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院士:使命 责任 担当

学术   2025-02-08 09:59   天津  

痛惜!据中国工程院官网“已故院士名单”显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于2月6日逝世,享年99岁。


今日,我们特摘录黄旭华院士于2018年10月15日,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报告会上,作的题为《使命  责任  担当》的报告,以此沉痛悼念黄旭华院士。


黄旭华(1926年3月-2025年2月6日)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代理)、名誉所长。核动力潜艇专家,主要从事核动力潜艇研究。

使命 责任 担当


黄旭华


我是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的,从1958年至今,没有离开过核潜艇研制领域。


作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一名老兵,我可以作证:我国自行研制核潜艇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在技术先进国家对新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严密封锁下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一个又一个顶尖技术难关,从无到有,一步一步地发展壮大起来的。


核潜艇不仅是海军战斗部队的“杀手锏”,装备巡航导弹,它是航空母舰和大型军舰的克星;装备战略导弹更是海军核战略的基石,是执行第二次核打击、实施核报复、和平时期遏制国外核讹诈和核威慑的中坚力量。它是“艇、堆、弹”共同拉动的三套马车,是集“海底现代化城市和航海技术、海底机动核电技术、水下导弹的发射技术”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体。技术复杂、要求高,综合性强,牵涉面广,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缩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在多年的战争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还来不及整顿恢复,接着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原来国民经济、科技和工业生产能力就很薄弱,严格地说,那时是不具备研制核潜艇的基本条件的。我们面临的更大的困难是我们没有核潜艇方面的专业的技术人才;缺乏有关核潜艇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参考资料,更没有能为我们指点迷津的专家,一切都要靠自己,从零开始。


为了能早日掌握核潜艇技术,突破国外的封锁和核讹诈,国家政府曾寄希望于苏联能给予技术援助。1959年,国庆十周年之际,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部长会议主席尼基塔· 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来到中国,我国政府再次提出希望苏联能够援助我国研制核潜艇。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有这样的话:中国想研制核潜艇,简直是异想天开。对他们这种异想天开,我只能一笑了之。他傲慢地说:核潜艇研制技术复杂,要求高、花钱多,中国没有水平也没有条件研制核潜艇,苏联的核潜艇同样可以保卫你们的国土。他建议同中国建立联合舰队,要求中国提供港口基地供苏联太平洋舰队停泊。毛主席一听非常气愤,说:“你们不援助算了,我们自己干。”事后,毛主席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立下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这句话表达了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有决心依靠自己的能力把核潜艇搞出来。


毛主席的誓言气势如虹、掷地有声,激励着广大研制人员下定决心,献身核潜艇事业。为了学习核潜艇的相关知识,了解国外核潜艇的情况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制定我国核潜艇的战术技术要求,我们的工作从调查研究入手。首先,集中力量搜集美国第一艘核潜艇和第一艘导弹核潜艇的相关资料。但在浩瀚无边的报刊、杂志上寻找国外保密控制极严的核潜艇资料犹如大海捞针,能够找到的资料往往是掐头去尾、零零碎碎、真假难分的,信也不行,不信也不行,怎么办?形象地说,我们要求研究人员随身带上三面镜子:用“放大镜”扩大视野,一有线索就用“显微镜”摸清它的内容实质,最后还要用“照妖镜”加以鉴定,弃假存真,以免上当。


我们从调查研究中获悉,任何尖端复杂技术,都是在常规的基础上综合发展提高创新的,是常规的集成和提高。这一发现不仅打破了对尖端技术的迷信,更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突破尖端技术的捷径。我国核潜艇的研制,除少数具有特性的设备仪表外,均以国内现有科研成果为基础,不搞新的,既减少矛盾,又争取了时间。


当时,国家还很穷,没有条件或条件不充分怎么办?我们提出“骑驴找马”,驴没有马跑得快,一时没有马怎么办?那就先骑驴上路,一边走一边创造条件寻找。如果连驴也没有,迈开双腿也得上路,争取时间,绝不等待。


