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刘家堡非遗小镇的文化生态近距离保护

旅行   2024-11-05 20:32   山西  

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的意识形态、能力意志和认知水平的集中体现。从历史发展的历程来看,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深深地熔铸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具有坚韧长久的生命力,对社会的发展和治理具有不可替代的深远影响。而我们所说的文化生态,一般是指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形态所赖以生存的系统,即这些文化遗产和形态的发生、存在、发展与其所在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太原作为一个具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地处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错地带、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过渡地带,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多元文化融合共生。太原既有大量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难以数计的与当地民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莲花落、太原锣鼓、老陈醋、剪纸、晋祠庙会、琉璃、砖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世代相传,至今仍以独特的文艺神韵伫立于民族艺术之林。太原文化所蕴含的晋商文化、农耕文化、手工文化至今仍然传承有序,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文化生态。

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是乡村发展的宝贵财富和巨大优势。我国乡村很多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传统技艺。大力推动乡村文化与生态、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打上独特的文化印记,启动新的发展引擎,符合乡村振兴发展规律。《太原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2021-2025)》中提出:“推进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持续推进‘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太原方言采集保护工程’”。

近年来,太原市在利用文化的生态功能助力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不断创新非遗文化的传播路径,探索非遗传承新模式,走出了一条“非遗+”助力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刘家堡非遗小镇位于太原市小店区,同时也是明代大学士王琼的故里,还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王姓族人的发源地,历史底蕴深厚,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刘家堡村发力挖掘农耕文化、非遗民俗文化,聚集能工巧匠、把非遗乡韵融入田园风光,打造出“非遗一条街”,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根据地域特色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庆祝活动、两节庆祝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庆祝活动等,把非遗展示展演、民俗表演带到群众身边。

目前,在小店区政府的支持下,刘家堡村非遗小镇邀请专业人士按照项目特点进行设计,村内企业投入1200万元,以农家小院为基础进行改造施工,建成了30余家传习所,精心挑选了一批省内知名度高、文化内涵丰富、有发展潜力的非遗项目,入驻非遗小镇,其中国家级3项:千层底传统制作技艺、太重鼓乐和太原传统剪纸;省级3项:西华门舞狮、羊羔酒制作技艺和山西药茶制作技艺;市级12项:太原传统漆器手工技艺、神针火疗法、妙艺堂葫芦、晋祠米酒传统酿造技艺和晋商诚信文化等;区级10余项:衣礼汉服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傅山秘制卤肉制作技艺、老墨木雕传统手工技艺、穆府老膏药和古法陶瓷技艺等,影响力逐步扩大。

刘家堡村入驻的非遗项目通过手工技艺传承、展演、开展非遗研学活动、开发非遗文创产品等多种形式实现了盈利增收,年创造经济效益500余万元。同时多次成功举办非遗文化节,吸引了大量游客打卡,年客流量达到10万余人次,有力带动了刘家堡村夜间经济、假日经济的发展,使得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了1.5万元,村集体的收入也历史性地突破了60余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只有唤醒乡村沉睡的文化资源、讲好村民自己的生活故事,才能凸显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与意义,绘就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2022年9月,刘家堡村入选第一批“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中的非遗旅游村寨,非遗与旅游实现了高度融合。

在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深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潮下,各个村镇必须从乡村文化中寻找自己的定位,打造特色品牌,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必须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为涵养与根基,充分挖掘农村历史积淀下来的非遗、建筑、礼俗、工艺、服饰、典籍等特色文化资源,利用文化资源为旅游做推广,用旅游为文化做宣传,才能实现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信息来源:太原市文化馆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声明: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
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官方平台,发布全市文化和旅游重要工作动态,宣传推介文化和旅游资源信息。更多精彩,欢迎您一键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