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色字关注↑【中国建始网】
恩施日报采访组
千年古县,康养建始。在生态康养产业发展版图中,建始县有着独特的方位。
建始县地处武陵山腹地,北连重庆市奉节县、巫山县,西接恩施市,历史上就是“川鄂咽喉”“楚蜀门户”,有着“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全域生态气候优良、山水风光秀丽、人文底蕴深厚,曾因盛产玉米和烟叶而被称为“金建始”。
如何赋予“金建始”高质量的含“金”量?新时代以来,建始把绿水青山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要素,把生态旅游康养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和重要抓手,从思想破冰到发展突围,成就了如今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中国候鸟式旅居小城”。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本报采访组深入建始县城乡,探寻“生态康养强县”如何作答“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建始怎么干”这些深刻的时代命题——
转换赛道 城乡处处皆成“小汉口”
每年夏季,5万余名“避暑大军”扎营建始县花坪镇小西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宁静的集镇瞬间成了“乡村不夜城”。
什么概念?数据来说话:作为建始避暑旅游的发端地,花坪镇区域面积42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8万人。这意味着,每年夏天,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候鸟”。
花坪镇曾是“川盐入湘”的重要通道,曾经的繁华热闹让它赢得了“小汉口”的美誉。如今,因为宜人的气候、便利的交通、多样的业态,“小汉口”有了新的寓意——“避暑大军”中九成以上是从“火炉”来乘凉的武汉人。
作为升级版康养小镇的龙坪乡楂树坪村,则形成了春看花、夏避暑、秋赏松、冬滑雪的四季康养模式。
“楂树坪村恩施长岭岗滑雪场2024年初正式营业,目前拥有4条初级雪道,每天可为1500余名游客提供滑雪服务。2024—2025雪季新增了夜滑项目,为滑雪爱好者带来另一种体验。”建始县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吴亚军介绍。
全域化布局、全季节衔接、全业态融合、全龄段服务的生态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格局的形成,得益于建始县委、县政府破题生态康养的科学选择。
相较于兄弟县市,建始的旅游产业“播种晚”“个头小”,是直道追赶,还是换道领跑,无疑是摆在建始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道时代命题。
梳理建始县的先天优势不难发现,其发展生态康养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平均海拔1152米,森林覆盖率达69%,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三国吴景帝孙休永安三年(260年)在此置县,是湖北省首批命名的“千年古县”;
境内有亚洲大陆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古人类化石遗址——建始直立人遗址,建于宋朝的建阳宝塔、兴于元代的文庙、鼎盛于明代的朝阳观、蜚声于清代的五阳书院,民歌《黄四姐》、丝弦锣鼓、南乡锣鼓、土家背鼓、喜花鼓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享誉荆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硒资源出露面积近480平方公里,位于平均硒水平含量最高的富硒生物圈上,是名副其实的“富硒王国”;
宜万铁路、沪渝高速公路、银百高速公路、209和318国道、清江黄金水道贯穿县境,形成与武汉、重庆等周边互联互通的3小时交通圈;
地心谷、野三峡、飞拉达、清江峡谷……全域旅游业态丰富多样。
通过监测调查消费客群后得出结论——
前来建始旅游的人群绝大部分来自武汉、重庆;
全年人流量最大的季节为夏季,花坪、茅田、龙坪等高海拔地区成为热门旅游地。
深入分析旅游发展现状及趋势后思路更加清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
省委、省政府要求恩施以富硒产业为切入点,推动文旅、康养和特色农业产业等高质量发展;
