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感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李晓东老师、和马町老师对本期的支持与帮助。
书屋,是供我们读书学习,修身养性之地,一个好的书屋不仅能够提供给我们安静的读书环境让我们能够平和的吸收书本的营养,其书屋本身也像是一种无声的宣言,倾述着设计师对于自然、读书、读者这三者关系的理解与态度。而不同的图书馆(书屋)带给我们的阅读和场所体验是完全不同的:位于伦敦的不列颠图书馆(The British Library)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穹顶之下神圣而庄严的几何逻辑与空间秩序,而ALA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Helsinki Central Library)则传递给了每一位读者一种浓郁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温暖的北欧风格。
而在北京北郊怀柔区的崇山峻岭之中,坐落着这样一座书屋:篱苑书屋,她在2015年被美国著名网站:商业内参(Business Indsider)评选为世界上最美的18座图书馆之一。作为这18个图书馆(书屋)中建成时间最晚,面积最小的项目之一,篱苑书屋从建成以来就凭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建筑语汇和设计哲学而备受关注。篱苑书屋的主创建筑师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晓东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李晓东。李晓东教授于1984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本科毕业后就在荷兰、新加坡留学、任教,并于2005年回到母校清华大学担任教授。作为一名在中国土生土长,并有着多年西方留学、生活经验的建筑师,李晓东教授在其设计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对于东西方设计观念的见解,形成了基于当前中国设计语境下融合了国际化和地域化视野的设计风格。
李晓东教授在数次采访中都提到了东方和西方建筑空间哲学的差异,在西方的设计语境中,空间的主体与客体是相互对立的,而在中国我们则强调两者的融合,即:天人合一。李晓东教授基于对东西方不同设计逻辑以及认知哲学的研究,并结合当下对西方设计思潮与我国本土建筑思潮的碰撞,提出了自省的地域主义(Self Reflexive Regionism)设计理论。自省的地域主义不再强调对某一种或几种设计思潮、方法论的批判,而是在时代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强调与自我、与周边环境的对话、自省与反思。
而在对整个篱苑书屋设计的层层解读中,笔者可以感受到,建筑师基于东方空间哲学的设计方法并结合自省式地域主义的认知理论,从建筑和场地、建筑自身空间再到建筑细节几个层面所秉持的统一逻辑:即建筑、人和环境在不同空间、尺度层面的贯通和融合。
在我国传统的空间哲学中,老祖宗们通过数千年的实践、提炼、总结,形成了我们中国人特有的东方建筑空间观念,这一点在我国诸多古代绘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明代著名画家唐寅在《事茗图》中描绘的古代文人寄情于山水之间的理想生活,画中的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主体建筑建造于参天古树下,院落依靠在小桥流水旁,形成了人、建筑和自然和谐互动的场景。
篱苑书屋的建筑选址同样是在一条溪流旁边,建筑师根据地势的高低变化设计出了建筑内部空间的错动节奏,在建筑外立面保持整体简洁、凝练的前提下,在建筑的底部形成了不同标高的基底,这也形成了建筑临水的主入口空间,通过亲水平台的引入,实现了场地亲水空间、外部交通空间和建筑的入口节点之间的贯通。
这种建筑与环境相互融合的概念,体现了李晓东教授在设计上所坚持的“第四生态“(The Fourth Ecology)概念。根据英国建筑师:塞吉·希马耶夫和希腊建筑师:亚历山大·楚尼斯的观点:第一生态是指海洋生态,第二生态是指陆地生态,这两种生态皆指代了以自然为主的空间环境;而两位建筑师基于此所提出的“第三生态”则是指人类通过技术手段重塑的聚居环境。针对“第三生态”理论的一些局限和弱点,李晓东教授团队提出了“第四生态”的设计理论。“第四生态”理论强调对于原有空间边界(社区围墙、建筑立面)的突破,通过一种空间渗透、流动的思维来重新构建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从我们对篱苑书屋外部空间规划解读的第一步,就能体会到李晓东教授在设计中所坚持的这一概念。
02
在篱苑书屋内部空间布局的设计中,建筑师利用现有场地地形的高差关系,在书屋藏书、展示、人的阅读、交往需求以及建筑的生态措施之间取得了巧妙的平衡。
由于书屋内需要储藏大量的书籍,所以并排的书柜、书架是所有书屋、图书馆内必备的功能性空间,在篱苑书屋的室内设计中,建筑师将室外地形高差的变化溶解在了室内的台阶、平台、书架的高差变化之中,营造出不同尺度、位置的阅读休闲区域,同时建筑外立面竖向的结构构件和人体尺度之间的巧妙契合也让建筑的立面成了人们可以用来休憩、依靠的家具。
从建筑的生态功能角度来看,这样的室内布局也为建筑的内部通风提供了条件,建筑的入口位于建筑临水较低的区域,临水温度较低的空气随着气压的变化涌入到室内,与书屋内部较高处温度较高的空气产生交换,形成室内自然通风的空气廊道。
03
在篱苑书屋的构造细节中,笔者认为最值得津津乐道之处,是建筑师在确立了书屋的外部界面后,通过钢梁的支撑而形成的树枝排布的外立面。这层外立面的植入,在以几何感为主的内部空间和以自然感为主的外部空间之间增加了一个过渡的层次,而这个层次让这个建筑在微观层面与周边环境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书屋日积月累的使用过程中,时间性的注入让篱苑书屋仿佛周边的环境一样,拥有了更迭的生命。
当外部的树枝条损坏时,无需专业的建筑工程师,周边的村民就可以随手捡起溪谷边散落的树枝,为外立面缺失的地方递补上新的树枝;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年的树枝为周边的植物提供了一层可供其生长的基层,让一些较小的植物可以依托在较大的树枝上生根发芽;当冬天来临时,树枝的枝节上布满了皑皑白雪,积雪的宽窄厚度随着枝节长短大小而变化,在书屋的外立面上点缀出白色的自然节奏;而树枝之间的缝隙为周边的动物也提供了栖息之所,鸟儿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形和树枝的形态、缝隙大小,在书屋的外立面上搭建起属于自己的温馨小窝。
篱苑书屋在这一层次与周边的环境的互动,让书屋与周边的天气、植被、动物和人都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这也是“第四生态”概念在篱苑书屋微观尺度层级的极致展现。
04
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篱苑书屋
地址:北京市怀柔区交界河村
建筑面积:170㎡
主要建筑材料:铁、木棍、玻璃和少量混凝土
建成开放时间:2011年10月24日
主创建筑师:李晓东
项目资金支持:香港建筑基金会
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李晓东工作室
所获奖项:首届加拿大皇家建筑学会国际建筑奖
作者简介:
夏明明,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城乡规划师
赵瑞瑞,四川美术学院环境设计硕士,重庆市建筑工程设计院建筑师
朱清,天津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学士
欢迎加入漫画建筑粉丝群
添加作者微信,验证通过后,作者将会把您拉入漫画建筑粉丝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