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战硝烟中走出的青田皮箱

民生   2024-10-22 19:50   浙江  

栏目导语

涉侨文物凝聚着海外华侨华人的历史,是展示华侨华人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海外侨胞乡愁记忆的重要载体。中国侨网推出特别策划“侨文物会‘说话’”,让文物化身为“讲述者”,向大家细细道来历史中华侨华人的动人故事……



大家好,我是本期的文物主讲人一只皮箱。我身上许多地方的漆皮已经掉落。在我的侧面写有“第十八组刘鸿标”。青田华侨历史陈列馆的工作人员是从刘鸿标的老家找到我的。

刘鸿标是青田县油竹街道东堡村人,于1935年前往意大利,在当地做皮革生意,产品种类包括男用皮夹、男士领带等。

彼时,意大利的皮革业兴旺。旅居意大利的青田华侨利用大工厂的皮角次料生产小皮件,在夹缝中讨生计。刘鸿标的账本上记录了大量与其有生意往来的青田华侨姓名。

工作人员同时搜集到刘鸿标填写的《中国留意侨胞战时损失调查表》,上面记录了他在二战期间的部分经历。

刘鸿标写道“从为世界战事克始(开始)以来,在义(意)大利侨胞受尽危险,本人在为机弹(子弹)之下,是死中复生。”

刘鸿标填写的《中国留意侨胞战时损失调查表》。青田华侨历史陈列馆供图

据意大利华侨研究专家高龙亶收集的资料显示,二战期间,有两百多名在意华侨被抓捕关押至两座集中营内,其中一座位于依索拉·格兰莎索镇的教堂里。这些华侨绝大部分来自青田,他们的护照和居留证全部被没收。少部分人白天可自由出入,也可经商,夜晚则必须回到教堂。

此后,侨胞们又被押送到其他地方做工。1944年,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解救了被困侨胞。

据《战后遣送旅外华侨回国史料汇编》记载,民国34年(公元1945年)有六十余华侨生活在罗马联军难民收容所内。其他华侨虽做些小生意,但仍无法维持生计,约有400人请求政府救济并回国。此后另有他国华侨前往意大利,希望搭乘轮船回国。

1946年,刘鸿标从意大利罗马难民营坐船经香港到达上海。青田华侨历史陈列馆搜集到这艘轮船上难侨的名单,名单上记录了19组华侨共405人,刘鸿标被划分在第18组中。据统计,当年约有600人分批次回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赔款协定,中国华侨每户可获得15万——30万里拉的赔偿。赔款领取方式分为三种:在当地领取、使馆汇款和代领。一些留在国外的青田华侨利用这笔赔款返回意大利再次创业,凭借坚韧的毅力在当地扎下根来,一起为同胞谋求正当权利。

在刘鸿标的生前遗物中,侨史馆工作人员还找到了他在米兰华人街经营皮革生意的许可证。如今繁盛的米兰华人街Via paolo sarpi最早是种植洋葱的农舍。据记载,20世纪初就有中国商人借世界博览会到米兰做生意。与这条街相距不远的森皮奥内公园曾是米兰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地,一些青田商人携石雕参加这一博览会。二战期间,以Via paolo sarpi为中心的中国城已初具规模。聚集再次的中国人主要从事皮革加工的工作,制作当时军队需要的军用皮带等配件。

侨史馆工作人员将账本、证件等文物集中展示在馆内“青田商人”版块,将皮箱和撤侨名单展示在“撤侨行动”版块。参观人员若细心的话,可以发现馆内不同版块间存在的联系。下一期,我们将随着这些资料,回溯到青田商人们参加博览会的情景。大家,下期见!
来源:中国侨网

往期推荐


潘伟检查侨博会、咖博会筹备工作

 


倒计时30天!第六届侨博会来了!

人民日报: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


侨爱守护 温暖童行 | 百名侨界巾帼结对百名侨留守儿童走进三溪口活动成功举办

青田侨联十二楼
加强与侨沟通、用心为侨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