州委、州政府聚焦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彰显“土、硒、茶、凉、绿”特色优势,提出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目标任务。
时代的号角催人奋进。
建始县率先在全州范围内落子“生态旅游康养”这条全新赛道,提出实施“生态康养强县”行动,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绿水青山转换成金山银山,努力把建始打造成全国知名生态旅游康养目的地。
“康养到建始,总有一款适合你”
一时卡位易,一直领跑难。
“生态康养强县”这条路到底怎么走,考验着一任又一任决策者的担当与智慧。
“实干才能跑出加速度,必须躬身笃行,寻求突破,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全力以赴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建始县委书记张渊平的话掷地有声。
“石头再硬也硬不过店子坪人的骨头!”建始县委、县政府以新“愚公”开山辟路的勇气,再兴建三条“路”。
特色化、高端化发展之路——
坚持“以养为手段、以康为目的”,围绕凉爽气候避暑、清新空气洗肺、富硒美食养胃、户外运动健身、中医调理康体、文化体验悦心,着力构建全域化布局、全季节衔接、全业态融合、全龄段服务的生态旅游康养产业发展格局,健全康养城市、康养小镇、康养村寨、康养民宿四级供给体系。
在建始县花硒谷避暑康养小镇,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亮这片被自然宠爱的土地。来自武汉的杨望生,正悠闲地在小洋房前的花园里侍弄花草,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这里的生活,就像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让人忘却尘嚣,只想沉醉其中。在这样的环境进行科学调养,我的健康状况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杨望生曾被“三高”、脑梗等疾病困扰,在花硒谷住了3年后,他的健康状况明显好转。
花硒谷,这个被动车拉近了与外界距离的避暑康养小镇,依托其独特的富硒、盆地优势,吸引了无数寻求生态康养的“候鸟”。
花硒谷里,避暑小洋房错落有致,蓝河潺潺流过,两岸绿树成荫,空气中弥漫着果蔬和中药材的清新香气。书画室、棋牌室、健身房等设施一应俱全,为“谷主”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而距离花硒谷仅半小时车程的长岭岗彩色森林小镇,则是康养小镇的升级版。
这里曾是著名的煤炭小镇,在产业转型浪潮中,依托良好的生态气候优势,当地趁势推动森林旅游、森林观光、森林度假、森林康养协同发展,并新建了滑雪场,构建起全季康养旅游新格局。
“在这里,我仿佛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脉动,这种体验在城市里是无法找到的。”温州大学退休教授周京已在长岭岗居住多年。她曾辗转多地康养,到长岭岗后,决定留下来。
竞相发展,各美其美。以户外运动为特色的花坪小西湖、以中西医结合和农文旅融合为特色的高坪花硒谷、以森林气候康养为特色的龙坪长岭岗、以老年大学式养老为特色的鼓乡茅田等康养小镇,均已成为引领生态旅游康养产业发展的标杆;野肆、南野际、雨瑭沐云、云崖湾、博遁庄园、问溪花园等高端精品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链条化、专业化发展之路——
全力做好“康养+”“+康养”两篇文章,重点打造“森林气候+康养、富硒食品+康养、中医医药+康养、特色文化+康养、运动健身+康养、美育研学+康养”六大康养业态,推进全业共融。
每年9月前后,建始县花坪镇关口村的葡萄园里格外热闹。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关口葡萄的独有香气和口感吸引着康养“候鸟”和游客前来采摘。
“关口葡萄不方便长途运输,以前主要依靠路边经济。这些年,从重庆、成都、武汉等地前来避暑康养的游客明显增多,葡萄供不应求。”果农刘必忠的心里比关口葡萄还甜。
为了全方位服务生态康养产业,建始县大力打造“果盘子”“菜篮子”“油罐子”“蛋盒子”“肉铺子”,种植关口葡萄等特色水果8万亩、蔬菜22万亩、油菜12万亩、魔芋3万亩以上。新引进优质魔芋种源建成良种扩繁基地5000亩,建始景阳鸡入选农业农村部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名单,选育的建香猕猴桃在全国猕猴桃品鉴会上获得金奖,研发的“硒都黑猪”获得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颁发的畜禽新品种证书,是湖北省首个优质生猪新品种,也是近30年来湖北省唯一通过国家审定的生猪新品种。
