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日國慶當天,澳大國旗儀仗隊邁著鏗鏘有力的步伐,護送國旗、區旗、校旗走向升旗台。伴隨著隊長一句「向國旗敬禮」的口令,三旗冉冉升起,師生向國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澳大學生的家國情懷,不僅展現於升旗儀式上,還透過藝術、文字、影像和導賞等方式傳達。
澳大舉行賀國慶升旗儀式
一切從品味文化內涵起
讓家國情懷厚植於心,就如學習中國茶道,從品味其文化內涵開始,這是黃承發教授推動愛國教育的方式之一。他是鄭裕彤書院代院長,每逢大學的中國文化節,都會在書院表演茶藝。黃教授按選用的茶葉,挑選氣質合適的茶席與茶具,再配以插花點綴,從製茶、煮茶到品茶,全程一絲不苟。「中國茶道是美的哲學,根源可溯到先秦而盛於唐宋,講究茶德、茶禮、茶藝,沉澱中華民族深層次的精神追求。」
黃承發教授在書院表演茶藝
茶藝表演開始不久,一名來自荷蘭的交換生便被裊裊茶香吸引,黃教授察知她對中國茶文化的興趣,即在表演的同時,用英語向學生們介紹茶葉沖泡的知識,讓他們領略中國茶道的博大精深。
書院在推動家國情懷的教育上,一直結合承傳與弘揚中華文化的元素,深化學生的文化底蘊。在黃教授看來,沒有以了解為根基的情感,只會是無根浮萍,因此書院致力豐富學生對中國文化內涵的認識。
書院也會帶領學生從近到遠認識自己的根,深入澳門歷史城區,探索澳門世界遺產的奧秘;到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青少年愛國愛澳教育基地等展館參觀;鼓勵學生走遍中國各地,讓他們全方位體驗內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深入了解澳門與國家發展的歷史連結。
黃教授說:「文化內涵往往能引發情感的共鳴,當我們真正了解一個地方,就更容易對這個地方產生情感連結。」
從寫作中熟悉自己的家
戴孜怡
「回歸後,澳門取得噴井式發展,大家都著眼於金碧輝煌的建築,而忽略這座小城的獨特性。」這是戴孜怡讀完《隱形澳門:被忽視的城市與文化》及結合自身觀察的感受。她是教育學院大四學生,她認為澳門雖非如河南洛陽般,為乾隆帝御封的九朝古都,但彈丸之地,卻是中西方文明交往的窗戶,從澳門看中西文化近現代史上的碰撞和交融,意義非凡。
龔映雪教授
戴孜怡在大一遇上她的啟蒙老師——鄭裕彤書院副院長龔映雪教授後,便受鼓勵參加多個徵文比賽,透過寫作表達對澳門和國家的情感和想法,最近她的一篇讀後感,獲得《澳門文學作品讀後感徵文比賽》大學組亞軍。
今學期起,戴孜怡開始到澳門濠江中學實習,她希望通過自己的經驗,教導學生從寫作中思考,並鼓勵同學多走動,以進一步熟悉自己成長的地方,從而提升對澳門、對國家的歸屬感。
《大雅留聲——澳門大學鄭裕彤書院「家國情懷」教育獲獎作品集》
龔教授一直鼓勵學生參加家國情懷題材相關的徵文比賽,兩年來累積了20多篇學生得獎作品,書院將其集結成書,並即將推出《大雅留聲——澳門大學鄭裕彤書院「家國情懷」教育獲獎作品集》。龔教授說:「支持學生參賽的出發點,是提升他們對國家和澳門歷史文化的了解。當學生們去找資料、思考和落筆時,既可充分展現他們的才華,又可自然流露家國之情,這也是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
鏡頭下的「新街坊」
居住在澳門新街坊的伍珈毅,通過生活Vlog、微電影的方式,呈現他在橫琴生活的日常畫面。他是傳播系大二學生,去年與家人在橫琴開展新生活,感受澳琴發展。
伍珈毅在「『法』現微電影 — 澳門大專學生微電影創作比賽奪得金奬及最佳編劇奬
伍珈毅將其於橫琴記錄的片段,剪輯製作成《有您有我也有牠》,該作品上月在教育及青年發展局主辦的「『法』現微電影——澳門大專學生微電影創作比賽」中突圍而出,奪得金奬及最佳編劇奬。
作為橫琴的新街坊,他體會到生活環境的不斷優化,見證社區基礎設施的完善;而作為新聞專業的學生,他緊貼時事脈搏,特別關心澳琴政策發展,如今年3月深合區政府推出新政策,讓他可把心愛的貓帶到新家,於是便有了《有您有我也有牠》這作品,「大家在這裡就好像是一家人,共同見證『一國兩制』強大的生命力。」
