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人事报》(2025年1月9日3版)
全文如下↓
六十亩村百合花开
本报通讯员 玉组轩
寒冬时节,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六十亩村的上千亩百合花枝叶翠绿、含苞欲放,花农们正在采收、分拣、包装百合花,将鲜花第一时间送到昆明斗南花卉市场进行分销,沁人的花香在忙碌的身影间氤氲。
工人正在玉溪曙禾花卉有限公司的种植大棚里管护百合。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曾永洪 摄(资料图)
“截至2024年底,六十亩村百合花种植面积达3500亩,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群众人均纯收入2.16万元,昆明斗南花卉市场销售的冬季百合花,70%以上来自我们村。”六十亩村党总支书记蒋培湖介绍,言语间满是自豪。
让蒋培湖自豪的,不仅是村子的百合卖得好、叫得响,而且在于这一兴村富民产业,就像一个孩子,在村党组织一路呵护下茁壮成长。
时针拨回到20世纪90年代,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村党总支先后带领群众进行了香椿、樱桃、番茄等经济作物种植,但效益都不明显。1998年,在一次培训中,得知市农技所能够帮助有意愿的村因地制宜引进新品种,村党总支一帮人又坐不住了。经土壤酸碱度、气候和水文条件等测量后,市农技所建议种植切花百合。
“百合花长什么样?种了做什么?卖给谁?”对于种植百合花,村民们既新奇更担心。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经多方了解调查,村党总支决定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筹资10万元,利用40亩集体土地搭建大棚进行试种。第一批百合花采收了,村“两委”成员驾着马车把花送往昆明销售,一到斗南市场就被抢购一空,40亩百合花竟然卖了近40万元!
图源:江川发布(资料图)
为进一步打消村民顾虑,村党总支动员村干部自己先种,同时发动党员带头种。随着一茬茬百合花卖出好价钱,村民们也陆续加入种花行列。2015年,六十亩村百合花种植面积超过了1000亩,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4万元,约为种植百合花前的9倍。
但随着参与种植群众的增多、种植规模的扩大,六十亩村百合花产业成长的烦恼也接踵而至:市场不稳定、品质参差不齐、种植技术和品种逐渐落伍……部分花农也因赚不到钱退出种植。
村党总支意识到,仅靠群众“散打”,不光种植风险高,而且也不利于整个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得把花农组织起来。2023年,村党总支引入玉溪曙禾花卉有限公司作为龙头企业,公司入驻后,六十亩村乃至九溪镇的种植户都可以直接在公司购买种球,并由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待百合切花采收时,该公司还提供收购服务,为种植户构建电商平台,拓宽传统销售渠道,大大减轻了花农往返昆明斗南花卉市场的成本开支,带动百合花产业向管理规模化、产业链条化、产品品牌化发展。
同时,村党总支牵头成立百合花种植协会党支部,由村“两委”成员分别结对联系党员,再由党员联系花农,“一对一”传授种植技术;选树党员花卉种植示范户,采取新技术先在党员中试验,新品种先在党员中试种,再向群众推广;邀请国内外的技术专家举办培训讲座,并通过和银行协调对接,申请“花农贷”等,降低农户的生产风险,提升种植信心。
来自荷兰某百合花种球公司的两名技术人员来到江川区九溪镇六十亩村种植基地查看百合种球种植情况。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曾永洪 摄(资料图)
一个个有针对性的举措,让六十亩村的百合鲜切花产业逐渐恢复生机,种植规模和产值逐年提升,并赢得“云南切花百合第一村”的美誉。“我们全村共有1138户,现在有600户都参与到了百合鲜切花的产业当中,没有种植百合花的农户也会到公司或者农户基地打工,每天收入都能达到100元到200元。”村党总支副书记蒋文英说。
“通过组织化方式,不断做强产业链,把‘六十亩百合花’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让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对于如何做优做强六十亩村百合花产业,村“两委”成员既充满信心,更找准了具体的路径。
如今,六十亩村吸引了大批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返乡,投身于百合花的种植与销售。这些村民摇身一变,成为“花匠”,而昔日的乡野也蜕变为“花田”,不仅美化了村庄,更鼓起了村民的腰包。目前,全村已经拔地而起145幢别墅和1幢高层建筑,彰显着新时代的乡村风貌。2020年,六十亩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就在这几天,由村党总支引进的龙头企业试种的无土栽培鲜切百合陆续采收上市,再次吹响了六十亩村由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型的号角;村办公司与龙头企业合作共建的,集鲜花种植、交易、运输及冷藏一体的综合性鲜花交易市场建成投入使用,通过龙头企业与花农利益绑定,从种植端、销售端进一步打通当地百合花产业痛点、堵点,带动六十亩村的百合花产业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编辑:朱景芳