拿计算手段来说,哪有今天一秒上亿次的计算机,我们手上只有老祖宗传下来的算盘和计算尺。研制核潜艇的计算量非常大,成千上万个数据,我们就是用算盘和计算尺算出来,然后加以集成,不断调整。为了一个数据经常要动员一批人日以继夜地苦干很多天。为了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可信,我们往往分两组或三组同时进行。得到的结果如果你是三,我是五,不是你错就是我错,或是你我都错,就得从头再来,重新计算。直到几个组计算的结果相同,才相信这个结果是可信的。我们的研究人员硬是咬紧牙关,毫无怨言。


为了确保艇建成后,它的实际质量和重心值控制在设计数值范围内,在建造过程中,我们在船台入口处设置一台磅秤,凡拿进船台的设备、器材都要一一过秤记录,施工中剩下的边角余料,剩余的管道电缆,凡拿出船台的,都一一过秤。几年来天天如此,我们称之为“斤斤计较”。这个办法听起来多“土”呀,我们就是用这样的土办法,精确地控制了几千吨排水量的核潜艇的质量和重心值,确保了核潜艇的不沉性和稳定性。


我们当时两手空空,没有任何试验手段,甚至连办公的地方都是临时借用的。我们采取的办法叫走出去“种菜”。菜农如果没有自己的土地,或者技术条件差,他可以走出去,借用人家的条件。


“地”是人家的,“菜籽”也可能是人家的,我们出劳动力和人家一起开发,一道收获。我们经常有2/3的技术人员出去“种菜”,一去就是半年或几个月。我们曾派200人的庞大技术队伍到陆上模式堆建设基地去“种菜”,带上艇的总体技术要求,和工地人员共同设计,参与施工和试验,既完善了陆上模式堆的建设,也完善了核潜艇实艇动力舱的设计与安装。


世界各国将高新尖端的核心技术,尤其是国防技术,特别是有关核潜艇的技术都列为国家最高级别机密,我国也不例外。记得我刚参加核潜艇研制工作时,领导向我提出三条要求:第一,核潜艇研制工作机密性极高,要准备干一辈子,进来就不能出去,就算犯了错误也不能出去,可以在里面做杂务或打扫卫生;第二,不能泄露单位名称、地点、所从事工作的性质和任务;第三,要默默无闻隐姓埋名,当一辈子无名英雄,出了名不是好事。我欣然地答应了,一定恪守保密的要求。


有的同志问我,一般科学家都公开自己研究的课题,一有成果就抢时间发表,而你们越有成果把自己埋得越深,你能适应吗?你是怎样适应这种特殊要求的。我说,我完全适应,因为保守国家机密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何况是核潜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地下党对党员的组织性、纪律性、严守国家和党的机密的要求都十分严格,一有疏忽就有人头落地的风险,我是接受这样的教育成长起来的。


1958年,我从上海调北京,领导只告诉我出差北京帮助工作,没有告诉我是什么任务。我行李也没带,随身背一个小背包就走。这一走整整30年没有回过老家,父母多次来信询问我,你在北京哪个单位?干什么工作?我都不予答复。父亲和二哥病重,我没有回家;他们去世,我也没有回家奔丧。我在家排行老三,父亲直到去世,只知道他的三儿子在北京,只知道个信箱号码,不知道是哪个单位,更不知道我在干什么。同志们劝我向领导请个假,我说不行,我相信如果我向领导反映,领导一定会答应我,但这可能会让领导为难,我还是自己承受吧。


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有篇长篇报告文学,题目是“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描写了我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我把这篇报告文学寄给了母亲。听我妹妹讲,母亲戴上老花镜,满脸泪水地反复阅读这篇文章,文章只提“黄总设计师”,没有具体名字,但是提了他的妻子“李世英”。李世英是她的三儿媳,因此母亲肯定,文章里的黄总设计师就是30年没有回家,被弟弟妹妹误解为不要家、忘记养育他的父母的不孝儿子。


母亲虽然肯定他的儿子不可能大学一毕业就不要家,忘记养育他的老父母,但对儿子30年不回家难免有怨言。母亲心痛之余却自豪不已,她把子孙们叫到身边,简单地说了一句话:“三哥的事,大家要理解,要谅解。”这句话传到我耳朵,让我30年如山般的重负一下释然,我忍不住哭了,我深深地感谢母亲和弟妹们对我的理解和谅解。


