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交给读者,让生命开花”纪念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图文展开展啦!

文化   2024-11-23 20:03   广东  

想象一下,

穿越时光的长廊,

你站在了文学巨匠巴金先生的面前,

那双深邃的眼眸,仿佛藏着无尽的故事与智慧。

你是不是想问他,那些笔下流淌的炽热情感是如何酝酿?

还是好奇,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用文字点燃希望之光?

亦或者,你更感兴趣他的日常点滴,例如喜欢哪个城市?喜欢吃什么菜?喜欢看什么书?

……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翻译家和出版家,2003年11月,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据不完全统计,巴金先生的作品包括中长篇小说18部,短篇小说集17部,散文集26部,杂文集3部,随笔集1部,文学译著28部等,以其深沉的人文关怀、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今年是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文学巨匠,我们特别策划了“把心交给读者,让生命开花”图文展,重温巴金先生的一生。本次图文展已在深圳图书馆中心馆四楼展出,通过“岁月留痕”“墨海波澜”“友谊情深”“粤地金缘”四个大版块,展示巴金先生的生平、作品、情感以及与粤地的缘分。展览通过照片、书信、报刊、图书等文献资料,与历史对话,再现巴金先生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奋斗经历,让我们看到一个有信仰、有真情、讲真话的巴金。展览现场还陈列了本馆收藏的巴金与鲁迅、沈从文、冰心、茅盾、老舍等好友的作品,供读者借阅,让我们通过“阅读”的方式,聆听文学巨匠们的心声,感受历史的脉搏,缅怀这位“把心交给读者”“让生命开花”的“人民作家”。









岁月留痕


透过泛黄的老照片和细腻的文字描述,回顾巴金先生传奇的一生。


1929年李尧棠首次以笔名“巴金”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灭亡》,描写革命党人杜大心反抗军阀的斗争及其命运。该作品在文坛引起反响。

(来源: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



巴金写《家》时的钢笔和小桌椅,钢笔是大哥所赠。巴金说:“我用它写了我的《灭亡》以外的那些小说。它使我时时刻刻都记着你,而且它会使你复活起来,复活起来看我怎样踏过那一切骸骨前进!”1933年5月,长篇小说《家》由新中国书局初版。

(来源:周立民《巴金画传》.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066页)



2005年10月17日,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图为读者给巴金先生的留言。

(来源:《收获》杂志2005年第6期封底)


巴金病逝后,新华社发布的《巴金同志生平》评价道:巴金同志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一生,是对国家和人民忠心耿耿、为文学事业奋斗不息的一生......巴金同志的爱国情操和高尚品德以及他为我国现当代文学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









墨海波澜


巴金先生一生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百余部作品,创作翻译达1300万字。巴金是用生命蘸着血和泪在写作,作品成就了他,又何尝不是写作维系着他的生命,让他的爱与恨,悲哀与快乐,孤独与痛苦,希望与挣扎得以表达,让他心中熊熊之火得以平息。所以,让我们一起通过“阅读”的方式,聆听巴金先生的心声,开启时空的连线。



01


扫码阅读
+
+

《激流三部曲》第一部《家》,最早于1933年5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初版。《家》被认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8位)。

(封面来源: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



02


扫码阅读
+
+

《春》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是《家》的续篇。最早1936年开始在《文学月刊》上逐期连载。描写了两个年轻女子蕙和淑英的命运。她们在相似的环境中长大,发生了类似的遭遇,但却因各自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而有不同的结局。于1938年3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初版。

(封面来源: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



03


扫码阅读
+
+

《秋》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最早于1940年4月由开明书店首次出版。该作品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故事,主要讲的是高家大家庭最后的结局。

(封面来源: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








友谊情深


巴金先生看重友情,视其为生命中的“明灯”,与近现代许多文学大家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鲁迅是他的“指路者”,
叶圣陶是他的文学引路人和伯乐,
沈从文是他“敬爱的畏友”,
老舍惦记着请他“吃烤鸭”,
冰心“大姐”给予他前行的“力量”,
曹禺是他“家宝”……


鲁迅与巴金

当巴金受他人质疑时,鲁迅先生坚定地站在巴金这边,称赞他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来源: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


老舍与巴金

1950年6月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期间,老舍邀请巴金去吃小馆,老舍留下便条说:“巴金兄,明天中午在全聚德请您吃烤鸭,有梅博士及王瑶卿老人等,务请赏光!祝安!”便条中的“梅博士”是梅兰芳,王瑶卿与梅兰芳一样,也是戏曲表演艺术家。另一张便条没有抬头和日期,但同样被巴金珍藏。

(来源: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


冰心与巴金

1980年春,巴金和冰心同访日本,这是在机场作别日本朋友时摄。巴金是一个话不多的人,但在老大姐面前却总是滔滔不绝。

(来源:周立民.巴金书信中的历史枝叶.昆明:云南出版集团 云南人民出版社,2021:374)








粤地金缘


巴金一生曾经到过广州六七次。上世纪30年代,他先后去广州、江门、台山等地旅行,留下了许多饱含城市文化韵味的记录。本展览聚焦巴金先生与广东的不解之缘,讲述那些年他与粤地鲜为人知的故事。



1933年5月28日,旧历端午节的上午,在锣鼓喧天的龙船竞渡中,巴金乘坐省港小火轮驶进广州,这里给他的最初印象是:“广州的确是一个热闹的地方。”巴金在《广州二月记》中写道,“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我的脑筋里就被印上了‘广州’这两个字,我知道在中国的南部有这么一个城市,那是阳光常照的地方。”

(来源:《巴金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302-303页)



在游访江门时,巴金先生有感而发,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散文《鸟的天堂》,最早刊登在《文学》季刊上。后来,文章被收入小学语文课本,“鸟的天堂”由此闻名中外。

(来源:《文学(上海1933)》1933 年 [ 第1卷 第2期 ,265-266页 ])



“深圳”在巴金文献中的首次出现,是在他1963年10月31日的日记中。巴金以中国作家代表团团长的身份率团到日本访问,那天早晨,他们从广州出发,经由罗湖口岸去香港,在深圳有两小时的停留,“十点半到深圳”“在深圳吃午饭”,后到罗湖车站,“坐大轿车过海,住摩星岭九号"。

(来源:《巴金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311-312)



书展书墙




“阅读”是最好的怀念方式。为了让读者第一时间找到巴金及其友人的作品,我们特别布置了线下书展和电子书墙。纸本书怀旧,电子书便利,任君选择!

让我们共读他们的作品,感受那个时代的阵痛和温情,怀念文学大家们的风采,思考我们自己的一生。






定制印章




看展打卡怎能没有印章?我们怎能不懂你的小心思?在展览的开端和结语处,我们特设了定制印章——“把心交给读者”“让生命开花”。记得带上你的小本本,看展、盖章、打卡。我们也希望在留言墙上看到你的笔迹。期待与你的相遇!





这不仅是一次展览,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心灵的触动。我们邀请你,带着你的问题,带着你的好奇,走进这场展览。在这里,你或许能找到答案,或许能发现新的思考!

历史,是一种延续。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撰稿:赖剑颖

审校:胡大琴、肖   楠

编辑:何   蔷
审核:洪光宗


深圳图书馆
这里,您可以检索图书馆馆藏、进行手机阅读、赏析经典美文,更可以随时获取您要的精彩资讯,深图活动、深图讲座、深图展览、深图艺苑…深图与您在一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