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這所大學心臟裡藏了上萬本古籍

时事   2024-10-23 19:27   中国澳门  


從不起眼的一室之櫃,到坐擁一方的館庫,澳門大學圖書館自澳門特區成立後,在收藏古籍上取得矚目發展,更有館藏被列為「國寶級」珍品。今期《澳大人》帶你挖掘古籍的當代價值,窺探學者如何善用館藏發現研究缺口。



向學術先驅致敬


一卷歷盡滄桑的古籍,可盛載朝代的興衰更替,或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而在澳大古籍館裡,琳琅滿目的古籍安放於花梨木書櫃之上,貫穿中西,更是一方之地文明積累的縮影。


古籍館位處於澳大圖書館一樓


古籍館位處於澳大圖書館一樓特藏區的正中央,珍藏眾多逾越五個世紀的珍品,從西方數學古籍、葡萄牙特使手稿到明清善本,不但蘊藏宏大的全球史,也見證澳門作為東西方文明對話走廊的擔當。當中,館內珍藏1491年出版的歐幾里得《幾何原本》搖籃本是目前中國僅有,全球僅84家圖書館能囊入其中,足見其珍貴之處。


澳大珍藏1491年歐氏《幾何原本》搖籃本


「若把圖書館比喻成大學的學術心臟,那麼古籍館就好比前人智慧結晶的寶庫。」澳大圖書館助理館長梁德海如是說。他於1984年加入澳大,親身參與了圖書館不同時期的發展,更見證了古籍從最初無合適儲存空間,到如今妥善保存於專屬書庫。梁先生就如行走的百科全書,能夠巨細無遺地道出澳大每一本古籍的收藏故事。


梁德海介紹不同古籍的由來


他說:「每一本藏書,都承載著深厚的學術與文化價值。大學對古籍珍而重之,這不僅是傳承文化遺產,推進學術發展,更對學術先驅的心血致以崇高敬意。」


寄予澳大人厚望


澳大古籍館擁有大量珍本、手稿和獨特的藏品,典藏涵蓋歷史、文學、哲學、科學、藝術等多個領域,呈現廣泛的學術視野。古籍館的珍藏規模發展,除了館方努力外,也多得社會賢達的慷慨捐贈。


論對澳大館藏貢獻最大的,莫過於澳門華人領袖、東亞大學(澳大前身)第一任校董會主席何賢。梁德海憶述,上世紀80年代初,何賢主席從汪宗衍(晚清民初政治人物汪兆鏞後人)購入家藏古籍,並指定捐贈予澳大圖書館。這批珍貴書籍包括汪兆鏞所收藏的嶺南文獻和地方志,以及近現代國畫家鄧芬所收藏的《二十四史》,共2,000餘冊。他引述當年何賢贈書的寄語,期待澳門青年學子秉承中華傳統文化涵養,推動澳門學術發展。


另一位值得緬懷的贈書者是簡麗冰博士,她是香港大學圖書館前館長,今年九月與世長辭。澳大古籍館的西方典藏書櫃上方,映入眼簾的正是香港大學圖書館捐贈的19世紀西文古籍。梁德海回憶道,這批書籍共用了六個麻布袋裝起,於1984年經香港船運抵澳門,「但由於當年校園未有適合藏書的地方,沒人敢拆開,唯有先擱置一邊。」


香港大學圖書館捐贈的19世紀西文古籍


古籍被閒置的命運,直至1999年底才得以改寫。當年澳門特區成立,澳大迎來新的發展,並成立了特籍組,整理各界捐贈的珍稀古籍。梁德海也是小組的一員,協助處理中西古籍的分類、編目和上架,承擔起古籍的收集、保存和推廣工作。


隨著澳大社會聲望日益提高,大學圖書館得到更多社會賢達的慷慨捐書。2007年初,大學收到一位社會人士來電,希望臨終前贈書澳大。他是澳門歷史文化研究學者陳煒恒,曾任澳門日報記者。他收藏的古籍多達500多種,共1022冊,當中120種與澳門史息息相關,涵蓋戲曲、藝術、宗教等領域,反映澳門從明朝至晚清的歷史變遷。梁德海引述陳煒恒遺言道,希望這批古籍在澳大能得到妥善的保存,並為後世所用,推動學術研究,創造出更大價值。


當時舊校園圖書館已設有古籍室,陳列於角落一隅。梁德海指出,儘管如此,社會熱心人士捐贈的珍品,成為了澳大遷校後築建古籍館的核心支柱,亦體現各界對澳大作為國際性學府的厚望。


形成大學館藏特色


從舊校圖書館的一室之櫃,到遷校後坐擁一方的書庫,澳大古籍館取得重大的發展,目前館內古籍數量多達35,000冊 ,當中更入藏了罕見的明清善本100餘種。上海圖書館前館長吳建中博士,自2018年上任澳大圖書館館長,致力推動大學館藏發展,並在收藏古籍上加強力度,豐富館藏特色。


吳建中博士


吳館長表示,經過25年持續探索,澳大圖書館在收集古籍方面形成了具澳大館藏特色的標準:

一)具地方色彩,添置與中國或澳門歷史文化相關文獻,推動文化傳承;