有人问我,忠孝不能两全,你是怎样理解的?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有国才有家,没有国,孝从何谈起?我虽然没有遵守在父母面前答应要常回家看看的诺言,但我恪守了要严守工作机密的承诺,我相信总有一天大家会理解、谅解我的。


新型号潜艇的研制包括核潜艇和常规动力潜艇,最后都要接受极限下潜深度和水下全功率、全航速航行试验和考验。深潜试验是考核核潜艇在设计极限深度下,它的结构强度,焊接质量及与海水接触的设备、部件、管道、阀门能否承受得了海水强大的压力,所有设备、系统在艇体受压变形情况下能否正常运行。潜艇下潜到极限深度时,一块扑克牌大小的艇体钢板要承受1 吨多的海水压力。任何一个细小结构,焊接质量或设备、管道、阀门承受不了海水压力,都有可能造成艇毁人亡的悲剧。1963年,美国王牌核潜艇“长尾鲨号”设计极限深度300米,但在深潜试验还不到200米时就沉没海底,艇上100多名参试人员无一生还。

我国自行研制的核潜艇首制艇,没有一件设备、仪器、材料来自国外,全是国内生产的。这艘由里到外全部由中国人自己白手起家研制出来的核潜艇,能否顺利闯过中国核潜艇研制史上第一次深潜试验大关?参试人员心中无底,思想波动较大。个别人给家里写了信,说要出去执行任务,万一回不来,有这样那样一些未了的事请代为料理,其实就是“遗书”。宿舍里有人哼起《血染的风采》这首歌:“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也许我的眼睛再不能睁开……”弥漫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气氛,带着这样沉重的思想包袱去执行极限深潜试验是危险的。


我决定同参试人员对话,听听他们的意见。我对他们说:《血染的风采》是一首很美、很悲壮的抒情歌曲,我也喜欢,作为一名战士,随时随地准备为国家的尊严和安全献身,这是战士的崇高品德。但是,这次深潜任务绝不是要我们去“光荣”,准备去牺牲,而是要我们把试验数据一个不漏的,完完整整地拿回来,我们要唱的不是《血染的风采》,而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那样威武雄壮满怀信心的进行曲。


我告诉大家,我对这次试验的安全充满信心,我们在设计上留有足够的余量,建造过程有严密的验收手续,我们又花了3个月的时间对全艇进行严格的质量复查,试验程序是由浅入深的,每一下潜深度在确保应力应变正常情况下,才向下一深度下潜,绝不蛮干。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还存在着万分之一的风险?如工作中一时疏忽留下的潜在危险,或存在着超出我个人知识范围、我还没有认识到的潜在危险,说句老实话,我既有信心又十分担心,因此,我决定和大家一道下潜做试验,共同完成深潜试验任务。


好多人劝我,艇上不需要你亲自操作,你的岗位是坐镇在水面指挥艇上,何必下去冒这个险!我说,我下去不仅可以稳定人心,更重要的是在深潜过程中,万一出现不正常现象,可以协助艇上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恶性事故扩大。我是总师,正因为危险,我更要亲自下潜。我不仅要为这艘艇的安全负责,更要为这艘艇上100人的生命安全负责。




最后,艇员们反映:总师六十几岁了,能和我们一道做试验,那不是夸海口的。艇长和政委说,他们做了3个月的思想工作,越强调任务光荣,人的思想越乱,今天总师的一席话,把棘手的问题都解决了。


试验进行得非常顺利,人们坚守在各自的岗位,全神贯注,只有艇长下达任务、艇员汇报操作,测试人员报告应力应变实测数据的声音。巨大的海水压力使艇发出巨大的“咔咔声”,听起来确实令人毛骨悚然。


试验结束,艇上浮到100米安全深度时,全艇突然沸腾起来,大家互相握手、拥抱,甚至激动地哭了。深潜试验圆满成功,艇上《快报》要我题几个字,我不是诗人,但一时兴起,题写了一首打油诗:


