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首届英国杰出青年人才协会年会精彩回顾

2024-12-20 02:00   英国  



01

年会介绍


2024首届英国杰出青年人才协会年会于11月30日在伦敦格罗夫纳广场万豪酒店盛大举办。众多来自中英两国学术界、政界及企业界的精英人才齐聚一堂,共同庆祝杰青会成立一周年。本次年会的成功举行,不仅为广大青年学者搭建了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以及创新创业的平台,更标志着中英两国在学术合作和人才培养领域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里程碑式的盛会将进一步促进在英华人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利用中英两国优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顶尖人才,推动双方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本次年会由杰青会年会组委会积极筹办,成员来自在英各高校华人学生与学者。共有6位院士三十余位学者与专业领军人士共同参与,参会成员超过300人。年会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参会形式,旨在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极大地提升了参会灵活性与覆盖面。这一形式不仅有效打破了中英两国学术交流的壁垒,还为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了更加开放、多元的合作平台,进一步增强了学术交流的深度与广度。本次年会的成功举办得益于中英美知名院士、学者的倾力支持、中英两国高科技企业的慷慨赞助,众多中英博士、博士后人才的热情参与、以及多家媒体代表的宣传与参与。



多位中英美知名院士在本次年会中发表主旨演讲、并进行深度对话,为年会增添了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技术支持。会议特别设置多个主题圆桌论坛,由中英知名教授学者领衔。此次年会旨在聚焦全球科技前沿,推动跨国学术交流,同时拓宽青年学者的视野,激发创新思维,为中英两国科技合作注入新动力。学者问答以及社交茶歇等多项互动活动的设置,为青年学者提供了轻松愉悦的交流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碰撞与合作机会的发掘。这些环节不仅拉近了参会者之间的距离,也为跨领域合作和未来科研项目的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



02

嘉宾致辞


01


丁明勤先生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

科技公参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科技公参丁明勤出席年会并致辞。丁明勤公参在致辞中高度肯定了中英两国科技交流的重要意义,并指出深化中英科技合作与学术互动是激发科技创新与创业灵感的关键前提。他特别提到,杰青会作为汇聚中英优秀青年学者的平台,在推动两国科技合作与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为未来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02


 顾赛院士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华威大学执行副校长

 杰青会创始人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华威大学执行副校长、杰青会创始人顾赛院士在致辞中回顾了杰青会成立一年以来取得的诸多成就,包括Big Talk讲座系列、归国行参访以及众多线上学术与创业就业讲座。他对社会各界给予杰青会的关注与支持表达了诚挚感谢,并分享了对杰青会发展的美好愿景。杰青会将继续致力于促进中英两国在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全球性科技挑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杰青会将积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科技人才,为中英两国乃至世界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福祉贡献力量。



03

杰青奖颁奖



本届年会隆重揭晓了本年度6名杰青会会士,他们分别就各自的科研项目进行了展示,并在现场发表感言,深情分享了自己与杰青会的深厚渊源和成长故事。



张鸿业博士

法国里昂中央理工通用工程师 (2018)。爱丁堡大学应用超导博士 (2021,2.5年内获学位),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后 (2021-2024)。现任爱丁堡大学超导/低温电机方向讲师 (助理教授), 曼大客座研究员。

王梦馨博士

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部研究员,毕业于诺丁汉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曾任职于剑桥大学心理学部。研究领域为视觉神经科学,在知名期刊发表5篇论文。曾获2019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诺丁汉大学校长杰出研究奖学金等荣誉。

王君鑫博士

博士毕业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固体物理专业,剑桥大学EPSRC IAA知识传播学者,牛津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电致变色材料,发光材料和微纳功能材料。曾获欧盟玛丽居里学者、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等奖项。

李舒燕博士

英国女王大学EEECS学院长聘助理教授、剑桥大学访问学者。于2022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及数字孪生,发表多篇顶会论文,并领导欧盟项目“建筑数字孪生”子课题。获评2024年福布斯中国最具影响力华人精英Top100。

孙泽远博士

KCL儿童精神病学专业博士三年级在读,学院及学系博士生代表。King's residence心理干预团队成员,留学故事被《人民日报》报道。

王子阳博士

英国艾伦图灵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2024 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与医学影像处理。2018 年毕业于帝国理工学院获研究型硕士学位 Distinction,研究方向为医疗机器人。

