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香气形容南京的秋天,它会是什么气味?也许是柑橘调,水果店中满满摆放着橘子和柚子;也许是热腾腾的淀粉香,街市口小车上是黄灿灿的烤红薯、油亮的炒板栗。又到了瓜果飘香的秋天,南京人吃什么呢?
对吃这件事,南京人是认真的:顺应四时之变,吃每一季的新鲜食材。曾生活在南京的清代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总结:“所谓四时之序,成功者退,精华已竭,褰裳去之也。”饮食的节令之美带着充满仪式的诗意,万物生长的旺盛期一过,精华已尽,就失去了其自身的美味。
壹
“柿柿”如意 shi shi ru yi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传世之作,现存宋代摹本,藏于故宫博物院。名画描绘了南唐高官韩熙载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这段故事发生的地点正位于南京。顾闳中在其中留下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线索——组画的听乐部分,几案上放着几只圆润饱满、鲜艳可爱的柿子,因此推测韩熙载是在一个深秋举办宴会的。画中的柿子也正是“一食一季”观念的体现。
五代·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俗语道:“霜降到,柿子俏”。从霜降开始,空气变得更为冷冽,柿子火红的色彩与甘甜的滋味无疑中和了秋日的肃杀萧瑟。“悬霜照采,凌冬挺润,甘清玉露”,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形容柿子时极尽溢美之辞。战国时期开始,人们仿照柿子四瓣蒂的样式绘制出柿蒂纹并装饰在铜镜纽和织物上,寓意“事事如意”。
清 蓝色暗花缎柿蒂金龙纹衣料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贰
“栗栗”在目 li li zai mu
栗子也是秋日的时鲜。秋日漫步植物园,满地都是这些圆滚滚、毛茸茸的小球,有些绿刺已炸开,可以看到包裹其中的褐色板栗。最甜蜜的吃法莫过于糖炒栗子:炒货店大锅里,栗子和砂粒热闹地翻滚,倒入糖稀搅拌,盛入袋子、捧在手心边走边吃,构筑起属于秋天的幸福感。记载糖炒栗子的书籍有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故都李和炒栗,名闻四方,他人百计效之,终不可及······”相传北宋开封的李和儿是糖炒栗子的鼻祖,最早发明用沙、蜜翻炒,使栗子大小均熟且便于剥离。
清·恽寿平 银杏栗房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叁
有“菱”有“角” you ling you jiao
秋天也是江南地区菱角飘香的季节。袁枚以不可思议的口吻描绘南京人吃老菱角这件事:“新出之栗,烂煮之,有松子仁香。厨人不肯煨烂,故金陵人有终身不知其味者。新菱亦然。金陵人待其老方食故也。”等菱角老了才吃,岂不是一生都不知道菱角真正的味道?
新菱固有新菱的爽利,老菱也有老菱的甜美。老菱角一般是放在水中加盐煮熟,劈成两半、一口咬下软糯香甜。新菱角的外壳是软的,老菱角的则已坚硬发黑,加之菱角四方的外形,如果急不可耐上口很容易把嘴戳破,吃起来饶有趣味。
清 紫砂百果壶 故宫博物院藏
壶柄巧妙设计成菱角
肆
佳“藕”天成 jia ou tian cheng
对老南京而言,桂花糖藕是秋天的固定菜式。《随园食单》记载:“藕须贯米加糖自煮,并汤极佳”。塞上糯米的莲藕煮熟后软糯非常、稍抿一抿就化在口中,糖渍桂花点缀其上,美观之余又添清香。季节契合之下,味觉与视觉享受着双重盛宴:莲藕与糖桂花的滋味在口中交汇,极目远眺便是金陵城中丹桂芬芳。
莲藕磨成粉,和芋艿一起做成甜水就是南京的传统小吃糖芋苗。袁枚对藕粉有着精致的追求,他说:“藕粉非自磨者,信之不真”。从前糖芋苗琥珀般的红色源于口碱,如今家常食谱用红糖代替也可调出美妙色泽。
清 粉青釉模印缠枝花卉夔凤莲蓬口瓶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
伍
似水“榴”年 si shui liu nian
秋季的时令水果中,石榴必不可少。魏晋南北朝时期,石榴花和石榴果都广受欢迎,彼时女子飘逸的红裙也被称为石榴裙,萧绎在《乌栖曲》中如此称赞:“交龙成锦斗凤纹,芙蓉为带石榴裙”。石榴纹图也出现在剪纸、年画、文具、家具、什物上,与佛手、蝙蝠、寿桃等,构成了中国人的吉祥图案。
清 福寿七寸瓷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吃完红艳甘甜的石榴,还可以走上街头欣赏姿态挺拔的石榴树。南京长江路梅园新村30号庭院内,据传由周恩来总理、邓颖超女士及身边工作人员种植的4株石榴树依旧盎然,为观众讲述着生动而鲜活的“梅园往事”,与馆内文物一同将周总理在梅园新村的峥嵘岁月永远珍藏。
随着季节轮转,吃着时令果蔬,身体便跟着调整到了适合的节奏,也许这就是属于南京人的四时之变。
应季而食历来是国人长久以来顺应自然规律的养生方法。食之有味,食之有节,食之有心,食之有理,于此间,方能真正体验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 END —
来源 | 博物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