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央媒体、援疆省市媒体、新疆日报社(集团)、新疆广播电视台组成的全媒体报道团队到达喀什地区叶城县,开展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合龙”主题采访。
叶城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缘,三面环沙,受沙漠戈壁侵害的绿洲边缘总长约185公里。“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曾是叶城最真实的写照,风沙严重影响当地农牧民的正常生产生活。
叶城县草方格工程固沙项目地。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方礼 摄
采访团首先来到叶城县草方格工程固沙项目地,放眼望去,一个个整齐的格子铺陈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一条鲜明的分界线延伸到天际。
“验收的标准主要是草方格能不能达到1米×1米的隔带,芦苇的深度能不能达到15公分到20公分左右,一平方米的用草料密度能不能达到800克。”叶城县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草方格的材料取自博湖的粗壮芦苇草,细腻的沙子被深深扎入的芦苇草挡住了去路,从流动的形态变为相对固态结构,阻挡了沙漠的不断前进。
叶城县草方格工程固沙项目共分为5个工段,由5家企业同步开工建设并同步完成。11月9日,叶城县草方格工程固沙项目正式完工,实现了县域内环塔克拉玛干沙漠第一道锁边“合龙”任务。
叶城县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防沙固沙科学体系的建立,草方格作为第一道防线,已经达到锁边的目的,叶城县将继续做好余地补种工作,加快实现“锁边”闭环。
江格勒斯乡与塔克拉玛干沙漠接壤线长达十几公里,因曾是地势高低不平的沙丘和芦苇杂草丛生的沙漠荒滩而得名“江格勒斯”,是叶城县著名的风沙口。“现在我们站的这个地方原来都是荒漠,从2015年开始铺设滴灌带,种植杨树、胡杨、沙枣等3万余亩,累计动员10万余人次。”叶城县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叶城县经过多年努力,成功实现“绿进沙退”“沙退人居”的历史性转变。
记者们采访生态林护林员马木提·阿布拉。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方礼 摄
“当时,一年当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沙尘中度过,五米之外,基本看不清楚人。”护林员马木提·阿布拉作为管护生态林基地的老人,家乡遭受风沙危害的画面一直印刻在他的脑海中。
记者随着马木提·阿布拉来到一片白杨树林带。“白杨生命力顽强、适应性强、抗风力强,是固沙保土、阻挡风沙的优良乡土树种。”2015年,马木提·阿布拉服从组织安排,来到江格勒斯乡,带领护林员们坚守生态林基地9年。
2022年8月18日,全国绿化委员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发文,公布“关于表彰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马木提·阿布拉荣获“全国绿化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每一年都有新的变化。”马木提·阿布拉拍着身边观景台的栏杆说,前几年这儿是块空地,生态林的概况一览无余,后来,林子长高了,就安了一层木质观景台,可林子长得太快了,后来又加装了一层楼梯,才有了现在这个半截木梯,半截铁梯的观景台。
生态林护林员马木提·阿布拉正在眺望生态林基地。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方礼 摄
这座稍显怪异的观景台,正是叶城人民在治沙一线艰苦奋斗的见证。马木提·阿布拉表示,在以后的日子里,会继续保护好这片生态林,为叶城县的生态环境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采访团的记者们站在观景台旁,围拢在马木提·阿布拉的身边,倾听着他这些年来看到的变化。纷纷感叹道:“我们沿着治沙一线的城市行走,每到一个地方,都能找到像马木提·阿布拉老人这样坚守治沙第一线,把自己无私地奉献给沙区的治沙人,‘人定胜天’在这些治沙人中得到很好的诠释。”
来源: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方礼 张宇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