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新时代的时尚创新发展,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古老文化渐渐实现“复兴蝶变”,也引来了摄影人热情关注。9月20日至25日,由中国摄影报社主办,影像中国摄影网和江南摄影深度行协办的“你好,景德镇·婺源”非遗高级摄影研习班,在江西省景德镇市和婺源县举行。学员们在导师的指导下,将镜头对准景德镇市和婺源县的非遗项目,以新的视角促生新的表达。
江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徐渊明为学员们举行了《当下摄影艺术创作的2个方向》的主题讲座。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浙江传媒学院硕士生导师、泥美术馆(中国乡村摄影艺术中心)馆长傅拥军,摄影家、策展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校外研究生导师江浩,艺术家、摄影家、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当代艺术委员会委员王豫明,担任本次研习班导师,对学员进行培训指导、交流授课。
研习班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白加黑”的节奏紧锣密鼓进行。导师带领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深入景德镇和婺源的各个拍摄地,就如何拍好景德镇陶瓷文化及婺源古村落深入学习、潜心拍摄。白天,导师傅拥军、江浩在现场指导学员们深入陶瓷生产一线、主要的瓷器交易市场、传统油纸伞的制作厂房和婺源古村落等地拍摄。晚上,导师们组织学员讨论,点评白天拍摄的照片,及时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在第二天的拍摄中调整拍摄方向和思路。
在景德镇城南三宝村净桥空间,导师王豫明就创作观念与学员们进行了现场交流。王豫明的作品涵盖了诗、书、画、印等多种瓷上语言。在观赏王豫明作品的同时,学员也就各自在创作中遇到的困惑面对面求教。导师们一边答疑解惑,一边分享自己的艺术创作经历和理念。王豫明说:“创作的过程,就是‘掌握—了解—打破’。”现场气氛热烈,学员们收获颇多,对如何拍好照片有了更多理解和感悟。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陶瓷是景德镇的立市之本、称都之源。中国自公元10世纪开始向朝鲜、日本和欧洲传播制陶技艺和工业文明。陶瓷已成为西方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景德镇的陶瓷技艺尤以精湛著称,从青花、玲珑、粉彩到颜色釉,“四大名瓷”各美其美,共同构成了景德镇陶瓷的绚丽画卷。婺源县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古属徽州府。本次研习班带领学员深入领略瓷都景德镇的文化传承和婺源县的精神家园魅力,获得了学员的一致好评。5天来,他们在同行导师的悉心指导下,从一窝蜂似的扎堆、盲目拍摄,渐渐养成主题先行、独立思考、与拍摄对象充分沟通的拍摄思维,在领略景德镇和婺源县非遗传统文化、秀美自然风光的同时,精进了自己的摄影水平,也收获了宝贵的友谊和难忘的记忆。● 熊维华
陶溪川市场 周雯 摄
学习感悟:拍专题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一直不知从何入手。本次研习班让我明白,拍专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尤其要锻炼耐心与毅力。我的拍摄一开始并不到位,对此,导师提示要对拍摄对象有全面的了解,用心用爱去拍。第二次,我反复琢磨,注意拍摄各个景别的画面,综合运用各种摄影技巧,得到了导师的肯定。这让我备受鼓舞,今后要多拍自己家乡的专题,拍好身边的人和事。
拥抱幸福 张曲波 摄
学习感悟:专题摄影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但此前没有系统性地学习理解专题摄影应具备的相关知识。心有所想,却难有佳作。本次研习班中,我切实感悟到摄影者在专题拍摄中应具备良好的研究能力。我运用导师传授的田野调查方法,先有框架,形成提纲,再去调研,找到关键人物了解基本情况,再用平实的视角、真挚的情感走近镜头里的人和物,养成良好的拍摄习惯。
婺源思溪延村 牟双文 摄
学习感悟:我曾一度认为纪实摄影就是边走边拍,将见到的一切摄入存储卡内即可。通过本次研习班,我深刻理解了纪实摄影的核心在于人文关怀,摄影者有责任用镜头为时代留下真实的印记。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摄影者凭借敏锐的洞察力用镜头捕捉世间万象,展现出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瓷器手工作坊一角 瞿庆华 摄
学习感悟:在本次研习班上,我明白了拍摄主题的重要性。第一天的拍摄中,我毫无头绪,思路零乱。通过导师耐心指导,我意识到选择好主题是拍摄成功的基础,有了主题,再围绕它展开构思、选景、布光等一系列操作。第二天,我根据自己的计划,围绕主题去拍摄,果然有了新的灵感,拍摄效率也明显提高,最终完成了专题作业。
