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的一次对谈节目中,中国乒乓球运动员陈梦与主持人鲁豫深入交流,分享了她在职业生涯中面临的心理挑战。
节目中,鲁豫问陈梦,“当一个项目、一个队伍这么火的时候,他一定会吸引到周围各种关注,有时候我们在局外不了解局内的事情,我们会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把美好的东西污名化,你们如何保证训练比赛,又关注到周围球迷的声音?”
陈梦表示:“我刚开始觉得它不会影响到我,看了比赛,愿意说什么说什么呗,但是时间长了你总能看到的时候,就像一个人总在你旁边说积极的话,你听着人的状态也会积极,他如果总跟你抱怨你听多了也不想听。看了几次以后,我突然觉得它影响到我了。我心里会有那种很不舒服的感觉。”
陈梦表示:“那我控制不了我自己去看,我只能说是把这些App卸载了,卸载了我就可以不用看了。”
陈梦说,卸载最多时,手机只剩下了微信。需要发东西就下载回来,然后再卸载,“那几年就反反复复折腾这种内心斗争。”
巴黎奥运会的成功卫冕也成为了陈梦心态转变的一个关键节点,陈梦表示,“现在当我看到这些不好的评论的时候,内心已经释然了,也就可以一笑而过。”
鲁豫表示,“一方面是你从心理层面已经走出来了,另一方面作为运动员成绩是硬道理,当我有成绩的时候,我的底气非常足。”
陈梦在比赛中。中新社记者 赵文宇 摄
随着大众对运动员的关注度的不断上升,部分网友通过有组织地发布带有人身攻击性质的言论,进行网络言语霸凌和网络暴力,甚至误伤普通人。
然而,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编造虚假信息诋毁他人,侵犯他人名誉权,网民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此前,北京市公安局大兴分局官方微博8月6日发布通报,有网民在微博平台发表诋毁运动员和教练员信息。警方迅速开展调查,将犯罪嫌疑人贺某某(女,29岁)抓获。经查,该人恶意编造信息、公然诋毁他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目前,大兴公安分局已依法将贺某某刑事拘留。
普法说法
近年来,网络暴力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也成为互联网空间法律治理的重点、难点与痛点。今年,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网络暴力的部门规章,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网络暴力信息治理的制度体系,对于净化网络环境、培养健康的网络生态意义重大。
网络暴力可以从内容和规模两个层面来认识。从内容层面来看,对于特定主体具有明显而强烈的攻击性,根据《规定》的界定,既包括具有违法属性的“侮辱谩骂、造谣诽谤、煽动仇恨、威逼胁迫、侵犯隐私”的信息内容,也包括“影响身心健康的指责嘲讽、贬低歧视”等极易带来侵害后果的不良信息内容。从规模层面来看,这些信息内容在“通过网络以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对个人集中发布”的状态下,相对于偶发的单条或者零散信息,具有明显而强烈的侵害属性。
《规定》从“禁止”“防范和抵制”两个层级规定了涉网络暴力信息的行为边界,明确提出“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涉网络暴力违法信息,应当防范和抵制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涉网络暴力不良信息。”如第十条不仅明确“借网络暴力事件实施蹭炒热度、推广引流等营销炒作行为”“通过批量注册或者操纵用户账号等形式组织制作、复制、发布、传播网络暴力信息”均属禁止范围和治理对象,还特别禁止了“明知他人从事涉网络暴力信息违法犯罪活动的,为其提供数据、技术、流量、资金等支持和协助”行为。
《规定》还确立了一套系统化的法律追责机制,以强化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法律约束和制裁,界定了网络暴力行为的法律后果,涵盖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及刑事责任等。对于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影响极其恶劣的网络暴力行为,强调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必要性;针对组织、煽动制作、复制、发布、传播网络暴力信息,或者利用网络暴力事件进行恶意营销炒作的组织和个人,明确要求依法从重处罚。该法律保障机制的构建,体现了国家对网络暴力行为采取零容忍政策的坚定立场,有效遏制潜在的违法行为,也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救济途径,有利于受害者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
来源:“网络普法”综合自 中国新闻网、成都商报、九派新闻、法治日报、法治网舆情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