同时,用足用好对口帮扶机遇,通过品牌联姻、展会搭台、借船出海等方式,拓展消费市场,通过与海亮集团、盒马鲜生等企业合作,建始猕猴桃、建始油菜薹、关口葡萄、六月雪梨、花坪桃片糕、长梁米子糖等硒产品直销武汉及长三角地区,海亮集团建始蛋鸡养殖基地被指定为杭州亚运会运动员食材鸡蛋独家供应商,2024年成功打通香港市场,成为远近闻名的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建始以供应链思维推动形成新的发展模式,着力构建康养产业为引领的现代特色农业体系,推动特色农业现代化。
生态康养,吃得健康,住得安逸,还要玩得开心。
为此,建始县对原有景区进行提档升级,同时大力发展户外体育运动,以满足不同年龄康养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地心谷、蝴蝶崖、鸡公岭飞拉达攀岩基地、野三峡……截至目前,建始县已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家、省级旅游度假区2家、湖北旅游名镇1个、湖北旅游名村2个。
2023年,建始县接待游客9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5.9亿元;2024年接待游客超10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64亿元。
品牌化、大众化发展之路——
坚持力量统筹、资源整合、多方联动,搭建全县一盘棋的营销推广体系,打造音、影、图、文“四位一体”建始故事讲述体系,做到“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着力做大“朋友圈”、扩大影响力、提升美誉度。
组织企业参加大型文旅宣传推介活动,举办恩施花硒谷首届康养旅游发展峰会,举办中国桨板公开赛(建始站)暨东湖清江“江湖游·游江湖”皮划艇桨板赛,承办“群星荟萃”第四届湖北省群文系统业务技能比赛……如今,“月月有活动、季季有特色、全年持续热”格局基本形成。
“生态康养品牌的外溢效应日益显现,带动一二三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反之,三产融合的飞速发展,又吸引了更多康养游客慕名而来。”山东日照城建集团董事长葛昌明是早期来建始县发展康养产业的“候鸟”之一。目前,由他们公司主导建设的花坪文旅康养综合体产业集群项目正高位推进。
时间的刻度,标注发展坐标,也昭示前进方向。深耕康养产业10余年,建始县现已成为“中国生态气候康养金地”“中国天然氧吧”“中国‘候鸟’式旅居小城”“湖北最具价值的旅游目的地”“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
“到了建始,就是健康的开始。”“康养去建始,总有一款适合你。”现已成为广大客群的共识。
“这里空气清新,河水清澈,食物富硒,心情更美好。”来自天津的姜秀花女士与建始的缘分颇为奇妙。2022年6月,她在花硒谷购买了一套小户型避暑房。随着居住时间越来越长,她越发爱上了这个地方。现在,除了春节回到家乡,其余时间她都在这里生活,还热情地邀请北方的妹妹一同前来居住。
从“康养金地·和美建始”到“千年古县·康养建始”,发展定位的升级也是理念的升级。
2024年,“建始康养”小程序服务平台上线,全面展示建始的康养资源、康养业态、康养线路、康养产品,聚焦“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提升服务水平,依托数字化赋能发展智慧康养,健全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康养建始”模式正在形成。
你乘“风”而来 我以“城”相待
万物有机相连,康养产业在建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如一线串珠,升腾出万千气象。
踏上探路生态康养的新征程,建始统筹城市有机更新与产业迭代升级,以“古城新韵”的城市形象示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朗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一河碧水穿城过,两岸美景入画来。
千百年来,建始县城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建始人民临水而居、亲水而乐。徜徉在广润河畔,或听水声潺潺,或看鸳鸯戏水,或赏两岸霓虹,好不惬意。绵延5.5公里的亲水走廊、充满民族特色的风雨桥、精致的城市公园、四通八达的城市道路……任何一个元素都能让游客沉醉其中。
“三里板桥七里坪,烟墩山下业州城,居人爱饮茨河水,唯有西门水独清。”这是《竹枝词》里描绘的业州美景,如今正以一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美呈现在世人面前。