过桥 崔丽莉 摄
学习感悟:我一直以来都不太关注“简单”的题材,总以为只有面面俱到、有整体感和逻辑性的组照才有价值。这次的研习班让我懂得,原来如傅拥军老师拍摄的《西湖边的一棵树》那样举重若轻的专题,也很有力量。一组成功的专题,会从每张照片中逐渐积累力量。接下来,我将摒弃之前追逐复杂内容的心态,化繁为简,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大学生与他的陶瓷壁画创作 邓慧娟 摄
学习感悟:这次的研习班让我真正理解了如何用组照讲好一个故事。以前,我往往是见什么就拍什么,而且一直拍不好专题,深感困惑。现在我知道,拍摄前首先要搞清楚拍什么、为什么要拍、怎样去拍,建立编辑意识,理出框架结构,而后,思考用什么画面向观者交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用一系列瞬间编织出故事。
画中画 熊维华 摄
学习感悟:短短几天的学习培训,最大的收获就是自身的摄影意识得到了较大提升。摄影要围绕主题先调查研究,选择能体现主题的环境、人物肖像、静物等场景,再用心把一个个场景拍摄好。做到独立思考的同时,摄影者还需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将接收到的信息转化为精彩的画面,展现出拍摄对象的文化底蕴。
排排站 刘明祥 摄
学习感悟:过去,我认为有好的相机、熟练的技巧就能拍出好片子。现在,我意识到,真正重要的是摄影者自己的视觉感受和拍摄主题,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拍摄主题好比路,技巧、器材等好比桥,路永远比桥长。主题鲜明的拍摄才能体现摄影者独特的思维,特别是在集体采风时,更能在同题材竞争中独树一帜。
一专多能 王巍 摄
学习感悟:我此次最大的收获是建立起对静物拍摄的认识。尤其面对非遗项目中的静物,不仅仅要捕捉形态与色彩,更要体现文化的传承。每一件瓷器的纹理、花式、体态、色泽,每一把油纸伞的骨架、弧度、连接线、纸面图案,都是文化的沉淀。通过镜头,我认真与这些静物“对话”,感受它们的“气息”,珍惜每一次拍摄机会,表达对文化的敬意。
古村里的年轻人 刘小玲 摄
学习感悟:对我来说,本次研习班的学习是一次摄影思维的转变与突破自我的挑战。我完成了一组乡村人物专题影像。专题拍摄要沉淀对历史、人类和社会的思考,集纳令人感动的瞬间。摄影者必须具备调查、分析、研究、亮出观点等能力,用敏锐的影像思维和深刻的人文情怀注视到过的每个地方,留下有温度、有故事、有回忆的照片。
活灵活现 郭树富 摄
学习感悟:我在本次研习班学习最大的收获,是学习到了如何拍摄出“陌生感”。以前我对“陌生感”的概念理解很模糊,如今慢慢理解陌生感的建立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实现,如采用不寻常的拍摄视角、不规则的构图、突破常规的色彩对比。在今后的摄影中,我会努力赋予熟悉的日常事物以陌生感,让每一幅照片都成为独具巧思的“孤品”。
菊径村一角 张嫩娟 摄
学习感悟:参加研习班之前,我更多关注器材的运用,恨不得双机“上膛”、左右开拍,哪里人多往哪里凑,生怕错过精彩瞬间。但这次我发现,导师都是轻装上阵,而且用的就是再普通不过的35mm标准镜头,设计好了拍摄主题,会避开拥挤人潮和大众视角,以此来呈现不一样的内容。我意识到,摄影的关键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通过镜头传递内心所想。研习班让我走出了崇尚器材的误区,走出摄影的“热闹区”,真正走近被摄对象。
乡村美居 皇甫天然 摄
学习感悟:我刚刚入门摄影不久,一直找不到拍摄的方向。当我追逐国外摄影师的脚步,模仿他们拍摄手法的时候,我参加了本次研习班,便有了别样的思考。王豫明老师的一句“拍自己喜欢的,就好”,让我恍然大悟,这不正是我拿起相机那一刻所追求的吗?以影会友,走向更高的平台,是我的梦想,但用摄影表达自我却更加重要。
玲珑瓷进万家 于婷 摄
学习感悟:本次研习班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拍摄专题前首先要建立框架。比如在陶瓷生产工厂拍摄,这个框架就包括各个工序的拍摄、工人制作的场景,不同景别的运用,工人的生活细节,对典型人物的挖掘,陶瓷烧制后的成品展示等。摄影者需要在拍摄前先形成一定的框架,在不断地拍摄调整中逐渐完成一组专题。
悠闲生活 刘文东 摄
学习感悟:我一直对乡村题材非常感兴趣,从皖南拍到浙南,如今又来到婺源,总是痴迷于田园山水的恬静宜人。回想之前的自己,多为流水账式的拍摄,看到什么都一股脑儿拍下来。这次听傅拥军老师分享乡村题材拍摄的技法和计划拍摄的乡村项目,再结合作品点评,真正培养了我的问题意识和调查意识,也提升了思辨能力和影像控制能力。今后,我会把每一个拍摄地当作一个项目,真正钻进去拍、成体系地拍。
联系电话:010-65251661
联系邮箱:wuping@chinaphotopress.com
1.保持图文完整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号ID、二维码
3.未按此规定转载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