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曾说:“幸福的家庭,父母靠慈爱当家,孩子也是出于对父母的爱而顺从大人。”
对于每个人而言,家是最能感受到温馨与幸福的港湾,而家人则是与自己关系最亲密的人。
父母至亲,手足兄弟,家人之间依靠这血浓于水的纽带,有着共同成长的经历,情深恩重。
但任何感情也不是永恒不变,友情会散,爱情会淡,亲情也会随着时间和距离而慢慢疏远。
家人之间,如果关系突然开始变得紧张,其始作俑者很可能不是别人,而正是家中的父母。
特别是这3件事,父母若是经常做,必然会导致与子女翻脸变仇人,千万要小心提防。
父母过于偏心,一碗水端不平
过去的很多家庭,都与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不同,家中不止有一个孩子,膝下儿女众多。
这在提倡多子多福的以前,确实是一种主流风向,也会让家里更加热闹,但也带来了问题。
作为父母的一方,很难对家里的儿女们做到绝对的公平,总会有意无意的偏向某一个人。
或许,父母也能察觉这一点,但尽管他们也想一碗水端平,但这件事也始终是无法做到的。
毕竟,谁都是肉体凡胎,谁都有喜好与厌恶,同是亲生骨肉也会有相对的喜欢与偏心。
虽然如此,但父母对孩子的偏心,还是很容易伤到不被眷顾的那一方,并且一生都难以忘怀。
更不要说有些父母的过分偏心,已经是昭然若揭的公开之事,只会让整个家庭都陷入纷争。
就像电视剧《都挺好》中,苏家三个孩子的母亲赵美兰,就十分偏袒和溺爱小儿子苏明成。
从小重男轻女的她,就对苏明成和苏明玉区别待遇,让女儿把优质的资源全让给小儿子。
苏明玉面对母亲的不公,心里又感到委屈又痛恨这种双标,便将仇恨转移到了苏明成身上。
即便赵美兰已经去世,苏明玉和苏明成的关系也一直很紧张,完全没有家人该有的关心。
的确,这世上不存在真正公平的爱,但父母也不该让这种不公更加倾斜,而应该尽力平衡。
02
对外宣扬家庭矛盾,让关系失和
《礼记》中曾言:“父子笃,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
一个和睦之家,必然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彼此相亲相爱,才能兴旺发达,细水长流。
而有一些父母却并不甘于这样的幸福,总是喜欢到处作,搞得家里一片乌烟瘴气。
这还不算完,有了矛盾和问题以后,他们也不想着去好好解决,而是将这些都公之于众。
非要闹得街坊四邻,身边的亲戚朋友都知道了这件事,为他们评理站队方才肯罢休。
正所谓“家丑不可外扬”的道理,他们是丝毫不懂,只想着宣泄情绪,拎不清轻重缓急。
殊不知,家人之间如果有争吵,如果能关起门来解决,大事便容易化小,小事也容易化了。
一旦闹到人尽皆知的地步,那就相当于把自己和家人都架在了火上烤,非两败俱伤无法收场。
你以为自己把这些丑事说给别人听,别人会真心地替自己出谋划策,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可现实就是,这些家长里短的吵吵闹闹,不过是别人眼中茶余饭后的谈资,只会一笑了之。
最后的结果,往往就是把家庭搅到天翻地覆,本来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闹得鸡飞狗跳。
自己的一家成了别人的笑柄不说,还和家人的关系走向了破裂,再难有修复关系的时候。
所以,管好自己的嘴,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随便给外人说自己的家事,百害无一利。
控制欲太强,过分干预儿女生活
曾经在百度贴吧,看到有人发帖讲述了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
从小到大,他的父母便像看管犯人一般监视着自己生活,直到自己成年以后,仍然是如此。
上学的时候,自己写作业母亲就盯着自己的一笔一划,一旦有出错的地方便马上厉声斥责。
等他大学毕业以后,他的父母仍然对他有着很强的控制欲,无论是工作还是择偶,都要替他严格把关。
这导致他心仪的工作没能去成不说,谈了3年的女朋友也因此告吹,他十分难受也很憋屈。
感觉自己从来没有选择的自由,活得十分压抑且痛苦,仿佛只是父母的一枚棋子或是傀儡。
相信类似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也早已屡见不鲜,很多人也饱受着这种压迫与伤害。
很多父母都觉得,孩子的生命是自己给的,所以自己就天生有权利决定他们的一切。
不得不说,这样的想法非常恐怖且残酷,它让原本有血有肉的一个人,变成了自己的工具。
一个人若是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也没有自己应有的想法,那他的生命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萧伯纳曾说:“⽣活中只有两种悲剧,⼀种是没有得到想要的,另一种是得到了想要的。”
父母从控制欲中得到了满足,而子女却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自由,这何尝不是一种双重悲剧。
距离产生美,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彼此的感情才有传递的余地,也能有更好的发展。
托马斯曼曾说:“家庭必须是和睦的,必须是团结一致的,不然灾祸就要叩门了。”
在人生漫长而又复杂的旅途中,再没有哪一种感情能比得上家人给的关爱。
唯有家人之间相敬如宾,家庭才能有长足的发展,每个人的人生才能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身为父母的一方,要起到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地经营好整个家庭,平衡好每个关系。
父母能够拎得清,尽量去做到平衡,不偏不倚地对待每一个孩子。
老了以后守住自己的德行,不倚老卖老,招惹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