳”目标下产业转移新机遇,瞄准一批“三类500强”、上市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已签约引进德兰航宇、钢研高纳、常州三维、德蕴电气等重大项目。
德阳经开区围绕装备制造领域,积极构建产业生态圈。在创新融通方面,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联合配套中小企业组建“龙头引领+配套协作+院校协同+用户支撑”的协同创新联合体,加速关键资源整合。在供应链融通方面,围绕供应链核心环节,以龙头为引领、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加强深度耦合、整零协同、立体赋能,构建“整整协同”“整零协同”“零零协同”的多维供应链融通网络。
德阳经开区围绕清洁能源装备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梳理产业链短板,完善产业配套。着力培育稳定的核心配套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增资扩产、做强做大,开展联合攻坚,突破众多细分领域“卡脖子”技术,提升主机设备国产化率。协同推进数字化建设,提升全链条全流程价值创造能力,推动降本增效,持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竞争力。
岳麓高新区入选产业链发展与安全类典型案例
岳麓高新区已构建以检验检测为主导、人工智能(智能网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为特色的“一主一特”现代化产业体系,涵盖装备制造、生命健康、贸易保障等20余个领域的全链条全过程全业态产业生态圈,园区产业链成长状况喜人,先进制造业已成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更是获誉为“中部检验检测之都”。
今年以来,岳麓高新区检验检测产业集群先后入选湖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获评湖南省五星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实现两位数增长,工业增加值增速在长沙市省级园区中名列首位,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结构趋优的良好态势。
岳麓高新区现拥有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77个、创新型中小企业69家、高新技术企业145家、人工智能和智能网联产业链相关企业101家、检验检测产业链相关企业174家,展现了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头。
长沙信息产业园入选产业链发展与安全类典型案例
长沙信息产业园(长沙高新区麓谷产业园)聚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链成群,形成了以移动互联网和软件为主导,以先进计算、新一代半导体为特色的发展格局。园区先后获批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国家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等“国字号”招牌,发展高度和发展水平迈入国家级方阵。
同时,长沙信息产业园(长沙高新区麓谷产业园)推动长城、麒麟、深信服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建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布局“基础硬件+基础软件+应用软件+整机+系统集成”全产业链,形成了以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新兴领域软件以及行业应用软件为主导,以集成电路设计、网络安全、工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特色,产业链条完善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核心集聚区。
目前,长沙信息产业园(长沙高新区麓谷产业园)聚集5万余家企业和近百万名从业者,其中电子信息相关企业1.4万余家,拥有麒麟软件、湘江鲲鹏、景嘉微、奇安信、深信服等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以央企龙头为引领、本土企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2023年,园区电子信息企业营业收入达到了1057亿元。
大连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选绿色发展类典型案例
多年来,大连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在园区生产总值连续多年实现高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在大连市保持领先的情况下,万元GDP能耗、水耗以及污染物排放均呈现下降趋势,实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发展。
锚定建设“国内最好、国际一流”特色产业园区的目标,大连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建设万亿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千亿级高端临海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百亿级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港航物流产业集群。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绿色改造,编制《大连长兴岛新能源产业规划》。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谋划建设绿氨、绿甲醇、绿色航煤等氢基新能源及LPG产品综合物流基地,打造东北及蒙东地区氢基绿色能源海陆大通道,建设东北亚氢基能源中心和国家级甲醇储运基地。
大连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贯彻生态优先,强化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策略,坚持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协调发展。建立落后产能淘汰机制和落后产能提前主动退出的激励机制。严格限制重污染高耗能行业发展,建立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统筹空间布局,高起点建设绿色科技产业园区。鼓励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加大对自身源头减量的潜能开发和技术引进。
成都武侯工业园区入选工业用地盘活类典型案例
近年来,成都武侯工业园区管委会持续在“盘存量、提质量”上下功夫,让“低效存量”变成“优质增量”,探索创新“政府收储、自主改造、合作联营、司法拍卖”的工作模式,成功盘活17宗501.06亩存量工业用地,走出园区盘活存量工业用地的特色发展之路。
成都武侯工业园区管委会通过精准破题、靶向施策、保姆式服务,推动“沉睡”近10年的祺宝二期项目重新开工。助推企业投资2亿元,自主改造建设中国正通汽车服务四川总部,打造“新能源汽车消费体验中心”,让这块土地再次焕发生机与活力。
通过合作联营的方式,成都武侯工业园区管委会还成功推动金地商置集团股权收购成都市科陆州电子有限公司33.66亩工业项目,打造都市工业产业园区——金地威新·武侯科创园。目前,金地威新·武侯科创园已吸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检验检测等产业的领军企业41家,主导产业集聚度达到99%,实现年营业收入约15亿元。
截至目前,成都武侯工业园区工业用地容积率已成功从1.68提升至1.86,营业收入增涨31%,税收收入增涨17%,低效工业用地变身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咸阳高新区入选工业用地盘活类典型案例
咸阳高新区在陕西省率先推行“标准地+弹性年限”多元化土地共赢模式。工业用地弹性出让是在法定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内(50年),对土地使用权出让期限进行灵活设定,弹性出让方式帮助企业降低了前期资金投入,减轻了企业负担,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同时激发了工业用地市场的潜力和活力,增强了土地要素的吸引力。
目前,咸阳高新区已有21宗工业用地成交,均以“标准地+承诺制”方式出让,率先在全市实现“标准地”全覆盖,极大激发工业用地市场潜力和活力,助推高新区营商环境再提升。如企业从项目立项到取得施工许可,最快30天内即可办理完毕,提高了审批效率;通过“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变“企业单个项目付费”为“政府统一打包买单”,降低了企业成本;通过“标准地”改革,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只需签订“标准地”合同书和承诺书,即可拿地开工,加速了项目落地投产。
2024年,咸阳高新区设立园长制,由园区内各部门管理岗以上担任园长,对入园企业实施动态摸排、分类建档、清单管理,通过建设园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加强运行统计监测和分析研判,细化入园企业全流程服务工作。充分利用园区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大数据,促进招引项目与园区适合载体的精准高效匹配,加快园区空置面积去化速度,提高已建成厂房使用率。
同时,咸阳高新区出台《咸阳高新区招商引资管理办法》,规范管理项目落地流程,强化新增项目履约管理,确保产业领域符合,入驻程序规范,落地建设高效。为促进园区招商引资,加强精细化管理水平,对26个园区进行独栋结构建模及园区配套数据展示。
内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选营商环境类典型案例
内江经开区立足园区发展定位,围绕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持续深化“最多找一人”工作内涵,不断深化“项目首席服务官”机制,即建立“一人对接”“一站优化”“一键直达”的“三个一”服务体系,成立以党政“一把手”为团长的“项目首席服务官”团队,实行“1名首席服务官+1名企业联系人+N个职能部门联系人”的“1+1+N”金牌服务机制,24小时不打烊为项目提供从签约落地到竣工投产的全流程服务,推动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依托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江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内江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积极推进放权赋能改革,承接工业用地审批、企业登记注册、建设项目施工许可等417项自贸区赋权事项,推动金融、邮政、党建、水电气讯等涉企服务事项入驻,采取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窗口统一出件的综窗受办模式运行,让企业“少跑腿”“好办事”,真正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区”。同时,聚焦招商引资项目快开工、快落地、快投产目标,开辟“优先审批”“限时办结”“容缺预审”绿色通道加快项目审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 60个工作日内。
编辑:王丹萍
审核:韩梦晨
监制:罗晓燕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融媒体平台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