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一书中有言:“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若是普天之下的人,皆能孝顺敬爱自己的父母双亲,那么天下将会和睦安宁。
自古以来,在中国的普世价值观众,“孝”便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正所谓“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一个家庭最大的幸福,住琼楼玉宇,不是喝琼浆玉液,而是能培育出尊老敬贤的儿女。
但现实之中,许多父母勤勤恳恳一生,却不幸养出了忤逆不孝的子孙。
其实,孩子长大后是否孝顺,从小时候便能看出端倪,若是有这3个特征,请务必要警惕。
01
自私自利,不懂感恩
《战国策》中有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父母为了子女,总是毫无保留地付出,无论子女有何种要求,都尽力去满足他们。
但作为子女的一方,习惯了这样的享受以后,便会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应当。
他们不会感恩父母的赐予,只想着自己如何逍遥快活,根本不管他人过得如何。
一旦父母无法满足自己,还会大发雷霆,甚至抱怨和指责父母的无能。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一条热搜,其内容实在是让人惊呼不可思议:
一位23岁的留学生,在西班牙读本科期间,向在农村的父亲讨要生活费。
在国外生活,她每个月的开销自然不低,父亲给她的钱不够,她便用质问的语气责备父亲。
她的父亲苦口婆心地劝说,希望她能懂事一些,要有独立意识,理解自己的不容易。
却换来对方一句:“我也不容易,我不可能不吃饭。”
更可气的是,没拿到钱的女儿,竟然将两人的聊天记录发到了网上,并且用侮辱性的字眼形容父亲,以发泄自己的愤怒。
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付出,稍有怠慢,便满腔怨恨,甚至辱骂至亲。
如此不懂感恩的孩子,将来即便事业有成,又如何指望她能有反哺之举?
有才无德是小人,有德无才是君子,德才兼备方为栋梁之材。
为人父母,先教会孩子知恩图报的做人之理,比教会他去考高分更为重要。
02
依赖父母,一味索取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贝勃定律”:
父母越是宠溺孩子,为其付出的越多,最后能收获的回报反而会越少。
这个定律乍一听不合情理,但仔细想来,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确实是如此。
若是孩子从小便过度依赖父母,只懂一味地索取,只会成长为一个软弱无能的“巨婴”。
离开了父母的庇护,他们便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遇到棘手之事便只会想着逃避退缩。
既没有担当也毫无出息,就算他们有心尽孝,也会因为能力不足而畏缩不前。
在电视剧《都挺好》中,老二苏明成从小就备受母亲的溺爱,成家立业以后依旧十分依赖父母。
他不仅结婚的婚房和酒席由母亲出钱,平时生活也依赖母亲的接济,活脱一个“啃老族”。
但苏明成并没有觉得这些有何不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一切,过着悠闲的生活。
直到母亲突然离世,他瞬间感觉世界都崩塌了,一下从衣食无忧的公子哥,变成了一无所有的可怜虫。
突然想到《特别狠特别爱》中的一段话:
“中国父母给与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不忍心他们从小体验生活的艰难,也不懂得适当时机向他们索要,因此最终导致子女们一辈子艰难,一辈子向父母索要。”
谁都爱自己的孩子,但若想让孩子真正有能力生存下去,先要让学会他们独立。
03
目无尊长,不懂规矩
现在孩子的生活条件,相比以前的任何时候,都有了极大的改善和进步。
作为家庭中人人关心的“希望”,收获了诸多关爱的孩子,往往会活得我行我素,缺乏对别人的基本尊重。
对于陌生人他们毫无礼数,不知以礼待人,面对家人更是目无尊长,还会随意顶撞父母。
这类孩子蛮横无理,喜欢胡搅蛮缠,任性妄为,遇事只会乱发脾气,撒泼打滚,没有教养。
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都视作他们胡作非为的底气,这样桀骜不驯的孩子,又怎么会去孝敬父母?
曾经在网上刷到过这样一个短视频:
视频中的一个女孩,愤怒地朝着另一个女子连踹好几脚,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她的愤怒。
而同行的这名女子,手里提着大包小包,还推着一个行李箱,默默承受着对方的攻击。
根据知情人的说法,两人是母女关系,因为上错了地铁,女儿便对母亲拳脚相加。
女孩一边用脚踹,一边嘴上也不饶人:“都怪你,长着眼睛是出气的吗?”
正如《规矩和爱》中所说:“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孩子会失去敬畏之心。”
一个对父母没有敬畏之心的孩子,都不用等到父母垂垂老矣,自小便会暴露出薄情寡恩的一面。
心中没有规则的约束,行事就会毫无底线。
父母不舍得给孩子立规矩,等他长大后,必定会让全家跟着遭殃。
教育家威廉·詹姆斯也说:
“孩子生下来时是一张白纸,而最终这张纸是否能被描绘成一幅精美的图画,那就是完全取决于他们的父母。”
身为父母,养育孩子不仅要靠爱,更要有智慧。
在有爱的环境中,给孩子们正确的教育,他们才能健康向上的成长。
而不是一味的溺爱,无理的纵容,最后不仅毁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希望全天下的父母,都能在辛苦养大孩子后,在孝顺中安度晚年,收获孝子贤孙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