花甲痴翁,
志探龙宫,
惊涛骇浪,
乐在其中。

“痴”和“乐”两个字是我和核潜艇研制战线的同志献身核潜艇研制工作的人生写照。“痴”是痴迷于核潜艇,献身核潜艇无怨无悔;“乐”是乐观对待一切,工作与生活再艰苦,苦中求乐,乐在其中,“乐”是主旋律。


潜艇靠上码头时,码头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片欢腾景象。海军码头是禁止燃放鞭炮的,这是一次例外。


我国自行研制的核潜艇,1965年正式立项进入型号研制设计阶段,1968年开工建造,1970年下水,1971年完成系泊试验进入航行试验。1974年8月1日交付海军。只因为北海水浅,极限深度深潜试验和水下全功率最高航速试验到1988年才在南海进行,研制进度之快,在世界核潜艇研制史上罕见。


美国核潜艇的建造分三步走。其首制艇艇体线型采用常规动力潜艇的适合水面航行的普通线型,水下阻力大,机动性差。为了集中力量解决水下高速航行艇型技术问题,他们特建造了一艘常规动力水滴型潜艇,探索适合水下高速航行的水滴型流体动力性能,在两者都获得成功的基础上,才结合研制出水滴线型核动力潜艇。而我们果断地把三步并为一步,一步到位。


美国首制艇的功率是13400马力,我们的比它大;美国首制艇的水下最高航速仅为23节,我们的比它快;美国首制艇的极限下潜深度是230米,我们的比它深;美国核潜艇最长航行自持力的纪录是83天零4小时,回来的时候还有几名官兵是用担架抬出来的,而我国首批的第3号核潜艇,从1985年11月20日到1986年2月18日,通过了90个昼夜的自持力长航考验,创造了世界潜航时间最长的纪录。回来的时候,我到码头迎接他们,见到官兵个个雄赳赳气昂昂地跑上码头,没有一个是用担架抬出来的。我高兴极了,高呼:我们拿到金牌了,我们创造了世界纪录。


我国第一代自行研制的核潜艇顺利走完了研制过程。实践证明,其设计是合理的、正确的、成功的,建造质量是良好的,战术技术性能高于美国、苏联首批核潜艇。


外国人有个谜,当时,中国的科技与工业水平比拥有核潜艇的美国、苏联、英国、法国要落后约半个世纪,而且距前沿又远,为什么完全靠自己努力白手起家,既快又好地研制出来?


我国的核潜艇之所以神奇地、既快又好地研制出来,首先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及各级党政的英明果断决策和正确领导;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科技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是毛泽东主席“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誓言极大鼓舞核潜艇研制人员的士气,坚定了他们的决心和信心;是全国2000多个工厂、研究所、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工人和部队战士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呕心沥血、顽强拼搏的硕果。


1974年首艇交艇时,我们总结了研制工作中成功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这4句话16个字归结为“核潜艇精神”,正是这4句话16个字统一了广大核潜艇研制人员的思想,规定了具体的行动纲领,激励着他们只争朝夕、披荆斩棘、奋勇拼搏。广大的核潜艇研制人员热爱祖国、热爱核潜艇,他们淡泊名利、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奉献了宝贵的青春年华又奉献终身。


如果要问他们此生有何评述,他们会自豪地说“此生没有虚度”。为什么没有虚度?他们会骄傲地说“毛主席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誓言,我们做到了,不是一万年,也不是一千年、一百年,而是不到十年”。再问他们,此生有何感想?他们会坚定地回答“此生属于祖国、属于核潜艇,献身核潜艇事业,此生无怨无悔”。


这就是他们的人生观,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的科学道德观。他们做的每件事、说的每句话都是对“使命、责任、担当”的诠释,都是那么朴实,那么感人至深。他们每个人留下的不仅有光辉的业绩,还有伟大的精神财富!




缅怀黄旭华院士



来源 | 中国科协之声

天津科协
为科学技术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促进科技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科技的普及和推广,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建议,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科学文化氛围。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