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九年的记者之后,半半决定创业。
她虽然看着不大,但创业之路可着实不算短。文创店、自媒体到现在开了好些年的“嚯一得儿”奶茶店。作为一名老南京人,她创的业无论是自媒体还是实体店,都有一个很明确的主题:
南京话!南京文化!
包括现在开在熙南里街区的“嚯一得儿”奶茶店,从店名到环境再到产品,浓烈的南京文化弥漫了店里的每一个角落。
先看视频先睹为快
☟
走进熙南里商业街区,沿着主干道大板巷一直走,快到绫庄巷的时候往左扭个头,“嚯一得儿”近在眼前。
“嚯一得儿”明显是南京话,普翻一下即“喝一点”。但在南京话的语境里,“嚯一得儿”比普通话语境里的“喝一点”要说得更加自然与常见——不仅可以“嚯一得儿奶茶”,也可以“嚯一得儿小酒”甚至“嚯一得儿馄饨”。
在这种语境下,“嚯一得儿”中的“一”可以不发音——从中可以看出南京人表达事情时所追求极简的风范。
——每当有新的客人走进店内,闲聊店名是什么意思时,半半都会这么讲上一遍。
半半是老南京人了,毕业后在纸媒当了九年的记者,持续了一段挖掘南京故事的职业生涯。讲述南京故事时间长了之后,她的脑海里就慢慢开始有了“传承南京文化”的想法。
于是创业。
她的第一个创业项目叫“一得儿”,主要生产的是带有南京文化属性的酒、茶以及文创。现在的“嚯一得儿”奶茶店里,依旧留有当年创业“一得儿”时的产品售卖。
有鸭子讲南京话的卡通图书,有贴着“六朝古都系列”杯套的白酒,瓶身精雅美观,颇有魏晋遗风。
这些周边包括门店里都贴着半半开的公众号的二维码,公众号的名字叫“南京话研究所”,亦是以守护南京方言、讲述南京故事、传承南京文化为旨。
像六朝古都系列就属于“讲述南京故事”,下面这款则属于“守护南京方言”:
看到这些陌生但读起来何止是顺口的词汇,你是不是也都想着挨个读上一遍?
“嚯一得儿”奶茶店依旧保留了当年一得儿文创店的灵魂,把这些杯套等传承文化的载体用到了现在——
墙上贴着的,是杯套同款南京话方言大赏——你把这些南京话都摸透,再学会把第一声和第四声互换,你也就会讲南京话赖。
而顶上吊着的,是关于熙南里的前身——甘熙故居内部街巷以及附近地名名称。这些地名并不是特意为了和门店所在的熙南里遥相呼应,而是因为主理人半半是老城南人,准确来讲,就是在这家店后头的绫庄巷长大的!
在老家门口开个店,缘,妙不可言。
店内主打的“南京文化”,但绝非在墙上贴几个字这么简单。
作为一家奶茶店,“嚯一得儿”的主打产品奶茶,更是在选材上严选南京品牌,用南京食材做南京味道。
比如奶茶中的牛奶,清一色的都是卫岗淳牛奶。
而店内主打的雨花青绿系列,顾名思义,就是以南京名茶——雨花茶为茶底,配以卫岗牛奶所制成的名副其实的“奶茶”。
轻轻一抿,虽然茶汤已和牛奶融合成了奶茶,但浓厚的雨花茶香依旧直透天灵,茗香可人,让你只想着再来一口。
酒酿,采购的是芳婆糕团店的酒酿;
小元宵,则来自安家桂花汤圆——安老板把小元宵制作成了和“珍珠”一般的大小,堪称专为嚯一得儿奶茶店定制。
这个小元宵并非只出现在奶茶里。毕竟除了传统意义的奶茶之外,“嚯一得儿”还有红豆沙米麻薯小元宵、南瓜泥麻薯小元宵等能吃饱肚子的甜品,健康又美味!
而像红豆芋泥、糯米等食材都是半半每天在店内手工现做,不少人专门定制“嚯一得儿”每天限量的产品,手慢无!
时间一长,“嚯一得儿”在老城南附近可谓是口碑极佳,不少老南京都爱来店里坐坐,手把手教小孩认读店里到处都贴着的南京话。
在南京生活三十余年,创业四五年,作为一个老南京,半半对故乡爱得深沉。宣传南京文化是其初衷,用南京食材来做食品更是她对南京文化最大的致敬。
半半说:创业这么多年来,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学习和成长,因为市场在不断的变化。目前我的目标是把嚯一得儿做成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在南京稳扎稳打后,再走出南京,把南京文化带出去!
总体而言,南京的市场还是很开放的,机会也是有很多的。南京,绝摆!
近年来,南京市在积极招引国内外品牌的同时,也大力推动本地品牌创新,积极培育本土消费新势力,打造消费新场景、挖掘消费新潜力。
像“嚯一得儿”,这种南京方言文创茶饮,不仅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更承载着主理人的梦想与希望,也成为支持创业、吸纳就业的新载体。
来源:南京消费发布
编辑:翟羽佳
审核:吴杰、王楠
发布:刘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