为了让“千年古县”更加古色古香,增强“文养”建始辨识度和吸引力,建始县先后实施五阳书院、文庙、朝阳观保护修缮工程,谋划推动建阳宝塔保护修缮工程和奎星楼、玉皇阁等古建筑复建工程,让古建筑得以“重生”。古迹遗址、风情古街、翘角檐廊,无不彰显着“最建始”的文化风采与民族风情。
锚定“人口‘聚’起来,城镇‘活’起来”发展目标,建始县持续优化完善综合性民生政策,全面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通过新建、回购等方式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741套。2024年,吸引“六类人群”在县城购房1258套,更多人口和“候鸟”正在往县城“回流”、向县城集中。
推动公共服务“好”起来,以住房、教育、医疗、供水为重点,全力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扩建县人民医院、迁建县中医医院、新建县中西医结合医院,一个山区县城拥有两家三甲医院,奠定医养、药养、疗养的坚实基础。
建始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落水坑、溶洞较多,难以涵养水源。夏季是用水高峰期,居住一周以上的外地游客约有17万名,因此,水曾是建始康养产业的“卡脖子”难题。
年均降雨量丰富,难题就在于如何把水蓄住,把全县的水资源综合利用起来。
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敢于逆势突围、破局而立,把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建始县委、县政府在喀斯特地貌地区全力实施“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大连通”工程,在喀斯特地貌上建起一座座永久的“水塔”,蹚出了一条全新的“水路”。
通过建设蛇皮洞水库等水源工程,解决了近13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配套建设了新城水厂等先进水厂,采用智慧化水务自动控制系统,确保水质安全,覆盖供水人口达13.6万人。新建高坪镇二水厂和改扩建大横坡水厂,切实保障了花硒谷和地心谷景区的供水需求。此外,还在勘察设计蓝河水库,为康养产业增加新水源。
在产业发展用水方面,建始县注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推广循环水冷却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节水与增效双赢。
位于业州镇的明康汇智牧(建始)生态农业公司养殖蛋鸡100万羽,年产无抗富硒蛋3亿枚,是全州规模最大的蛋鸡养殖基地。11栋鸡舍夏季高温期间一天需用水400多立方米,但养殖基地附近的小沟塘堰蓄水量有限,远远不够周边群众和养殖基地用水。
思路一转天地宽。为彻底解决这一片区的用水难题,建始县委、县政府决定跨区域调水,将建始县和奉节县交界处的四十二坝水库的水引流到小沟塘堰。山泉流进业州镇苗坪村、寨坡村、风吹坝村、奇丰村等多个村庄,解决2万名村民和明康汇养殖基地季节性水源不足难题。
截至2024年底,建始县向上多渠道筹措资金近7亿元,建成9处水源性工程、11处供水工程,自来水普及率达95.13%,“四纵三横”骨干供水网铺满山岭沃野,全县成网、区域成片的供水格局已然形成。
“我在建始县城住了4年。建始在高楼厂房间留住了康养小镇的独特气韵,让我们可以推窗见景、开门进园、席地而坐、转角就医,的确是康养的好地方。”旅居建始的杜娟如是说。
城市不仅要人气满满,还要“园”气满满,才能生机勃勃。
聚焦解决产业不集中的问题,建始县以实施“退城入园”行动为抓手,按照产城一体、产城融合的原则推进园区建设。目前,建始工业园区黄土坎片区建成标准化厂房23万平方米,入驻企业31家,提供就业岗位1500余个,一座现代化产业生态新城拔地而起。
建始县委副书记、县长李永太说,建始县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发展,一方面着力推进“人、城、产”融合,另一方面着力推进“县、乡、村”融合,服务好生态康养产业。
2024年12月6日,在建始县茅田地热资源勘查项目现场,一片水汽蒸腾,一口地热深井成功出水。经抽水试验,井自涌水量超600立方米/天,井底水温56度,刷新恩施地区中深层地热勘查温度记录。
“此次地热井成功出水,发展温泉康养,十分契合茅田生态度假区的规划需求。不仅有利于我们承接更多康养游客,更将对当地经济、产业、就业、交通等方面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茅田乡党委书记范妮表示。
在探索城乡深度融合的路径中,建始县坚持以城带乡,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