更多2024年度会士详细介绍,请点击下方链接查看公众号往期推文:
OYSS Fellow | 杰青会2024年度会士介绍(一)
OYSS Fellow | 杰青会2024年度会士介绍(二)
OYSS Fellow | 杰青会2024年度会士介绍(三)



经过评审委员会的讨论,决定将杰青奖颁发给张鸿业博士,以表彰他在超导研究领域的辛勤付出与卓越成就。张鸿业博士表示非常荣幸能够得到杰青奖,感谢委员会对他工作成果的肯定,将来的路还有很长,获奖既是荣誉,更是激励,他会在学术的道路上继续奋斗。


杰青会创始人顾赛院士亲自向张博士颁奖,并将杰青奖奖金一万英镑现场颁发给张博士。

高纪远博士(左二)代表张鸿业博士领奖



04

院士演讲


01


施一公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西湖大学校长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施一公院士对杰青会的成立表示了祝贺,同时肯定了杰青会在促进华人学子与学者交流合作方面的贡献。施一公院士在演讲中,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和留学热潮的历史背景,与大家共同回顾了西湖大学的创办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相继派遣了大批留学生出国求学,尤其是在中美关系改善后,赴美留学的人数迅速增加。他本人也是这一留学热潮的参与者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归国,他们在推动中国科技、教育发展方面逐渐发挥起关键作用。


随后,施一公院士详细讲述了西湖大学的创办初衷。这所大学最早由一群早年留学生共同发起,旨在创建一所高起点、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的创立得到了许多海归学者、政府和企业家的支持。施院士还特别强调了民营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和支持高等教育发展方面的重要性。


自正式建立至今,西湖大学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目前拥有超过4000位师生员工,并已开始招收本科生。施院士强调,西湖大学的使命是通过创新教育和基础研究,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的科技进步。他的发言极大地激发了与会青年学者的科技责任感与使命感,指明了追求卓越与服务社会的方向。


02


冯夏庭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士

东北大学校长

冯夏庭院士高度评价了本次年会及杰青会组织的各项中英科技交流活动,认为这些活动为搭建国际合作和学术进步的桥梁发挥了重要作用。随后,他对东北大学的历史与办学特色做了介绍。东北大学创建于1923年,现为中国“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并入选“双一流”高校。学校设有21个学院,学生总数约4万人,教职工4300多人。学校有十余名名战略科学家、多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创新群体,其中控制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为“双一流”建设学科。拥有2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3个博士后流动站,多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如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


东北大学历史上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改革开放后,学校为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学校愈加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为各领域人才提供优厚的薪酬和多渠道的晋升方式,并通过交叉学科研究推动科技创新。在本科生培养方面,东北大学的学生多次在全国及国际比赛中获奖,为学校与国家争得荣誉。学校还与多家医学研究机构合作,共同推动生命健康领域的研究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等新兴学科。同时,东北大学大力建设科研平台和创新中心,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冯院士表示,东北大学愿意与国外学子开展更多的合作与交流。


03


谭天伟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化工大学校长

谭天伟院士首先介绍了北京化工大学的历史。北京化工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11工程高校。该校在1998年成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原化工部七所高校中唯一直属教育部的学校。近年来,北京化工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持续发展,学科建设表现优异,在国际排名如QS、泰晤士高等教育等榜单中均有较高的表现。


学校在科学研究方面表现突出,近年来科研经费稳步增加,人均科研经费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为推动科研进步,北京化工大学提出了“四个北化”和“四大发展战略”,即育人、创新、开放、幸福,并围绕育人为先、人才强项、全球发展和交叉突破进行建设。


谭院士特别强调了生物制造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其在解决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能源需求和粮食安全)方面的潜力。生物制造通过利用生物体结合化学工程生产产品,相比其他方向,具有环境友好、元素可再生等优势,并能有效减少碳排放。目前,生物制造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医药、农业、食品、化工等,未来在塑料替代等方面也有巨大潜力,也会逐渐融入到各个行业。它不仅对气候目标的实现有帮助,在粮食安全方面也具有显著优势,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农业的短板。


最后,谭院士勉励在英学子勇于创新,主动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为中英两国及全球的科技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05

