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研究表明,鸟类的离婚率和降雨量有很大关系。
离婚不是人类才会干的吗?鸟类也会离婚?
确实如此,约有90%的鸟类和人类一样是一夫一妻制的,也就是说在繁殖季节,只有一个配偶,这种忠诚的关系往往会持续多年,甚至一生。
它们之所以要遵循人类的一套情感准则,这是因为一夫一妻制确实能给它们带来好处。
牢固的配偶关系,雌雄双方配合更有默契,更有利于保卫领地和养育后代,在资源获取的方面也更有优势。
然而科学家发现,坚持长期一夫一妻的鸟类中,也存在离婚的现象,简单来说就是,在“旧鸟”还未死亡的情况下,主动放弃这段关系,寻找“新鸟”配偶。
关键是关系破裂的原因,相当奇葩。有的和人类离婚的原因一模一样,有的则让人出乎意料。
雄性出轨
2023年7月5日,中国和德国科学家发表了一篇关于鸟类离婚原因的文章,表明雄性滥-交和长距离迁徙会增加一夫一妻制鸟类的离婚率。
研究团队总共分析了232种鸟类的情况,包括离婚率、死亡率和迁徙距离,并根据现有的繁殖行为信息,为每种鸟类的雄性和雌性打了“花心指数”。
结果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雄性越是朝三暮四,离婚率就越高,但相反,雌性花心却不会落得同样的结果。
理由则是:雄性花心,会将注意力和资源分配给多名雌性,这会削弱雄性的承诺,下一繁殖季节,雄性的吸引力就会降低。
雌性就完全不一样了,科学家发现,作为一夫一妻制的鸟类,雌鸟产的后代,有很大概率是来自多个雄性,但作为其配偶,雄性是不会发现这个秘密。
因此,最后雄性不仅不会发现自己“头上有一片草原”,而且还会帮着一起养孩子。
长距离迁徙
与此同时,研究还发现,鸟类的迁徙距离也会影响亲密关系。
迁徙距离较长的鸟类,往往离婚比较高,关于这一点,概括来说就是,爱情败给了运气。
因为要迁徙,而且距离比较远,那么伴侣双方到达繁殖地的时间就会不同步。
繁殖季节的时间是很宝贵的,如果雌鸟迟迟不能到,那么雄鸟就会主动离婚,并选择其他雌性。
还有一种情况是,伴侣到达繁殖地时间差不多,但地点不一样,意外错开了,它们也会被动离婚。
更极端的,就是在迁徙过程中,某一方意外死亡了,那么存活下来的一方必然会选择新伴侣。
降雨量波动
这个离婚理由是2024年11月25日发布的一篇论文提出的,文章发表在《动物生态学》杂志上。
调查的对象是生活在塞舌尔可辛岛的塞岛苇莺,一种数量濒危的小型鸟类,也是一夫一妻制的。
研究人员分析了16年的数据,发现这种鸟的离婚率和降雨量的波动有很大关系。
雨量过多或者过低时,它们更有可能离婚,离婚的概率最高可达16%。
如果研究的对象是普通的鸟类,那么科学家肯定认为是雨水影响了繁殖,所以稳定关系才会破裂。
毕竟雨水过多过少都会影响鸟类的食物供应,还会破坏它们的栖息地和巢穴,因此多方考量之下,繁殖期,鸟类要么选择不繁殖,要么选择一个更容易接触到的新伴侣,离婚率高涨。
但对塞岛苇莺来说,原因并没有这么简单。
因为它是一种会行使异亲养育繁殖策略的鸟,就是整个“家族”中,非繁殖的雌性都会帮助繁殖夫妻一起养育孩子。
既然有其他成员的帮衬,那么塞岛苇莺夫妻养育孩子的压力就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由此可见,它们离婚的理由和生育率下降之间没有直接联系。
研究人员推测,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外界环境不好导致鸟的生理压力巨大。
关于这个理由,早在2021年的11月,一项研究信天翁的研究中有解释:对雄性伴侣不满意的雌性,体内的皮质酮(一种激素)水平会比夫妻和美的正常雌性要高3-4倍。
这个时候,鸟类(尤其是雌性),会将外界环境不好、自己状态差、繁殖不成功等各种不顺,归咎于伴侣“表现差”,所以才会另选良缘。
最后
总的来说,动物本身没有结婚的概念,因此离婚也只是一个拟人词。
动物夫妻选择决裂,原因要纯粹一些,主要是2点:一是生育失败引发离婚;二是环境因素影响,例如降雨量、天气温度等等。
可以理解为,一夫一妻制的动物,“离婚”本质上是一种适应性行为。
雌雄双方合作养孩子,双赢,那么来年再合作,但如果一方觉得输了,就会换新的伴侣。
而换伴侣的主动权,往往掌握在雌性手中。
这是由生理特征决定的,在繁衍过程中,雌性承担的风险和责任更大些,它们也更有话语权,所以在合作养孩子期间,它们会“淘汰”它们觉得表现不优的伴侣。
(以上这些只针对自然界的动物,不包括人类哈,勿喷!)
你都看到这里了不关注,点赞,分享下吗?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