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探秘非遗蒲扇文化
| 与历史 | 面对面 |
在这个充满探索激情与发现喜悦的夏季,北京科技大学SPQ随岚入乡科普实践团踏上了前往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的旅程,展开了一场深入而细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邳怀中抱子扇的深度调研活动。
我们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敬畏,踏入睢宁古邳镇那充满古朴风情的乡间小巷,近距离地感受怀中抱子扇制作技艺所散发的独特魅力。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实际行动,为保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微薄之力。
水畔蒲草的往事
怀中抱子扇由蒲草编织而成。这一简单而实用的物品,却蕴含着睢宁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在古时候冬天夏天都会用到扇子,夏天用扇子扇风避暑,冬天用扇子围炉起火。而在古邳镇水边恰好盛产蒲草,老百姓便收集来蒲草编织一些物品用于谋生,蒲扇便发源于此。它以其轻盈、耐用、环保的特性,不仅成为了夏日纳凉、冬日温暖的佳品,更是睢宁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的象征。
每一把蒲扇都仿佛是一个故事
讲述着睢宁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他们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这把小小的怀中抱子扇,不仅承载着睢宁人民的汗水与努力,更传递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指尖悦动的非遗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有幸拜访了两位资深的怀中抱子扇制作传承人——杨新明、刘翠玲夫妇,他们如同守护传统文化的使者,将这份宝贵的手艺代代相传。在他们的引领下,我们亲眼见证了从选材、编织到成型的每一个精细步骤,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让我们能够深入感受到这项传统技艺的魅力和深度。
老艺人们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将平凡的蒲草编织成一件件充满生活气息的艺术品。他们的手指在蒲草间穿梭,如同舞者在舞台上翩翩起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韵律。只见刘老师单腿盘坐在蒲草上,有规律的挑二压四,蒲叶条的纷飞错乱之间,扇面的样子初具雏形。
接着,杨老师拿出一些其貌不扬但是十分趁手的工具,一边讲解工具的原理一边继续蒲扇的编制。虽然编织的是粗扇,但杨老仍做到了粗中有细,在编织的过程中不断调节扇面,修剪扇面,这些细节无不影响着最后成品的效果。
每一把蒲扇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情感,它们不仅仅是实用的物品,更是文化的载体,仿佛都在诉说着一个个关于勤劳与智慧的故事,让人感受到睢宁人民的坚韧与创造力。
手艺人与守艺人
通过与两位老师的深入交流,我们不仅学习到了怀中抱子扇制作的精湛技艺,更深刻体会到了这项传统技艺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然而,在现代化生活的冲击下,怀中抱子扇等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它们的市场需求逐渐萎缩,传承之路也显得愈发艰难。
我们坚信,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才能让这些传统的技艺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焕发生机,展现出新的活力。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调研,能够为怀中抱子扇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我们致力于探索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市场需求相结合的新路径,以期让这份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只有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才能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下去。
同时,我们也将在睢宁县图书馆与睢宁县宏慈之家开展《中国扇文化》的非遗专题课,将怀中抱子扇的调研化为科普课程中的内容,让怀中抱子扇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让更多新时代青少年可以感受到非遗之美。
非遗传承 你我同心
此次SPQ随岚入乡的社会实践之旅,对我们来说不仅是一次对非遗文化的深度探索,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我们深刻认识到,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位青年学子的责任与使命。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关注和支持怀中抱子扇等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为它们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出我们的力量。我们坚信,这份来自睢宁的文化瑰宝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熠熠生辉,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文案:李欣怡
排版:张育珩
审核:冯圣晰 崔正阳
出品:北京科技大学SPQ随岚入乡科普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