让每一条路都畅达,让每一处庭院都干净,这些都是康养产业的毛细血管,在建始县干群的思维导图里,任何一个细节都不容忽视。县城至红岩寺一级公路开工建设,建始县、花坪镇及高坪镇分别入选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示范乡镇,全县农村公路里程达5000公里。同时,将人居环境整治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结合起来,突出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努力把农村建设成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花坪小西湖和美乡村典型案例得到省财政厅肯定。
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建始县智慧教育云平台全覆盖乡镇中小学,组建形成3个教联体;由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牵头组建两个医共体,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建设即将完成。
久久为功。乡镇联城带村的辐射功能更加凸显,乡村治理效能得到持续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古城藏古韵,城乡展新颜,人与城的“双向奔赴”、城与乡的格局重塑,让“康养建始”的内涵更加立体和丰富。
软环境过硬 硬环境不软
“无论你来自何方,这就是你的家乡”“无论我身在何方,情系第二故乡”。随着异地康养、旅居康养、候鸟式康养这些新业态的不断呈现,如何实现本地人与外地人的相互融入又相互服务,建始县念兹在兹。
海拔1700余米的官店镇雷家村,青山环抱,绿水潺潺,村庄道路整洁干净,一座座富有民族特色的民居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这个避暑康养村现有民宿房间104间,快递服务网点1家,农家乐、特色美食店、农副产品销售店10余家,年游客接待量超3000人次。
为了让建始最偏远的高山村由“冷”变“热”,建始县民宗局驻村工作队下足功夫。工作队以项目建设带动基层治理,通过实施民族特色村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等项目,打造和美乡村,促进邻里和谐,使得外地游客与本地居民团结奋进,亲如一家。
雷家村成为外来游客的网红打卡点、避暑康养地的案例再次证明,一个地方是否有吸引力的关键还是在于练内功、成态势、形成链,距离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如果说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方发展的“硬环境”,那么,基层治理则是助力地方康养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软环境”。
2022年,建始县成为湖北省14个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县之一。两年多以来,建始县干群从背靠背到面对面,从“和、合”二字破题,引领群众在乡村振兴舞台上站C位、当主角。如今,共同缔造内化成群众口中一句通俗话语:“大家的事儿大家办!”
曾经,村庄环境、村级断头路是阻碍茅田乡太和街村发展的瓶颈,眼看周边几个村的避暑康养产业如火如荼,太和街村干部群众迫切求变,一场又一场干群共谋会议开起来了。群众你一言我一语,形成共识。很快,大家用40万元奖补资金修通路基,打通主干道,辐射带动周边4个村抱团发展。
村民邱世均主动让出百年老屋,改造成集村史展览、党员教育、文娱休闲、乡村议事于一体的综合性大礼堂,挖掘“善”文化、“和”文化、“鼓”文化和“康”文化。新时代传承好家风在全村遍地开花,群众以善为美蔚然成风。
村党支部书记刘德胜说:“过去村里建什么以及怎么建,都是几个干部说了算,感觉很有‘权’,但工作推进很艰难,现在村‘两委’主动放权放手放心,发动群众一起干,反倒好干了,真是‘抓权用权推不动,放手放心自然成’。”
干群一心,共谋共建共享。太和街村大力发展民宿产业,每年夏天有3000人涌入,在“亲戚”家避暑康养,一住就是两个月,住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干部倾听群众呼声、尊重群众意愿、依靠群众力量;群众转变思想,主动献计献策、投工投资投劳、不等不要不闹。干群齐心推动法治、善治、共治,幸福生活的画卷徐徐展开。
“摆”出新发展,“评”出新气象。建始县推出的“评理说事”成为基层治理的一大法宝。
气候凉爽、景色迷人的龙坪乡长岭岗社区,近年来成为避暑康养的好地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
曾几何时,长岭岗400多户村民,家家户户靠煤矿增收。当时村民有句口头禅:“煤矿上班,不愁吃穿。”
煤炭带来滚滚财源,同时带来负面效应:田间山野,坑坑洼洼,河水浑浊,灰尘漫天。
生态环境破坏,安全隐患大。面对资源逐步枯竭、生态被破坏等现状,长岭岗社区如何获得新生?
