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人本是老太太房里的丫头,因贾母疼爱宝玉,觉得袭人会照顾人,便将袭人给了宝玉使唤。
不过袭人每月一两银子的月钱还是在老太太的丫头分例上领。
宝玉挨打事件之后,袭人因告密有功,王夫人暗中将她定位了宝玉的姨娘。
王夫人安排凤姐另挑一个好丫头送去给老太太使,把袭人转到自己名下来,贾母丫头的分例中也把袭人的一分裁了。
王夫人把她每月的月例中拿出二两银子一吊钱来给袭人。并说以后凡事有赵姨娘周姨娘的,也有袭人的,只是袭人的这一分都从她的分例上匀出来,不必动官中的银子。
这意思便是将袭人定为宝玉的姨娘了。不过这番操作却是瞒着贾母的,袭人虽然每月得了二两银子,但并没有过明路,府里其他人并不明袭人的身份。
凤姐道:"既这么样,就开了脸,明放她在屋里岂不好?"王夫人道:"那就不好了,一则都年轻,二则老爷也不许,三则那宝玉见袭人是个丫头,纵有放纵的事,倒能听他的劝,如今作了跟前人,那袭人该劝的也不敢十分劝了。如今且浑着,等再过二三年再说。"
接下来在宝钗到宝玉屋里绣鸳鸯的那个午后,凤姐果然遵循王夫人的安排,打发人来找袭人去告知此事。又叫她与王夫人叩头,且不必去见贾母,倒把袭人弄得不好意思了。
袭人这边在做着准姨娘的美梦,殊不知王夫人那边还有另一番安排。
就在确定袭人之事的前一刻,王夫人也给了玉钏每月二两银子的待遇。这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当时的场景是这样的,因金钏儿死了,很多奴才都想往王夫人屋里塞人,因此都拿了好东西去孝敬凤姐,希望凤姐能在王夫人跟前帮忙说上两句好话。
此处原文如下:
凤姐儿得便回王夫人道:"自从玉钏儿姐姐死了,太太跟前少着一个人。太太或看准了哪个丫头好,就吩咐,下月好发放月钱的。"王夫人听了,想了一想,道:"依我说,什么是例,必定四个五个的,够使就罢了,竟可以免了罢。"
凤姐笑道:"论理,太太说的也是。这原是旧例,别人屋里还有两个呢,太太倒不按例了。况且省下一两银子也有限。"王夫人听了,又想一想,道:"也罢,这个分例只管关了来,不用补人,就把这一两银子给她妹妹玉钏儿罢。她姐姐服侍了我一场,没个好结果,剩下她妹妹跟着我,吃个双分子也不为过逾了。"凤姐答应着,回头找玉钏儿,笑道:"大喜,大喜。"玉钏儿过来磕了头。
玉钏儿这个月例,虽说是王夫人有愧于金钏儿才补偿给妹妹的,但也不见得没有别的意思。
以王夫人这样的人,逼死一个丫头也不过是小事,看宝钗的态度便知道了。
但王夫人能因这个事不安,愿意将两份的月银都给了玉钏,这既是堵玉钏的嘴,也有可能同样将玉钏定为了宝玉的妾。
她说,“她姐姐伏侍了我一场,没个好结果”,猜测王夫人曾经可能也考虑过,将金钏给宝玉当屋里人的。
毕竟金钏是她的大丫头,若要给宝玉屋里放人,王夫人先考虑金钏很有可能。
只不过金钏一时不慎,与宝玉调笑两刚好撞上王夫人心情不好之时(贾母此前拒绝了张道士介绍的十五岁的姑娘)。
王夫人迁怒于金钏,对她又打又骂,金钏不堪辱骂投井自尽。
平时里,金钏也没少和宝玉玩笑,若不是撞在枪口上,也成不了炮灰。
事后王夫人不忍,便提拔金钏的妹妹玉钏。这两姐妹一起服侍王夫人多年,没有了金钏,那将玉钏给了宝玉也合适。
所以王夫人给玉钏的那二两银子,说是补偿她,其实也有内定玉钏儿为姨娘的打算。
到了三十六回中,宝玉为了哄玉钏儿喝一口莲叶羹,可费了不少心思。
作者花这么大笔墨来写喝莲叶羹之事,想来玉钏以后在宝玉的生命中还有着特殊的意义。
而袭人呢,暗地里得到了王夫人的允诺,从此一心为王夫人效力。
谁知王夫人的这一招“不说破”却是把她当棋子来使,待金玉良缘达成,袭人的美梦便注定落空。
同样是每月拿二两银子,袭人看似得了明路,实际却是见不得人的眼线,与宝玉难有结果。
玉钏虽没有明确说给宝玉,但以她的身份却更有可能成为宝玉的姨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