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纪行·其六|陈难先传记

文摘   2024-07-30 20:05   江苏  

环保路上

同行你我

陈难先传记

在历史的长河中

总有一些人物

因其卓越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而被人们铭记

他的一生

如同一部激荡人心的史诗

充满了对科学的不懈追求与对国家的无私奉献



陈难先院士


一、求知启蒙 

陈难先,1937年10月出生于浙江杭州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从小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聪慧与勤奋。陈难先的童年正值抗日战争的炮火连天,但侵略者的践踏与杀戮未能熄灭他对知识的渴望,他早就对物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更是在高中“顿悟”,变成了兴趣十分广泛的三好学生,并参与了相关竞赛同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数代人都从事教育行业的影响下,陈难先的科学梦想逐渐清晰,并且在心中埋下了“向科学进军”报效祖国的种子。

进入北京大学之后,受益于大学的良师云集和浓厚的学习氛围,陈难先如鱼得水。他的学术天赋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他一边扎实基础、认真学习,敢公然指出老师的错误,一边积极参与物理科研,展示了卓越的才华。大学毕业后,陈难先毅然决然踏上了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兼备的学校工作,开启了他的教师生涯。


二、科研奠基 

1962年,陈难先进入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任教,从此开启了他辉煌的科研与教育生涯。在当时,从实习到讲大课一般要五年以上时间,陈难先经过一年就同时开两门大课,他深知自己责任重大,在物理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十分认真。他主动给学生刻蜡版、出习题,主动地给学生答疑,甚至至对考试答题不好的学生进行“口试”,其严肃但不时有趣的课堂风格也让同学们记忆犹新。

北京科技大学


三、报国育人 

1980年,陈难先以极其优秀的成绩脱颖而出,踏上了前往美国深造的留学之旅。在异国他乡,陈难先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学术能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通过自学英语,他很快就在学术研究方面有所建树,先后发表了多篇关于石墨插层化合物的研究论文,为后来的纳米管及石墨烯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在技术发明创新评选中脱颖而出,让同行刮目相看;于1984年获得了电气工程与科学系的博士学位。

碳纳米管

1986年,陈难先学成而归,回到了他阔别6年的祖国。他立刻投身于物理科研,在黑体辐射反问题上,他将其与声子比热的逆问题联系起来,提出了远比以前公式简洁的“陈氏公式”,用的是人们意想不到的数论,这个“神来之笔”带着数论的典雅与优美,连英国Nature杂志主编John Maddox都称赞道:“就像魔术师一样从礼帽里拎出了兔子。”巨大的成功带给陈难先的只是更大的热情和动力,一维原子链结合能到原子间对势的严格的反演公式、三维晶体中原子相互作用势零级近似、莫比乌斯反演方法对费米体系中逆问题的应用等各种成就络绎不绝,他还在自己提出的了简洁的普遍的晶格反演公式基础上在北京科技大学创立了“863新材料模拟设计”实验室。在极大成就的加持下,陈难先于199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也是迄今为止北京科技大学所获得的最高科技奖项之一。

陈难先院士讲解比热逆问题


四、薪火相传 

然而,陈难先并不仅仅满足于在实验室和讲台上的成就。他深知,科学的进步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而教育是培养未来科学家的根本。陈难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更重视他们的全面发展。他常说:“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科学火种。”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受到了一位真正科学家的精神感召和人格熏陶。陈难先不仅教授专业课程,还积极参与教育改革,致力于提升中国的科学教育水平。他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共和国的发展与壮大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持。

即使在晚年,陈难先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工作热情。他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并撰写了多部科普书籍,将复杂的科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公众。陈难先相信,科学的普及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科学、热爱科学。

陈难先的一生,是对科学事业的不懈追求,是对教育事业的深刻奉献,更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无私热爱。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科学事业、教育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陈难先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激励着每一个追求梦想、不懈努力的人。他说:“人生应该是有趣的,也是多样的,让我们一起以各种不同方式把国家建设得更加美丽多彩。中国发展很快,问题也很多,需要我们乐观,积极,奉献!”


— END —


文案:唐舜杰

排版:郭子林

审核:冯圣晰 崔正阳

出品:北京科技大学SPQ随岚入乡科普实践团


SPQ随岚入乡科普实践团
这里是北京科技大学SPQ随岚入乡科普实践团,致力于帮助岚山村的小朋友们认识到科学之美,点燃他们对科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