建始县以“评理说事”为抓手,建立“评理说事”整套机制,让党员干部、村民代表、法律工作者、乡村人才等组成的“评理说事”团,以“摆家常”的方式,说事理、讲情理、论法理,大兴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吃煤炭饭终究不是长远之计,不能只顾眼前,还要给子孙后代留一条路。”道理很简单,“评理说事”团成员讲得明白,村民也容易接受。龙坪乡及时更换“赛道”,告别“吃子孙饭,赚眼前钱”发展模式,破冰突围,以长岭岗社区为依托大力发展绿色康养产业,长岭岗社区彩色森林康养小镇也成了建始县“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的6个康养小镇之一。
“以前我们是将一车车煤炭拖出去,现在是把一车车游客拉进来;以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如今是生态环境美、空气清新甜,来我们这游玩的客人更是络绎不绝。”旅游客车驾驶员张怀元笑着说。
“如今长岭岗民宿增长到173家1756个房间,暑期每日游客量超过3500人次,入住率达98%,民宿生意火爆,房间供不应求。”长岭岗民宿协会会长张世平介绍。
如今,建始县在各乡镇的屋场院坝和公共区域等设立评理说事点500余个,择优选聘评理说事员2162名,形成了“理有人说、事有人管”良好局面。
“用群众的力量管理群众,让村民评说村民的事,由村民信赖的邻居和身边人做工作,更容易把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龙坪乡党委书记熊健说。
龙坪乡充分发挥“指尖时代”互联网快捷可及优势,开发出“书记听我说”微信小程序,设置申请评理说事、找书记问政策、找书记建个议、找书记告个状、找书记帮个忙五大栏目。群众通过扫描二维码或在微信上搜索“书记听我说”,即可进入小程序界面按需“下单”,诉求一键直达乡党委书记手中,书记“派单”“接单”,干部上门问需、限时办结。
“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秉持这样的办事原则,群众在“书记听我说”微信小程序上反映的所有情况实现“零积压”,赢得村民和游客一致好评。
“评理说事”变“上访”为“下访”。2022年,“评理说事”案例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大型电视政论片《新时代中国人权》引用;2024年,“评理说事”获评新时代湖北省政法工作优秀创新成果二等奖。
心路通,则万事通。矛盾纠纷快速化解,气顺了,心暖了,干群同心谋发展,让“和美建始”名副其实。
外来游客评价建始,经常说“这里气候好、风景美、民风淳朴,住着舒服”。“舒服”代表着发自内心的快乐,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而这种和谐离不开基层治理的创新出彩。
康养建始“不见外”。“候鸟”人才既是尊贵的客人,也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武汉市江夏区太极运动协会在花坪镇东湖村设有训练基地,100余名会员、退休老同志每年暑期都到村里训练。
2023年夏天,东湖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村“两委”一直为资金发愁。太极协会喻安京、周正两位老党员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号召会员捐款2.8万元。
“在这里待了好几年,早就把自己当作这个村的一员了,建设自己的第二故乡,何乐而不为呢?”喻安京说。
武汉市公安局退休民警徐德胜,积极参与矛盾纠纷调解,为花坪镇的平安建设献计出力;“候鸟”党员杨评祥,组织乐队积极参加社区各项文艺演出活动,为花坪镇的文艺宣传添砖加瓦……村村寨寨,这样“反客为主”的事例数不胜数。
风起建始,康养产业扶摇直上。建始县正以时不我待的拼劲和干劲,汇集起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把打造康养样本作为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不断向前看、向远行、向上攀,在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中展现建始作为。
采访组组长:沈祥辉
执笔:杨亚玲 牟凡 张国帆
本报采访组成员: 彭信琼 付瑞勇 蒋杨艳 吕莅 吴邱叠
特别致谢:陈明会 杨运炜
建始县融媒体中心出品
编辑|谭羽青
编审|杨爱林
签审|吴邱叠
投稿邮箱:3437822750@qq.com
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3437822750@qq.com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