二)迎合學科所需,重點收集文獻,支持大學學術及研究發展;

三)珍稀書籍,如孤本或善本文獻,以示對前人思想的尊重。


在中文古籍方面,最具代表性是三部明朝刻本,分別為《新編纂註資治通鑑外紀義》《重校正唐文粹》《宗忠簡公文集》,距今五百多年,仍保存良好,品相上佳,含名家藏印,校跋傳承有緒,具文物、歷史和文化價值。三部刻本先後獲國務院及文化和旅遊部選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及廣東省古籍保護中心選入《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成為「國寶級」珍品。


《宗忠簡公文集》《新編纂註資治通鑑外紀義》《重校正唐文粹》(左至右)


至於西方古籍方面,收藏亦別具特色,如第一本以歐洲人視角,較系統、客觀和全面對16世紀中國各方面作描述的《中華大帝國史》(西班牙語);記錄意大利耶穌會利瑪竇在華傳教經歷的《利瑪竇中國札記》(拉丁文);記錄葡萄牙使臣往返澳門和里斯本所見所聞的《葡萄牙國王若望五世特使麥德樂朝覲雍正皇帝紀行(1725-1728)》手稿本(葡萄牙語)等,對早期中葡關係史研究具重要的參考意義。



澳大明朝刻本入選《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



公諸同好


澳大圖書館盡力從各方收集中西珍品的同時,主張對外分享,推廣古籍的學術和文化價值。在建館之初,由於古籍數量較大,而且中文古籍大多缺乏出版年份,難以區分出於明清朝代,部分甚至存在紕漏,故需要專家校勘,確保書目歸類的準確性。


有見及此,特藏組在2005年與澳大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鄧駿捷合作,而這項研究工作難度相當高,需逐本校勘,從古籍蛛絲馬跡中判斷出版的年代,在鄧教授努力下,圖書館在2006年出版《澳門大學圖書館古籍特藏圖錄》,以便師生查找所需的古籍資料,為推廣古籍文化奠定基礎。


隨著館藏中文古籍對學界影響力日升,澳門大學圖書館與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合作,於2015年發行大型古籍叢書《中國古籍珍本叢刊澳門大學圖書館卷》(全十二冊),為《中國古籍珍本叢刊》首部中國境外圖書館的分卷本。


多年來,澳大圖書館對中西古籍進行大規模的整理工作,每年亦有不少海外專家學者專程來澳,只為到澳大古籍館翻閱珍藏,尋找學術研究的突破缺口。


教研資源寶庫


古籍作為連接古今的重要載體,學術價值遠超想像,其既推動多學科研究,也為師生提供寶貴的教材資源,而澳大的古籍館不僅作為資料庫,助力學者探本溯源,還原歷史真相外,更是激發學生學術興趣的教學場地。


例如,澳大歷史系的課堂不時在古籍館進行,讓學生翻閱相關文獻,幫助他們感知代入歷史。李憑教授是其中一位喜歡到館內授課的老師,尤其是當他講解《二十四史》,而澳大藏有的五省官書局合刻本(清),從《史記》到《明史》卷冊完備,蘊含豐富的歷史資訊,有助學生更深刻理解課堂內容。


李憑教授與學生對澳大收藏的《二十四史》局刻本進行研究


李憑教授與其博士生曾對澳大收藏的局刻本進行研究,並指出《二十四史》在民間流傳版本眾多,僅在澳大圖書館已有四個版本,他們在研究過程中,亦常參考不同版本古籍上的名家閱讀心得和批註。


林玉鳳教授利用古籍館資料,探討了中國近代報業史


在社會科學領域,澳大不少學者借助古籍的文獻記載,為解讀中外關係、澳門歷史提供新的角度。如傳播系副教授林玉鳳,聚焦於媒體與社會的互動,從基督教的角度探討了中國近代報業史。她對澳門報業史所進行微觀研究,就是善用古籍館資料而取得的成果。



不負所托


古籍得來不易,其價值在於被後世學家所珍重,發掘新知。澳大古籍館從建館至今,延續他們所堅守的文化精神,讓師生在學海中受益。如今,澳大圖書館已對重要的中西文古籍進行數字化處理,供大眾、專家學者線上閱讀,以推廣古籍文化。


館長吳建中博士說:「古籍館今後定當不負所托,將繼續秉承既有使命,助力師生上下而求索,將典藏精髓傳承下去。」


To view the English version, please long press the QR code and select 'Scan QR Code'.




最新一期《澳大人》經已發佈,請長按二維碼瀏覽。





 │ 余偉業,實習校園記者黃嘉穎、唐陳亦旻洪譽庭

 │ 編輯部

編輯 │ 郭麗雅、林嘉敏
排版 │ 實習生顧文晴

發佈 │ 澳門大學傳訊部

歡迎投稿 │ prs.publication@um.edu.mo

歡迎轉載 

註明出處 │ 澳門大學官方微信




你可能

還想看


遷校十年  • 揚帆千里

澳門首部現代地方志正式面世!

89項澳大科研成果於科技周亮相

雙學位,成就不一樣的他們




分享收藏點讚在看

澳門大學
此乃澳門大學(澳大)唯一官方帳號,歡迎海內外讀者訂閱,了解澳大的最新資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