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科普的“天津经验”是怎样炼成的

学术   2025-02-07 10:16   天津  

2019年,天津率先在全国提出“全域科普”。如今,天津首创的“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已经写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和《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成为全国深化科普事业改革发展的“天津经验”。基于此,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普及部(以下简称天津市科协科普部)被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全域科普根源于“平等、开放、共享”的传播文化,最初预设为“各个责任主体都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参与,并对公民科学素质提升贡献力量”。它的构成模式不是“金字塔”式的,而是一张“蜘蛛网”。

全领域行动:成员单位扩容到44个

2021年,“全域科普”被写入《天津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随后,天津市各有关部门在《文明促进条例》等10余部法规中陆续增补科普条款,《关于推进科技人员开展科普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批指导性文件相继印发施行,触发各领域形成“朋友圈”“活动群”。

每年年初,作为全域科普日常工作的负责处室,天津市科协科普部都要与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天津市纲要办)成员单位进行沟通,形成当年的《天津市全域科普工作要点》。2023年,天津市纲要办成员单位进一步扩容,由36个增加到44个。

在成员单位的合作下,天津市科协科普部不断培育科普新IP,“科普微视频大赛”“你的安全我牵挂”等80个全域科普品牌初步形成矩阵效应。由各个部门支持的科普活动,如健康天津科普作品征集大赛、京津冀大学生绿创大赛、天津公安科技创新成果展等,也不断丰富天津全域科普实践。

全地域覆盖:区域间科普资源均衡发展

城乡公民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一直是天津面临的难题之一。天津市科协科普部通过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科普基地扩面提质、基层科普人员培训等工作,实现资源向后进地区的倾斜。

基层科普工作人员流动性强。能不能把培训内容“留住”,让培训内容“传承”?针对基层的需求,天津市科协科普部把适应天津形势的科普政策解读、科普职称评审、科普论文撰写、科普活动案例升华、科普品牌建设等8门课程制作做成电子版,赠送给基层一线,指导基层形成科普能力提升的本地化对策,并召开天津市基层科普阵地规范化建设现场会,加快提升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确保科普事业稳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在天津市科协科普部的推动下,天津各区科协每年携手开展“科普活动‘手拉手’结对共建双提升”系列科普活动,促进区域间全域科普工作的协调均衡发展。

全媒体传播:媒体为群众科普创作“站台”

1月1日,天津市科协与天津新闻广播联手打造的广播节目《我们爱科学》迎来了7岁生日。天津市科协科普部负责人张威说:“我们希望联合打造一档关注科技热点、形式新颖、影响力大、服务面广的节目,并通过该节目培养‘科普大V’,充实科普人才队伍。”多年来,天津市科协科普部通过主流媒体、新兴媒体接力推送科普资源,一批全媒体科普品牌孕育而生。

“直通科普之夜”科学传播作品大赛是2023年以来,天津市科协科普部面向全市开展的又一品牌活动。获奖作品有机会登上天津市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的舞台“天津科普之夜”。这推动科学传播由“科普找媒体”转变为“媒体找科普”,由“无处安放的科普创作”转变为“媒体为群众科普创作‘站台’”。

全民参与共享:参与科普活动总人数达4000万人次

 “十四五”以来,天津市组建科技志愿服务组织4420个,注册科技志愿者19.8万人,发展科普中国信息员20万人,举办基层科普活动近20万场,吸引4000万人次参加,催生了生机勃勃的全民参与共享科普生态。科普不再属于某个组织、机构或者一小批科学家。

面向青少年,天津市科协科普部邀请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为全区55所中小学开展47场高阶科普报告。天津市老科协、市机关工委等社会力量也在天津市科协科普部的协调下行动起来,参与到科普事业中。

如今,全域科普正成为撬动天津市科学素质提升的杠杆。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天津市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19.93%,位列全国第三。

来源 | 天津科协、科普时报

天津科协
为科学技术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促进科技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科技的普及和推广,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建议,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科学文化氛围。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