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撒尼)刺绣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艺术,它是世代生活在云南石林的彝族(撒尼人),将对生产、生活中美好的感悟和向往进行升华、凝练出的精品。在石林,就有这样一位80后青年,他在继承撒尼刺绣的同时进行了创新,使传统刺绣艺术焕发新生,实现了非遗保护与市场发展双赢。
王志武:“我叫王志武,我做刺绣已经16年了。我现在四大名绣都可以绣,只要有图案我都可以做出来。”
在一家安静的小店内,王志武眼神专注,端坐在工作台前,只见他手持绣针,针线灵活地穿梭在布面上,形成一道道紧密而均匀的线条。不一会儿,一个个图案便跃然布上,仿佛在讲述着古老的故事。王志武说,自己从小就对绘画充满热情,经常帮着家里人设计服装上的刺绣图案,时间一长,也和刺绣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志武:“我就可以把我的一些想法通过刺绣的形式表达出来,而且每一幅作品做出来的成就感是不一样的。”
王志武感到刺绣为自己提供了另外一种,能将内心想法和创意转化为实物的途径,他决心要学好刺绣。不过,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王志武的家人起初并不希望他学习刺绣,带着家人的不理解,王志武辞了职,专心学习刺绣,他要面对的第一关,就是人们对刺绣的刻板印象。
王志武:“在村子里有的人会觉得,一个男的去做刺绣,这个男的是不是有问题?就会有很多奇怪的想法。像我之前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人就理解不了。我说我靠我的双手吃饭,我并不觉得我哪里有问题。起初我是从父母那边拿一些资金,但是后来他们也开始反对。我就到处找老师学习,我当时做出来的所有作品都是归老师的,以那些作品来抵我的学费,持续了两年左右。”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慢慢的,王志武不仅掌握了"四大名绣"的技术,更是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创作出古典美与现代美共存的绣品。
王志武:“像这一幅画就是石林彝族(撒尼人)的头饰,就是年轻小姑娘戴的包头,采用的绣法就是用了平针和打籽绣两种针法。像这个我就直接把丝线固定在上面做流苏 ,给它呈现一个立体感。”
在运用刺绣,从立体和平面两个维度展现彝族(撒尼人)头饰的同时,王志武还对其中的一些装饰元素进行了创新。
王志武:“把我们这边的小茶花做成花条,做成条纹把它们连起来。”
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想法,王志武在石林县阿诗玛小镇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创作出百余幅作品,小到挂件、大到服装、装饰画,还接到了不少订单,经常供不应求。在王志武的带动下,当地不少乡亲都加入到刺绣的行列中,实现了就业。2021年,王志武被评为撒尼彝绣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深知自己肩负重任的王志武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将自己所学传授给更多的人。
王志武:“像店里面主要是5个人,其他都是旁边小区还有村子里面带娃娃的,我带着差不多有20个左右。人均收入是根据当时的订单量情况和他个人手速,基本上每个月能够稳定在2000元左右。”
王志武说,“非遗”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其实并不远。他希望能有更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加入到这支使石林撒尼刺绣焕发出新活力的队伍中。
王志武:“首先我还是想带动一些年轻人,对自己来说实现一点小小的目标。我努力的方向就是以能够很快产生利益的方式为主,养活自己的同时把‘非遗’好好地传承下去。”
记者:崔光瑞 杨波
编辑:王昕照
责编:施凌清 王锐
主编:廖菲
终审:梁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