圆桌论坛


年度Big Talk名家论坛


顾赛院士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华威大学执行副校长

杰青会创始人

董洪标院士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英国莱斯特大学教授

李嵬院士

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

欧洲科学院院士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UCL教育学院院长

龙腾教授

剑桥大学

电子电力学教授

英国工程委员会

特许注册工程师


本场年度Big Talk名家论坛由牛津大学经济史博士蒙哥丽莎主持,顾赛院士、董洪标院士、李嵬院士与龙腾教授共同受邀参与。讲座旨在回顾杰青会过去一年的交流成果,为青年学者提供职业发展和研究方面的指导。


几位学者分享了自己在学术研究与职业生涯中的经历和感悟。顾院士提到在学术过程中,重要的是结合实际应用,特别是年轻学者应当争取与企业合作,积累实践经验,可以更好地找到创新点。董院士强调,导师的鼓励对学者的发展非常重要。遇到好导师能够激发信心,同时即使失败也应坚定信念,不断自我提升。李嵬院士分享了自己早期的艰难求学经历,指出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并且提到在多学科交叉领域,沟通和合作至关重要。


嘉宾们普遍认为导师在博士生和青年学者的职业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董洪标院士强调导师不仅要有专业能力,还需对学生负责,给予鼓励和指导,特别是在学生科研初期迷茫时,导师的支持非常关键。龙腾教授提到,不同导师的风格对学生的影响各异,学生应当根据自身发展目标选择导师,了解导师的风格是否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尤其在跨学科研究中,找到合适的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术机会。对于如何进行职业规划,嘉宾们建议学生在博士期间和职业初期要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无论是走学术路线还是进入企业,都应具备清晰的规划并且要有自信。


嘉宾们还就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的学术模式及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等话题进行了讨论。嘉宾们指出,英国和欧洲的学术培养模式与中国和美国的模式有差异,特别是在学术资源分配和国际合作机制等方面。近年来,中国在科研方面进步显著,但仍需加强国际化合作与科研素质的培养。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特别是跨学科和跨国研究领域,学者们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开放的心态,语言能力是参与国际合作的重要基础。


最后,嘉宾们向青年学者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大家可以不断完善自身的规划,建立国际视野,保持开放包容交流的心态,自信地迈向未来。


新时代下的全球碳中和治理


孟靖教授

UCL生态经济学教授

剑桥大学环境能源与自然

资源治理中心研究员

智升科博士

英国工程与技术学会会士Trafford 大都市议会议员

影子气候变化和社区

与安全执行委员

标准委员会副主席

贺唯博士

伦敦国王学院副教授

英国皇家工程院研究员

郑赫然博士

UCL巴特莱特可持续建设

学院助理教授


在这次论坛中,全球碳中和治理的进展和技术创新是主要讨论的焦点,四位特邀嘉宾:孟靖教授、智升科博士、贺唯博士与郑赫然博士分别从各自的视角分享了独到的观点,帝国理工学院能源社科博士后刘婷主持了此次论坛。孟靖教授强调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认为碳中和的实现需要多种协同技术的结合,而不仅仅是依赖单一的技术手段。这些技术应在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上取得平衡,并且考虑到大规模推广的潜力,同时要警惕过早淘汰优质资产。


智博士在论坛中分享了关于电力系统碳中和的观点。他强调,电力系统对于实现碳中和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实现电力系统的低碳转型。智博士提到,电力行业在实现全球碳中和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技术、政策和市场等方面的挑战。必须实现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同时改进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才能有效应对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供应。


贺博士则指出,虽然储能技术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在更大规模的电网应用中仍面临巨大挑战。目前的储能技术还无法满足所有需求,因此未来的重点在于多种技术的协同发展。此外,储能技术的商业化仍然遇到瓶颈,政策支持和创新的商业模式是其广泛应用的关键。


郑博士分享了碳捕集技术的最新进展,尤其讨论了其商业化的问题。尽管这项技术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克服经济和技术上的障碍。


人工智能的多维视角


关宇博士

华威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副教授


张星辰博士

埃克塞特大学计算机科学

高级讲师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

电气和电子工程系

机器人实验室客座研究员

李云鹏博士

 伦敦国王学院

人工智能 准教授

萨里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

客座教授


李柱博士

帝国理工人工智能副教授UCL盖茨比人工智能

研究中心研究员


嘉宾们从自身的研究与经验出发,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多维应用及潜力。本论坛由英国华威大学计算机博士徐可斯主持。


在这场讨论中,嘉宾们们分享了他们在人工智能(AI)的进展、伦理、社会责任以及各领域应用等方面的深刻见解。人工智能的技术进步已经在许多行业中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例如面部识别、推荐算法等。尽管一些人对AI的了解不多,甚至感到恐惧,但无可否认,AI在提升效率、创造新机会等方面意义重大。AI并非过渡性的短暂现象,而是未来深度影响工作和生活的关键技术。