伍珈毅用鏡頭記錄澳門的發展,並認為只有熟悉政策和法律,才能把握未來發展的鑰匙,而除了書院的講座活動,大學的通識科目「道德、價值觀、法律與社會」,也是他學習這方面知識的途徑。
「我們重視學生對國家制度、對澳門特區高度自治,以及對兩者之間關係的了解。」澳大憲法與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蔣朝陽教授強調說,中心一直推動普及兩法的教育工作,開辦兩法通識課,讓非法律專業的學生修讀。蔣教授表示,認識兩法和理解兩地法制的根本,有助學生未來到大灣區乃至內地其他城市生活或工作,從而更好融入國家發展。
寓學於樂 講解兩法
夏文欣在大三時,以「兩法推廣大使」的身份,向蔡繼有書院的同學講解澳門基本法紀念館的展覽。當時,她與另一位同學特意提前踩點,熟悉館內的歷史文物、珍貴文獻,她倆的導賞亦獲同學一致好評。如今,她是教育學院的研究生,擔任書院助理,持續在校推廣兩法。
孫斯斯博士
「懂得向同輩講解和推廣兩法,是兩法推廣大使必須具備的技能。她們都是非法學專業的學生,是我們從兩法通識課程中擇優錄取。」孫斯斯博士介紹說。她是呂志和書院導師,負責統籌「書院學術輔導RCAT——兩法推廣」計劃。
另一位兩法宣傳大使林傲婷,是教育學院的大三學生,她亦在RCAT計劃擔任助教,「我們創作了『兩法大富翁』遊戲,遊戲規則與普通大富翁無異,只是當中結合了兩法的知識,讓同學們可以寓學於樂,期望大家多理解兩法,成為負責任的公民。」
學生以遊戲方式推廣兩法
孫博士說:「兩法涉及複雜的原理和概念,透過朋輩式教學,能讓學生疏理兩法知識,並深化他們的理解力和講解力,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兩法教育環境。」
傳達不限於言語
「以食指自咽喉處順肩胸劃至右腰,猶如中國旗袍的前襟線,這動作在手語歌中可示意為『祖國』。」林正示範時說道。他是中文法律大三學生,目前與滿珍紀念書院的手語歌班同學加緊排練,準備高桌晚宴的演出,用手語演繹愛國歌曲《歌唱祖國》。
書院推動手語愛國歌
林正表示,愛國的心無分彼此,且不局限於言語上,手語亦是一種表達方式,能讓更多人以適合自己方式表達家國情懷,推動社會共融。
除了熟習手語手勢外,更重要的是了解《歌唱祖國》的時代精神。林正指出,此歌的詞曲作家是王莘,他追隨冼星海,走上以音樂救國之路,「因此在演繹時,既要每一個手語、表情準確到位,更要按歌詞的意境,配合旋律舞動身體,以增強動感,豐富情感的表達。」
洪盈惠
「音樂本身有強大力量,結合手語,就更能引起共鳴。」洪盈惠解釋道。她是滿珍紀念書院導師,她指出,書院與澳門聾人協會合作,自2022年起推動手語愛國歌,帶領學生演繹《七子之歌》和《蓮成一家》,並製作成音樂影片,於每年12月澳門回歸紀念日推出。
她說:「我們希望通過手語歌作為情感載體,把愛國的情感傳遞給更多人。」
育胸懷家國之才
育人非朝夕之功,須銖積寸累,日就月將。澳大作為公立學府,一直將家國情懷融入大學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以加強其對社會、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未來將繼續提升大學的愛國、愛澳教育氛圍,使學生更肯定自身文化價值,以開闊的視野、寬廣的胸襟貢獻社會。
To view the English version, please long press the QR code and select 'Scan QR Code'.
最新一期《澳大人》經已發佈,請長按二維碼瀏覽。
文 │ 余偉業、校園記者王楚月、實習校園記者陳昕劼
圖 │ 編輯部,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 │ 郭麗雅、林嘉敏
發佈 │ 澳門大學傳訊部
歡迎投稿 │ prs.publication@um.edu.mo
歡迎轉載
註明出處 │ 澳門大學官方微信
你可能
還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