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与高压力的当下,有一类特别的人,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有着高度的敏感性,仿佛是一面能够精准捕捉情感波动的镜子,无论是学业、人际关系还是未来规划,都可能成为他们焦虑敏感、“想太多”的源头。#“今天向老师请教问题,老师一直没有回复我,是不是我哪句话说错了?”#“中午和社团的朋友们吃饭的时候一直插不上话,他们是不是不喜欢我?”#“下周就要上台汇报了,万一我在台上忘词了怎么办?”#“好多人都在实习啊,但我还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做错事被骂一定会很丢人吧?”
这种超乎常人的敏感,虽然赋予了他们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却也时常成为困扰其心灵的枷锁。究竟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守护自己敏感的内心世界呢?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佳佳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都源于别人的认可。作为一个集“i”型人格、讨好型人格为一体的佳佳,似乎天生对自己有一套严格的行为准则,会因为别人的需要委屈自己。她在聊天的时候总会用上表情包,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一定会使用语气词,聊天框里的最后一条信息也必须由她发出。
在一次思政课的小作业中,佳佳怀揣着一颗热忱的心,积极投身于各项工作之中,乐于助人的性格让许多琐碎而繁重的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她的肩上。作为组长的佳佳并未对此感到不满,反而认为这是团队协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直任劳任怨地进行调研、做PPT,还经常在群里询问他人是否需要帮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佳佳发现情况逐渐偏离了原本的轨道,小组成员开始过度依赖她,甚至将本应由他们自己承担的部分责任也推给了她。有的人甚至直接吩咐她:“佳佳,这个部分你帮我们搞定吧。”更有甚者,连自己的思路都未曾梳理清晰,便期望佳佳能替他们撰写报告。中青校媒记者 任克威/摄面对这样的局面,佳佳开始感到不公与无奈。即将到来的考试和社团的活动将佳佳的时间和精力一再压缩,她前一晚熬夜改PPT,第二天还要拖着疲惫的身心走进“早八”教室。终于,在一次小组会议上,佳佳鼓起勇气,向所有人表达了她的诉求:“我认为我们之前的工作分配存在一些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不应将责任都推给某一个人。我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并尊重我的时间和精力。”
出乎佳佳的意料,大多数人都表示了理解和赞同,只有少数人显得有些尴尬。自那以后,小组的氛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大家开始更加自觉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再轻易将任务推给别人,佳佳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如何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坚守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在说出那一番话之前,佳佳也和以前一样在心中不断预演了千百遍,紧张到连几个同学的发言都没有听见。而这勇敢地一小步成为了她成长路上的重要节点,真正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并非来自万无一失的演讲、同学老师的认可,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坚定。
从小到大,别人对叶子的评价都是:随和、脾气好、情绪稳定。但叶子对自己的评价却是怯懦、敏感。
十岁那年,叶子的语文作文被评为优秀范文,老师让她到讲台前朗读。当叶子仿佛听到嘲笑声时,她饱含感情的声音逐渐变得微弱。十八岁时,初入大学的叶子参加书法比赛,拿到了一等奖,同学们纷纷祝贺,她却拼命摆手说:“没有没有,我只是运气好”。二十岁这年,叶子想在朋友圈分享出去旅游的见闻,生怕会被别人在背后叫“strong姐”,她删掉了想了很久的文案,只打上了三个表情;准备辩论赛备赛讨论时,她害怕说出自己的想法就被否定打断,更怕无人回应,因此一肚子的想法都没有和别人探讨。这样的性格,还体现在叶子每一件日常小事中。刚泡好的茶被室友不小心打翻,哪怕烫到手,她会说“没事没事”;和好朋友约好了一起去看电影,面对朋友的临时爽约,她也只会笑一笑说“下次再约”。不会表达任何负面情绪,也不为自己争取任何利益,叶子心底埋藏着许多声音,激动的、难过的、愤怒的、不甘的、委屈的……她想自信豁达地捧过奖杯,想没有任何负担地举手回答问题,想勇敢地再为自己争取更多机会,但每到最后,这些声音都被一句“要不算了吧”匆匆盖过,强行按下静音键。“算了”是叶子经过反复思考后做出的决定。很多次,她都想优先考虑自己的感受,但想到别人的眼光、想到自己“脾气好”的标签后,这种想法就化为了泡影。她总是顾虑重重,既难以直言不讳,也缺乏反抗的勇气。某天,一位优秀的学姐在朋友圈更新了招募竞赛团队成员的消息,叶子看着“先到先得”这四个字,她想为自己努力一次。这一次,没有冥思苦想称呼和措辞,没有深思熟虑是否不妥,甚至没有一张表情包,叶子只发送了自己的简历和“学姐,我想报名参加”这几个字。消息发送成功后,叶子飞快地把手机扣在了桌子上,没敢多看一眼。十分钟后消息提示音响起,学姐回复:“欢迎你成为团队的一员。”原来,不需要过多的寒暄和修饰,干脆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一件只需花费几秒钟的事情。情绪稳定是一种美好的品质,但它不应成为我们束缚自己的枷锁,我们不能因为追求稳定,而忽略内心真实的声音。遇到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可以毫不犹豫地怼回去,学习、工作太累了就给自己放两天假,彻底地躺平,听音乐、逛公园、找人倾诉甚至大哭一场也是表达情绪的好方式。情绪像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我们要去感受、观察、理解、接纳,在漩涡中抚平自我的伤痛,在永远向前的奔腾中体会成长的蜕变,真正的情绪稳定一定是源于内心的平和与自洽。像佳佳、叶子这样高度敏感的人,或许多多少少都想拥有“钝感力”。关于“钝感力”,普遍观点认为它能为我们带来诸多益处。比如,具备“钝感力”的人能以“不那么敏锐”的心态去观察周遭,这能让他们避开诸多负面情绪,敢于拒绝或表达自我。相比之下,性格敏感细腻的人更容易受伤。因此,提升“钝感力”似乎成了每一个敏感选手的必修课。中青校媒记者 徐轲/摄事实上,我们身上的每一个特质都具有两面性,在敏感与钝感之间,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在需要敏锐洞察时,不妨调动内心,细腻地感知世界的美好与复杂;在面对压力与挑战时,则可以运用“钝感力”,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在自我认知与成长的旅途中,不断探索与调整,让每一种特质都成为点亮生活的火花。
文字:刘浩林
主播:牛乔飞 袁嘉潞
剪辑:张楚函
视觉:刘浩林
编辑:卞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