在社会责任和就业影响方面,AI技术的发展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虽然AI可能会替代一些重复性工作的岗位,但也能创造新的工作机会。比如在医疗领域,AI的应用并非取代医生,而是作为辅助手段,提升诊断效率和准确性。AI应当被视为一种工具,而非完全独立运作的系统,尤其在涉及高度判断和伦理审视的领域,如医疗,AI的作用尤为关键。


此后,讨论还涉及了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特别是在数据隐私和安全方面。嘉宾们认为制定相应的法律框架和规范至关重要。例如,在医疗领域,AI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决策,但同时需要确保患者的隐私和数据安全。此外,AI技术的应用也必须确保遵循伦理原则,避免滥用或歧视性的现象。虽然人工智能的潜力巨大,但其发展和应用必须谨慎,以确保它对社会带来积极影响,并减轻可能的负面影响。


生物医药的发展与转化


李会良教授

伦敦大学学院细胞和

分子神经科学教授

英国华人教授协会副会长

 顾昊天博士

NIHR ACAF 研究员

伦敦国王学院临床

高级讲师

李秋红博士

Confo Therapeutics

蛋白质科学与结构生物学

团队负责人

Bio-protocol编辑


“生物医药的发展与转化”圆桌论坛中,李会良教授、顾昊天博士与李秋红博士分别从各自的领域发表了观点,论坛由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博士何之韵主持。


嘉宾们表示,基础研究与医学转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基础研究专注于探索疾病机制、细胞生物学等理论问题,重在实验和长期积累。医学转化研究则致力于将基础研究应用于临床,开发新疗法或药物,注重实际效果和临床应用。此外,学术界研究人员更多进行独立创新,业界则更重视团队合作,目标是将研究成果商品化,更多受到市场需求和商业目标的驱动。博士生需在学术界、业界或临床路径中选择,学术界偏重独立研究,业界偏向应用和商业化。对于人工智能在研究中的应用,嘉宾们认为,AI被用于药物研发和疾病诊断,能提高效率、缩短周期,但并不万能,结果仍需人工验证,尚未完全被临床接受。



06

年会闭幕


本次年会在顾赛院士的精彩总结中圆满落下帷幕。顾赛院士充分肯定了年会取得的成果,并展望了杰青会的未来发展。他表示,杰青会将继续秉持初心,举办更加多元丰富的学术交流与创新创业活动,为更多学者和创业者搭建实现梦想的舞台。杰青会将致力于为新世纪的学术领导者和创新者提供更多资源与机遇,同时推动中英两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深入合作与交流,为解决世界性挑战、促进共同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滑动查看更多



07

年会鸣谢


 在此,我们要向所有为本次年会付出精力不辞辛劳的

 工作人员表示由衷的感谢。

 以下为本次年会组委会的成员名单:


 总策划 | 袁雪琪 孟泽元 钟韶鸿

 统筹 | 钱钊

 合作联络组 | 杨唯一  曹泽鹏  马敬唯  殷乐  黄杰  

 李姝含

 嘉宾联络组 | 何之韵  刘郁婧  孙傲然  邬娜  刘博涵  

 王一州  张宗尧  杨畅  陈逸然  

 现场工作组 | 王怡中  郝泓清  贾曜瑄  耿述岩  李逸  

 张继元  孙安溯  姜涵骏  周健坤  宋雅楠  姚静炫  

 时德涵  马玉琨  曾奕杨  孙朔  吴上  徐子钧  王博  

 张恒瑞  田翰林  刘郁婧  杨鲁鑫  孙恩东

 媒体技术组 | 钱钊  徐立昂  王朝鲁  张泽君  丁丁 

 王英健  张子桐  丁珊



主办单位



支持单位





全英华人教授协会

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

全英华人生命科学学会

全英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

中英科技峰会

SparkX科创

巴斯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

伯明翰大学中国学生会

剑桥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

克兰菲尔德大学学联

伦敦国王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

金斯顿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

伦敦政经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

牛津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

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

伦敦大学学院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

华威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


特别鸣谢


杰青会OYSS
英国杰出青年人才协会(OYSS)旨在为英国华人博士生、博士后和青年学者提供学术、创业和就业方面的支持和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